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覃淋
貴州省教育廳等十一部門聯合出臺相關文件,要求學校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工作各項制度,建立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排查、預警、處置及事后干預機制,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
“打一下頭,然后掐脖子,經常威脅我不準告訴老師和家長。”說話的王曉磊(化名)今年14歲,是貴陽一所中學的學生,由于靦腆、老實,成為幾個同學欺負的對象。
由于每天都生活在恐懼和不安之中,他開始厭學,成績也下降得厲害。
到底什么是校園欺凌?它與嬉笑打鬧、惡作劇之間有沒有明顯界限?根據定義,校園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內外、學生之間,一方(個體或群體)單次或多次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另一方(個體或群體)身體傷害、財產損失或精神損害等的事件。
為遏制和治理校園欺凌現象發生,2018年,貴州省教育廳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貴州省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要嚴格區分學生欺凌與學生間打鬧嬉戲的界定;中小學校每個學期要定期對學生進行學生欺凌防治專題教育;中小學校成立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校園視頻要接入公安監控……
2016年,貴州師范大學幾位心理學老師聯合做過一次問卷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貴州校園欺凌現象多發生在中小學和寄宿制學校,當學生之間能力差別較大、交流空間變窄時,產生沖突和校園欺凌的可能性越高。
“我們在調查中還發現,中小學生超過一半的人親身經歷過校園欺凌,其中四分之一的人是欺負別人,而其中的絕大部分霸凌者也都被別人欺負過。同時,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往往是與社會青年混在一起的學生,有社會上的‘大哥’‘大姐’撐腰,或許助長了霸凌者的氣焰。”貴州師范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黃亞夫說。
對于貴陽市南明區某小學付老師來說,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還有可能是缺乏家庭關愛。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的方式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會產生決定性作用。特別是單親家庭或者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家庭,孩子可能會故意在學校闖禍、欺負別人,從而獲取父母的關愛和關注。此外,家庭專制、放任的教養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學生的不良行為,孩子既模仿父母的攻擊行為,偶爾做出越軌行為又得不到有效糾正,久而久之,欺凌者習得了攻擊和傷害行為,被欺凌者習得了逆來順受的應對方式。
曾經作為欺凌者的劉一(化名)告訴記者,從小他就是由爺爺奶奶帶大,一年只見過父母兩三次。“只有當我在學校不乖、闖禍時,父母才會關心我,所以我只有不斷地這樣做。”
調查發現,校園欺凌現象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長特點,教育環境是重要因素。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如果沒人教他們如何應對、處理孩子之間的沖突,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對待自己情緒的宣泄,就會最終選擇欺凌這種方式。
“有時候我和班上的女生走近些,就會被同學在背后指指點點說我們在談戀愛,非常討厭別人誤解我們的友誼。”
“我的后桌是男生,他老是喜歡揪我頭發,每次都弄的很疼。當我告訴老師后,他就會變本加厲的對付我。”
…………
“校園欺凌,不是指你和我因為什么矛盾打了一架,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對他人實施的肢體、言語或精神上的傷害和攻擊,無論哪一種對孩子的傷害都非常大。”黃亞夫解釋,長期受到校園欺凌的孩子容易產生自卑心理,性格膽小怕事,不利于健康成長。
學生家長羅麗認為,如果自己的孩子遇到校園欺凌,會采取有效的方式進行溝通解決。“我的孩子在讀四年級,我從小就教育他要和同學友好相處。但如果他在學校真的遇到欺凌,我會事先詢問清楚情況,和老師、對方家長溝通,進行有效解決。不能以暴制暴,那只會起負面作用。”
對于學生來說,遇到校園欺凌第一反應是害怕,但這只會助長欺凌者的囂張氣焰。對此,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莊勇表示,遇到校園欺凌不要害怕,要勇敢告訴老師和家長、警察。同時,不能因為欺凌者未成年而不受懲罰,應該主張對其監護人進行懲戒,制定懲戒“校園欺凌者”的監護人的法律法規及制度,保護被欺凌者的合法權益,在社會起到警示作用,維護千家萬戶和校園的安全穩定。“應對校園欺凌,一定要方式科學、妥當,對孩子們來說,這將成為一次生命教育和尊嚴教育的好機會;方式不科學、不恰當,不僅不會產生好的效果,還會給雙方孩子帶來心理上的次生傷害。”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3月5日是“雷鋒日”,貴陽市東山小學六(一)班申孟蕓來到教室后發現自己的課桌變得非常干凈整潔,前一天亂放的書本筆記也一一整齊擺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她的這份驚喜來源于東山小學策劃的“雷鋒俠”活動,通過隨機抽簽,以班級為單位,每位同學都可參與。當抽中一個同學的名字,就要幫他做一個星期的好人好事,從而達到拉近同學間的距離,形成團結友愛班級氛圍的目的。

為了防治校園欺凌現象發生,貴陽市東山小學每年都會開展各式各樣的德育宣傳活動,從而拉近同學間的距離,形成團結友愛的班級氛圍。(東山小學供圖)
學校是預防校園欺凌的第一責任人和首要責任人。為了防治校園欺凌現象發生,東山小學每年都會開展各式各樣的德育宣傳活動。“我們主要是開展傳統禮儀教育課、家長講座、播放法治宣傳電影等活動,此外,學校還開設了心理咨詢室,設立法治副校長,邀請派出所民警擔任學校法治輔導員等,增強學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識。”東山小學大隊輔導員靳玲說。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校園欺凌治理不是一方之責,需要全社會群策群力。2019年2月,全省各市(州)、貴安新區、省直管試點縣均出臺防止欺凌工作方案,并公布了工作機構和聯系電話。
根據省教育廳的相關要求,學校要制定防治學生欺凌工作各項制度,建立健全應急處置預案,建立排查、預警、處置及事后干預機制;定期開展排查,教育行政部門要通過委托專業第三方機構或組織學校等方式,定期不定期開展專項調查,特別要關注學生有無學習狀態異常、情緒反常、無故曠課等異常表現,深入查找分析產生的原因,對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為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控制。
“校園欺凌危害無窮,我們希望盡快完善校園暴力立法和執法,明確標準、明確責任主體和追究賠償責任;把生命教育和反暴教育納入到學校的教育體系,對構成校園暴力行為的人員采取矯正、感化、醫療等方式,改善其行為,預防犯罪。只有這樣,才能推動貴州校園安全建設邁上新臺階。”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