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馬俊哲
2014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并要求貴州“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系,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十九大貴州省代表團討論時再次強調,貴州要“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續寫新時代貴州發展新篇章,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近年來,貴州各族干部群眾牢記總書記囑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擦亮生態底色、培育綠色動能,奮力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相融的“綠色發展之路”,使貴州沿著總書記指引的“百姓富、生態美”正確方向不斷前進。
強化生態法治和道德建設。近年來,貴州在生態法治建設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面。2007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兩級環保法庭;2010年,全國首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性法規《貴陽市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條例》正式施行;2014年,貴州正式實施《貴州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省級生態文明建設地方性法規;2015年,貴州在全國首創生態保護民事、行政案件統一集中管轄機制;2016年,貴州省委、省政府印發《貴州省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劃分規定(試行)》,這也是我國首個地方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有效的法制建設和強有力的執法實踐,保障和促進了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生態道德在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中對人類活動具有基礎性的指引作用。實踐中,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難免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出現沖突。但如果人們能把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上升為人對自然的非道德行為而被禁止或主觀意識到不可為,那么這就形成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道德。即通過道德的內化來約束企業或個人的生產、生活行為,從而形成全社會共同遵守的生態道德。因此貴州將生態文明理念內化為全社會的一致行動和人們的日常行為,強化全社會和人們的生態道德建設。
大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必然要求,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必須相互統一、相得益彰。經濟發展必須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但不是消極無為地守護原始自然生態,而是在生產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保護、修復和美化自然生態,形成有利于生產發展、生活舒適、生態良好的環境,達成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基礎上構建更高層次的生態文明,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因此,貴州大力實施大生態戰略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努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充分保護和利用城鄉自然生態,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無公害、無污染的綠色產業,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建設,大力發展旅游、休閑、文化產業,改善生產、生活環境,將“綠色+”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把貴州建設成為了山清水秀、氣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舒適的“山地公園省”,讓綠色紅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作者近照。(作者供圖)
積極推進脫貧攻堅與綠色發展的良性互動。貴州,是我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又處于長江與珠江兩大河流的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在貴州,一些貧困地區同時又是生態脆弱或不宜開發的地區,扶貧開發事業的推動及精準脫貧目標的實現,也是生態環境建設和綠色發展推動的過程。因此,貴州把生態文明理念置于精準扶貧的全過程,以貧困地區適度開發、發展特色生態經濟、加大智力與科技扶貧力度等,促進了貴州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的良性互動,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從生態文明理念出發,通過建立適合區域環境的精準扶貧政策體系,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推動精準扶貧工作的科學化實施,形成生態文明建設與精準扶貧的良性互動;鼓勵貧困地區群眾發展生態農業,通過科技扶貧、智力扶貧,改變貧困地區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掠奪式生產;在推進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注重對扶貧項目的精準識別,立足于克服扶貧項目自身的反生態屬性,通過建立扶貧項目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政策保障,把精準扶貧工作融入循環經濟發展,著力打造生態扶貧產業,構建生態扶貧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