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王永平
貴州結合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際,總結以往易地扶貧搬遷實踐經驗,不斷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模式和機制,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州特色、又具廣泛借鑒價值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五個一批”中投入最大、難度最大、風險最大的系統工程,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焦點戰役。為實現打贏脫貧攻堅戰、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目標,貴州在全國率先打響了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幾年來,搬遷安置工作加速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移民后續發展持續跟進,易地扶貧搬遷取得了突出成效。
貴州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規模大,農村貧困問題與生態環境問題相互交織,大規模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區、石山區,易地扶貧搬遷是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生存和發展問題的唯一出路。2001年至2015年,通過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試點、實施扶貧生態移民工程,貴州對貧困人口占絕大部分的104.4萬農村人口實施了搬遷,搬遷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顯著改善,遷出地人地矛盾得以緩解、生態環境逐步得到恢復和改善。
進入“十三五”,為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補齊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最大“短板”,國家采取超常規舉措,規劃對1628萬農村人口實施搬遷,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81萬。貴州立足自身實際,搶抓中央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決策部署的重大歷史機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規劃利用三個年度計劃搬遷農村人口188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萬,規劃搬遷貧困人口占全省貧困人口的1/3、占全國搬遷貧困人口的1/6,是全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
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完成搬遷入住123萬人、占搬遷人口總規模的65.43%,2016年、2017年搬遷任務全面完成,2019年6月底前188萬人將全部搬遷入住,市(州)所在地城市、縣城和中心城鎮集中安置人口達96.74%。搬遷工程規模之大、進度之快、成效之顯前所未有,城鎮安置人口所占比重之高在全國絕無僅有,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取得決定性進展,創造了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奇跡。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搬遷群眾對易地扶貧搬遷的總體滿意度超過98%。
易地扶貧搬遷是一項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性強、實施難度大。特別是2012年以來,貴州將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城鎮化推進三大功能統籌起來實施的扶貧移民工程,在全國率先以生態文明理念引領扶貧開發,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拔窮根”促進人的發展,“護生態”守住綠水青山。
“十三五”以來,隨著搬遷規模的迅速擴大,為打贏這場工程浩大、規模空前的易地扶貧搬遷“硬仗”,貴州結合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實際,總結以往易地扶貧搬遷實踐經驗,不斷創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模式和機制,創造性地提出了“六個堅持”的實施路徑和“五個三”的配套政策,為在較短時間內全面完成大規模移民搬遷任務提供了機制和政策保障,打造了易地扶貧搬遷的“貴州樣板”,走出了一條獨具貴州特色、又具廣泛借鑒價值的易地扶貧搬遷新路,為全國尤其是西部地區深入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提供了借鑒。
“六個堅持”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系統設計,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的具體運用,是從貴州實際出發倒逼出來的重大創新舉措。堅持省級統貸統還,破解了長期以來貧困地區市縣配套資金難題,為確保市縣兩級集中精力抓好工程項目實施和移民后續發展、減輕搬遷群眾負擔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堅持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避免了部分生活在同一村寨的非貧困人口的致貧風險,在徹底拔除窮根、保護遷出地生態環境的同時,還通過集中安置把鄉情、鄉愁、鄉音一起帶到安置點,加快了搬遷群眾融入社會進程;堅持城鎮化集中安置,打破了土地資源短缺的硬性約束,促進了扶貧開發、生態建設與城鎮化發展的有機統一,同時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堅持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為確保工程質量和進度、控制建設標準和成本、落實就業等政策措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堅持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舉債,破解了過去“搬富不搬窮”等難題,確保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應搬盡搬”;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有效解決了過去長期以來重視人口遷出和入住而忽視搬遷后移民生計等問題,確保“挪窮窩”和“換窮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

堅持以產定搬、以崗定搬,確保搬遷群眾安居與樂業并重。圖為惠水縣搬遷群眾在家門口進廠務工。(省生態移民局供圖)
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作接近尾聲、決戰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刻之際,2019年2月15日,貴州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及時出臺了《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和完善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工作的意見》,做出了建好“五個體系”、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決策部署,在確保高質量完成搬遷任務的同時,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心從以搬遷為主轉向做好移民后續扶持工作、從解決好“怎么搬”轉向“搬后怎么辦”、從“搬得出”轉向“穩得住、能致富”,為全面提升我省易地扶貧搬遷質量和成效、全面奪取脫貧攻堅根本性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易地扶貧搬遷“五個體系”是繼“六個堅持”后對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是解決“搬后怎么辦”,做好“穩得住、能致富”后半篇文章的系統思路。“五個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系統設計。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配套建設,確保搬遷群眾公平享有城鎮公共資源和社會福利;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聚焦搬遷群眾生計方式的非農化轉變、推動搬遷勞動力充分穩定就業,保障搬遷群眾生計,促進可持續發展;文化服務體系聚焦推進感恩教育、文明創建、公共文化、民族傳承進社區,激活搬遷群眾后續發展內在動力;社區治理體系聚焦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范化、治安防控立體化建設,保障搬遷群眾安居樂業;基層黨建體系聚焦健全組織構架、配強干部隊伍、完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統領政權組織、經濟組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的關鍵作用,確保后續扶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貴州通過系統強化“五個體系”建設,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成為和諧有序、綠色文明、創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園,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