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謝遠謀 羅興祥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肖知潞
初春時節,下過蒙蒙細雨后,天氣微霽,田間地頭萬物復蘇,生機煥發。在黔西縣錦星鎮白坭社區“眾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正是草莓成熟時,大棚里一片歡聲笑語,人們忙著采摘草莓。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錦星鎮以“大黨建”為統領,緊扣農業產業革命“八要素”,認真踐行“五步工作法”,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全面推進全鎮農業產業向新型化、標準化、規模化、特色化、商品化發展。
“眾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是黔西縣于2014年建成的省級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園區內的草莓基地是錦星鎮調整“壩區產業”的成功典范。錦星鎮通過引進生產技術和綜合實力均比較強的經營主體,發展優質特色草莓產業,種植規模逐步擴大到現在的600多個大棚。
據基地管理人員介紹,基地種植的草莓成熟早、個體大、果肉嫩、生產周期長,且采用的是蜜蜂授粉、大蒜殺菌、電燈增光增熱等生態環保技術,所以生產出來的草莓品質優良,深受消費者青睞。
據核算,每個標準化大棚可產草莓1300斤左右,每斤均價按20元計算,產值可達26000元,扣除養地、人工、育苗等生產成本,每個大棚年純盈利1萬元以上。除了本地市場外,畢節、水城、貴陽、重慶等周邊城市的客商也慕名前來訂購,每到周末或節假日,都有游客相約到基地上采摘品嘗,大大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游。

為打贏脫貧攻堅戰,黔西縣錦星鎮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向新型化、標準化、規?;⑻厣?、商品化發展。圖為務工群眾將分揀好的草莓裝車。(羅興祥/攝)
在“支部+”模式的引領下,草莓基地與貧困戶建立起了利益聯結機制,以流轉土地和固定用工的方式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致富。
“我們在草莓基地上干活每個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入,從栽種、管護到采摘,可以連續做10個月的時間,一年下來最低也有20000元左右?!闭谘b車的白坭社區村民田錦秀樂呵呵地說。
洪運秀是白坭社區的貧困戶,她搶過話頭說:“真心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心,要不是有這樣的好政策,我一家八口就很難過上好日子了。”通過與洪運秀交談得知,她除了在草莓基地務工以外,還申請到了社區保潔員的崗位,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每個月差不多有4000元錢的收入,加上兒子在外務工,她家已實現了脫貧的目標,如今正在向小康邁進。
基地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基地上每天都保持有10多個群眾干活,我們每年單支付工資這項就達30多萬元,為當地群眾解決了近4000人次的就近務工問題。”
“二月春耕昌杏密,百花次第爭先出?!卞\星鎮在做大做強草莓產業的同時,其它特色產業也在齊頭并進,形成了一村一特、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