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邱勝
貴州大力普及科學知識,讓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蔚然成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進入新時代,加強科學素質、科學普及工作對科技創新尤為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p>
貴州大力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讓愛科學、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在貴州大地蔚然成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月球漫步”“VR滑雪”“AR變臉”“地形沙盤”……
每天,貴州科技館內的這些項目總會吸引大量公眾前來參觀體驗。
3月5日,記者走進科技館三層展區內,看到這里擺放著一架現代戰斗機模擬器和一架小型飛機模擬器。
來自南明實驗二小二年級學生張豪說:“我想當一名飛行員,當我自己駕駛模擬飛機飛上天空的時候,有一種藍天翱翔的感覺,就像是真的一樣?!?/p>
科技館由“序廳”“中國月球探測科普展”“智慧基石”“人與健康”“走進大數據”“少兒科技樂園”六個部分組成,充分體現科技館面向公眾普及科學知識的特性。
貴州省科技館館長楊泳濱認為:“科技館從‘展覽、活動、傳播、輻射’四個方面展示科技魅力,激發了人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p>
作為首批中國十大科技旅游基地,以天文科普為代表的中國天眼景區備受世人矚目,從全世界慕名而來的青少年、學校團體與日俱增。
去年夏天,在平塘國際天文體驗館前的空地,一群身穿橘色校服的小學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他們是來自貴陽達志學校的學生團體,計劃用一周時間來這里學習天文知識、進行科技項目體驗。
“天眼可以說是世界科技前沿工程,作為老師,我有責任把偉大的工程科普給孩子們?!闭勂鹪谥袊煅劬皡^的感受,教師何穎說,孩子們也在學中玩、玩中學,收獲非常大。
“要發揮科普教育基地作用,擴大科技知識傳播,讓科技走進生活、貼近群眾,讓廣大群眾共享科技創新創業成果,促進全民科學素質提高?!辟F州省科協科普部部長黃穗說。
為此,貴州中藥民族藥標本館科普基地、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貴州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赤水桫欏博物館、珍稀植物研究所等53家科普基地免費對外開放。
未來,貴州將加大科普小鎮、科普基地、科普活動站(室)、青少年科學工作室等基層科普陣地建設,以科普惠及民生。
元宵過后,在黔靈科技講堂上,由中國著名環保專家郭耕主講的《生態、生命、生活》,如期在貴陽市圖書館進行。
黑猩猩、蜜蜂、麋鹿……一連串耳熟能詳的動物名字,從他口中蹦了出來。
介紹各種動物生活習性時,還默默拿出面具,玩起了扮演,配上豐富的肢體動作,讓全場小朋友笑得合不攏嘴。
“小朋友覺得這些動物可愛嗎?”
“可愛?!?/p>
“你們想不想讓他們繼續跟我們生活在一起?”
“想?!?/p>
“想的話,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下,怎樣保護他們。”
幾句話語,郭耕將講堂帶進了主題——保護生態,保護環境。課堂上,他時而變換聲調,時而高聲歌唱,時而模擬動物的聲音,惟妙惟肖。
“黔靈科技大講堂是一場公益性講堂,通過搭建一個易于社會公眾參與的思想解放平臺,將社會關注的、前沿的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人物送到公眾身邊。”貴州省科技廳廳長廖飛說。
截至2019年2月,講堂共舉辦了82場講座,累計直接參與3萬人左右,內容涉及天文、環保、地理、航空航天等方面,為中小學生打開了認識科學大門,讓書本知識不再枯燥。
針對當前社會熱點和群眾實際需求,貴州圍繞科技創新、科技法律法規、科普常識、辨別商品真偽、保護產權知識、防災減災等進行宣傳普及,讓過往群眾受益匪淺。
省科技廳開展以科技咨詢、科普宣傳、義診等主要內容的“科技活動周”,向大眾免費發放科普宣傳資料,開展現場科普講解,讓科技真正走進生活、貼近民眾,積極營造全民共享發展成果的良好社會氛圍。
“在去年科技活動周期間,我在貴陽筑城廣場參與無人機應用展示、VR體驗、3D打印、智能消防、科學儀器體驗等多樣化科普互動,讓我懂得了許多前沿科技,長了見識。”貴陽市民張曉華說。
此外,貴州重視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通過舉辦多層次、多類型的培訓班,培養科普骨干人才,組建科普志愿者團隊,科普團隊力量不斷發展壯大。

貴州加大科普人才隊伍建設,科普團隊力量不斷壯大。圖為貴陽基準地震臺分析專家石磊向盤州一中全體師生講解防震避震知識。(貴州省科技廳供圖)
貴州全力推進“農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設”“農業專業技術人員培訓”“農村科普示范帶頭人培訓”,亦是碩果累累。
在遵義市播州區石板鎮“樂意園區辣椒活體展示館”,“互聯網+智慧科普遵義”把辣椒產品信息與全球連接起來,并設置100多個科普二維碼,要了解知識一掃便知。
同時,播州區還重點打造了“楓香九豐農業公園科普教育基地”“三岔高山村獼猴桃種植科普示范基地”“鴨溪菊花種植科普示范基地”等,科普農業正發揮著令人驚喜的效益。
在播州區鴨溪鎮金鐘村菊花種植科普示范基地,村民王應維沒有想到,昔日無人光顧的小村寨,竟然會突然熱鬧起來,“以前就種點傳統農作物,哪個會來這里觀光?”
現在的王應維,不僅可以每天從基地領得70元的工錢,還可以學到種植技術。
貴州省科協以“科普e站”打通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最后一公里”。
農民在養殖、種植方面只要一遇到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來到“科普e站”查詢技術,很快解決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來看看e站上有沒有釀制葡萄酒的好方法。”自從“農村e站”建立以來,銅仁市萬山區下溪鄉瓦田村村民吳成昌把它當做親密的朋友,一旦在農業方面遇到困難或疑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
有一次,吳成昌葡萄基地葉子出現成片斑點,一籌莫展之際,吳成昌點開“農村e站”首頁上的蔬菜果品找到“葡萄”欄的“莊稼醫院”,學到知識后,他很快解決了問題。
作為振興農村經濟的主體,需要更多“莊稼漢”變成懂技術、觀念新、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讓他們通過學習,轉變觀念、掌握技能、提升本領,提升從土里“掘金”的能力,而職業農民培訓就是一個重要抓手。
在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中,貴州加強對廣大農民的培訓,全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截至目前,全省參加過培訓的農民已超11萬人。
“通過培訓學專業知識,獲得新信息,開闊了眼界和思路?!崩杵娇h大稼鄉竹山村村民楊德富多次參加種植、養殖以及網絡知識的培訓,原來性格內向的他,變得外向開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