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鄭潔
來到安龍縣蘑菇小鎮安置點,一棟棟格調統一的樓房錯落有致。安龍蘑菇小鎮安置點的中心廣場上,居民們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
52歲的張玉國原是安龍縣灑雨鎮竜堡村的貧困戶,一家人住在村里的老房子里,2018年11月,他家5口人沒花一分錢就住進了蘑菇小鎮的新房。談起今昔對比,他臉上滿是笑容,“搬到蘑菇小鎮比老家好,家門口就是廣場,生活真方便!”
“搬遷之前,家里就靠耕種五六畝薄田生活。風調雨順的年景,還多少有點余錢剩米,要是遇到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糧食還不夠自家吃。”張玉國說,剛啟動搬遷時,考慮到生計問題,家人并不愿意搬,但政府的好政策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黔西南州氣候宜人,適宜發展食用菌產業。因地制宜,從全國各地引入多家食用菌企業,將產業發展和扶貧搬遷工作相結合,引導搬遷農戶到食用菌大棚里就業,幫助搬遷農戶脫貧致富。”安龍縣蘑菇小鎮黨支部負責人趙廷浩介紹。
“現在不但有了新家,還有新業呢!”張玉國介紹,2018年12月,他加入安龍縣感恩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承包3個大棚,目前,培育4.5萬棒菌棒。
張玉國告訴記者,他兒子大學畢業后也在蘑菇小鎮棲鳳街道天菇居委會就業了,現在一家人很幸福。
為扎實做好安龍縣易地移民搬遷群眾就業保障工作,安龍縣以“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目標,扎實抓好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

安龍縣堅持以產定遷、以崗定搬,全面推動移民安置點的產業布局建設,增加更多就業機會。圖為安龍蘑菇小鎮安置點的中心廣場。(安龍縣移民局供圖)
堅持以食用菌產業為主導,通過精準鏈接,在新市民居住區植入食用菌產業“微田園”,實現“一戶新市民一畝食用菌、一戶種菇戶一年十萬元”,確保每一戶新市民能夠在配套建設的食用菌產業園區中種植“一畝食用菌”。
依托服裝、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將加工設備安裝入戶,形成“一棟樓一個班組、一個單元一條生產線”的“樓宇車間”模式,讓群眾照顧家庭和就業賺錢“兩不誤”。通過勞務輸出、產業就業、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業、公益性崗位托底等方式,實現有勞動力新市民家庭一人以上就業目標。
建立“一個社區組建一個平臺公司”機制,形成“產業園+社區平臺公司+合作社+新市民”模式,攜手搬遷入住群眾能工則工、能農則農、能商則商,加快脫貧進程。五福社區、九龍社區目前已成立2家社區平臺公司、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有社員191人,合力帶領新市民入股抱團發展、共同脫貧致富。
安龍縣緊緊圍繞“以產定搬、以崗定搬”要求,明確“產業企業入區、就業創業入戶、轉產培訓入心”的“三入”思路,通過“先崗后遷、先訓后崗”超前謀劃,依托工業園區、養殖小區、產業園等提供多層次就業崗位,有針對性地提供就業崗位或引導創業就業,或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崗位,為搬遷農戶提供就業機會,目前已經提供超過5000個就業崗位,幫助搬遷群眾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