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馬紅梅
“我家水管怎么不出水呢?”
“我家怎么不通電呢?”
“我家門打不開了怎么辦?”
…………
2017年11月底,龍里縣冠山街道奮進社區的易地扶貧搬遷戶入住后,遇到問題總是第一時間向社區反饋。
當時社區臨時成立的社區黨支部只要收到反饋,就第一時間上門解決問題。
“搬遷過來的村民以前大都生活在條件艱苦的大山里,突然搬進了現代化的小區,生活上難免不習慣,不會用電器、找不到水閥、找不到電開關的事情時有發生。”奮進社區主任秦世平告訴記者,為了方便搬遷戶,社區的黨員們經常上門為他們服務。
一年多過去,搬遷戶不僅習慣了現在的生活,而且過得越來越開心,越來越有滋味。
“搬出來以后,生活方便多了,以前孩子上學走路要花一個多小時,現在就在家門口讀書,走到學校最多5分鐘。”提及現在的生活,羅喜華有說不完的感慨。
羅喜華一家是龍里縣灣灘河鎮云務山村的貧困戶,此前一家四口人居住在風雨飄搖的破瓦房里,由于云務山村偏僻荒涼,土壤貧瘠,一家人的生活十分困難。
自搬進龍里縣為易地扶貧搬遷戶集中修建的奮進社區后,羅喜華一家的生活發生了極大改變,羅喜華再也不用擔心刮風下雨了。

龍里縣奮進社區以黨建引領創新“四建四進”機制,讓搬遷戶獲得穩穩的幸福。圖為奮進社區舉辦文體活動。(秦世平/攝)
為了讓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奮進社區以黨建引領創新“四建四進”機制,“四建”即建組織體系、建管理體系、建服務體系、建幫聯體系,“四進”即就業進單元、文化進小區、管理進單元、政策進人心,打造奮進管理新樣板;依靠黨員力量,先鋒帶頭,村干合力,樓棟長配合,形成奮進服務新樣板。奮進社區現有21名黨員,選舉產生支部班子成員5名,共有村級干部16名,樓棟長72名。
如今,奮進社區黨支部嚴格落實黨內政治生活,社區重大事項交由支委會決策,實行社區居委會、團支部、婦聯等向黨支部報告工作的制度,讓社區黨支部充分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此外,奮進社區黨支部還積極帶領社區群團組織深入開展技能培訓、心理疏導、文體娛樂等活動,小龍女月嫂培訓計劃為婦女就業搭建平臺,青春夢工廠系列活動為青少年鼓足積極向上的正能量。
現在的奮進社區,群眾生活質量明顯改善,每家幾乎都添置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其中71戶家庭還買了轎車;群眾思想認識明顯轉變,搬遷群眾物品亂堆亂放、不整理家務等生活陋習得以扭轉;社區治理水平明顯提升,群眾事務都通過民主決策。
目前,社區服務隊伍力量正在壯大,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搬遷群眾一戶一就業工作已基本完成,該社區正在向一戶多就業努力。
“搬進奮進社區以后,我們一家過上了穩定的生活,這多虧了社區黨支部幫助。”羅喜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