樊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偉大的事業必須有堅強的黨來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首次使用“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的表述。這體現了管黨治黨新思想,反映了黨的建設實踐探索和理論探索的新進展,確立了新時代黨的建設新目標。同時,隨著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黨建工作作為“獨特政治資源”,必須參與并緊隨日臻明晰的企業改革進程。而這些都為新形勢下探索如何深化國企黨建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基本內涵
國企黨建的全稱是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可以看作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工作內容不僅涉及國企領域黨的自身建設層面的內容,還涵蓋了教育宣傳、思想政治、企業文化、精神文明建設等企業黨組織工作層面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的方針,推動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這就要求國有企業黨組織必須順應改革發展形勢,在把握并遵循科學規律的前提下開展和創新黨建工作,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推動國企改革向縱深發展。
所謂國企黨建科學化,就是“在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的條件下,按照國有企業發展規律、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黨自身建設規律的基本要求,通過企業內部各項制度建設和體制機制完善,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政治領導和企業黨組織自身建設,確保國有企業有效承擔經濟責任、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不斷推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和企業各項工作落實的過程”。
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中央對國有企業領域黨的建設作出了許多重要部署,然而隨著改革逐步進入攻堅時期以及現代企業制度的日漸完善,國企黨建工作還存在很多與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
抓黨建工作“行政化”。具體表現為,工作開展存在權力依賴現象,依靠行政力量尤其是自上而下的力量在推動,企業黨建自身的內生力量發揮不足。在現實中體現為“上面不推,下面不動”,各基層支部還沒有成為黨建工作的主要責任者、策劃者和組織者。領導層面的民主作風不夠,存在“家長制”“一言堂”現象,黨員基本權利未得到保障,致使黨員由于缺乏主人翁意識而難以發揮積極性。
黨建活動“隨意化”。這主要體現在黨建工作不規范,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總體的原則規范,沒有按照規章制度和規定動作開展,想搞什么活動就搞什么活動,想什么時間搞就什么時間搞,想以什么形式搞就以什么形式搞。黨建工作缺乏系統完備的工作細則,更缺失相應的評價標準和激勵機制。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開展往往會導致因人而異,呈現“規定動作難落實,自選動作又沒有”的狀態。
黨建停留在“表面化”。開展工作看起來有聲有色,但實際上并不深入,黨的領導沒有真正落實。一些黨組織的活動只是依附形式,現實中卻是“干打雷不下雨”,并沒有起到實際效用,沒有針對企業的深層次問題展開,也無法深入員工工作生活中,為落實企業部署凝心聚力。而這又使國企黨建工作的開展“浮于表面”,難以收到實際效果。
造成以上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未就黨務論黨務,黨的工作與企業中心工作以及其他業務工作未能有機結合,在現實中黨委與行政工作存在“兩張皮”現象;企業內部黨建工作資源分散,黨組織作用發揮的途徑相對單一、封閉等等。而這些都是影響國企黨建科學發展的主要因素。
深化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關鍵要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這對國企改革發展提出了重要原則和基本遵循。而要實現這兩個“一以貫之”,就必須找到現實的途徑,“實現‘兩個科學——國有企業科學發展和黨的科學領導。一方面,要始終圍繞企業中心工作加強黨的建設;另一方面,要始終著眼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基礎加強黨的建設”。 而要實現現代企業制度的科學有效運轉,公司必須首先要實現盈利、加強自身制度建設并抓好落實。因此,在牢牢把握這些要素的基礎上對準焦點發好力,才好牽住國企黨建工作的“牛鼻子”,確保黨建工作適應并融入國企改革進程。
“核心”是創造價值。管理的最高目標在于為公司持有人創造價值,不能創造價值的發展是沒有質量的發展,不能為股東創造價值的項目是無法實現持續發展的。企業規模的擴大不等同于價值的創造,盲目擴張的發展很容易給企業的管理運營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并且資金、人力等資源的同步跟進也存在很大難度。因此,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必將以“創造價值”作為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風險、規模、價值三者關系的有效處理上尋找最佳的平衡點。
與之相適應,國有企業黨建工作也應當及時跟進,積極推動企業自身改革,不斷提升國有資本的回報率。一是嚴格按照兩個“一以貫之”的要求,在改革過程中毫不動搖地推動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進一步健全法人治理結構,以黨建促發展,不斷強化企業自主經營的靈活性,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快建立并不斷完善企業“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市場化機制。二是積極配合資產監管主體職能轉變,增強黨組織對相關制度法規的學習、理解、把握和應用能力,適當調整國有企業在生產經營環節方面的布局,督促經營管理者在提升經營管理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投入。三是要進一步提升資本配置的效率,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群眾工作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創新優勢和科學發展優勢。國有企業黨員干部應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發展觀念,將黨建工作的重點與提升創新能力、保護資源環境、加快轉型升級、履行社會責任等結合起來,不斷推進國有經濟結構的合理調整,有效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切實鞏固國有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根本”在于制度建設。規模與價值的關系問題,是企業發展進程中必須面對的基本問題。其實,兩者之間并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通過有效運作并實現“雙贏”完全是有可能的。但現實中,往往由于規章制度的“不健全”和“不落地”,導致了企業規模越大風險就越高的怪圈,導致了公司盈虧取決于能否選聘“一把手”的怪現象,而這些最終將造成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深究其原因,除了黨員干部個人的責任之外,制度環境的影響更不容忽視。由于干部的權力邊界不明確,不良的制度環境往往會造就干部的壞作風,甚至使其從謙虛謹慎變為獨斷專行。
因此,國企黨建工作的改革應當更多地體現在制度層面,在賦予領導干部權力的同時,還要打造好監督權力的制度藩籬。另外,制度要盡可能地細化,不僅要保證把權力“關進去”,還要保證能夠“關得住”。一是通過黨組織協調好監事會、審計、法律、財務等不同監督主體之間的關系,突出紀檢監察和巡視利劍作用,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紀檢制度的建設。二是要明確責任,把企業黨組織作為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追究主體,把落實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追究,作為國有企業黨的紀律建設的重要任務,建成并完善重大問題決策失誤和失職、瀆職責任追究倒查機制。三是充分發揮黨的紀檢組織作用,嚴肅查處涉及利益輸送、侵吞貪污、挪用揮霍國有資產的行為。加快構建監督問責新機制,對敷衍、瞞報、虛報、庇護、查處不力等行為,嚴肅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在干部員工中切實樹立起“依法依規治企”的意識,逐步形成敬畏制度的良好氛圍。
“關鍵”在于抓好落實。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備的制度體系和科學的決策機制是企業加強制度建設的主要目標。然而,缺少監督的制度與無法落實的決策只能是形同虛設,一些干部利用職務便利侵吞國有資產,以及某些干部能力素質不足、缺乏責任意識,最終導致了企業盈利能力的弱化,甚至出現虧損和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而國有資產的監管很難依托現代企業制度本身去解決,必須積極引入外部監督,加快建立高效協同的外部監督機制。
由此可見,“提升當前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科學性應以鞏固黨的權力實現為原則, 以增加制度供給的有效性為支撐, 在‘嵌入式治理結構中重構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模式”。通過開展常態化自檢,切實強化檢查工作的專業性,避免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