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海
馬蜂窩旅行網副總裁,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特約研究員,互聯網京黔會秘書長。商業史研究者,著有《九二派》《一九八四——企業家歸來》等。
聯想改制的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開明政府+ 高明企業家+ 公開透明的改制流程=改革紅利
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推動新一輪國企改革開始。《決定》強調,“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并首次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有媒體評論稱,寥寥數語,從管資產到管資本,是方法論上的創新,意味著過去10年以“控制力、保值增值”為核心的國資管理體制有了重大的調整契機。
市場熱情回應了高層釋放的改革信息。2014年,國企改革、混合所有制已經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涉及國有資本管理體制的改革由財政部第一牽頭,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的改革由發改委第一牽頭,涉及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方面的改革由中組部第一牽頭。協調這些部委進行國企改革系統設計的則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
從這次改革提出的理論和重點來看,依然是延續國企改革過去30多年來的思路,特別是十五屆四中全會提出的改革思路。但與上世紀90年代那輪國企改制不同,如今再推國企改制,市場基礎設施,如相關法規及監管、金融市場、資產定價流轉體系、社保體系、各路資本實力等,已經相當成熟。其實,利益束縛是深化國企改革的更大障礙。
回顧聯想的產權變革,堪稱一次艱難的長跑,自然也為后來者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其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開明政府+高明企業家+公開透明的改制流程=改革紅利。
中國內地股票交易市場自1990年在上海、1991年在深圳亮相以來,“股票能賺錢”一度使人們血脈僨張,股市的漲跌起伏也成為牽動中國社會的一根弦。這時候的柳傳志對股票市場的深層肌理并不是太了解,但他還是不停督促下屬,加快上市步伐。
此前的幾年里,柳傳志漸漸地把聯想同大多數公有制企業區別開來。聯想內部也有人不理解,他們向柳傳志抱怨:院里(中科院)給我們投資那么少,我們為什么不向院里要塊地,或者要幾幢房子?柳傳志回答:房子和土地對院里來說是最金貴的東西,對我們卻不是。1993年尾,他向中科院開口,索要他心目中“最金貴”的東西:分紅權。
1994年,開明的“婆婆”批準了。據時任中科院主管副院長嚴義塤后來的憶述,當時中科院下屬公司中,業績與聯想一個量級的還有幾家,但中科院就同意了聯想。而此前1992年1月,柳傳志申請將公司脫離計算機所,納入中國科學院屬下,聯想股權上收,不過三天即獲批準。
作為唯一的股東,中科院行使了處置企業利潤的權力:65%留給自己,其余35%歸在聯想員工名下,由公司自行決定內部分配權。但是分紅權畢竟不是股權,一些人認為這是“畫餅充饑”,只有柳傳志珍視此事之價值,正是這35%的分紅權,為聯想日后完成股權改造打通了道路。
1997年,聯想上市5年時,利潤增長迅速,已擁有2.3億元凈資產,繳稅1.78億元,交給“婆婆”利潤2780萬元。證監會同意了聯想的上市計劃,1998年3月,北京聯想的全部資產和業務總計作價20.925億港幣并入香港聯想。聯想集團公司持股比例由此升至73.4%,公眾持股比例為26.6%。
這一年,柳傳志認為時機到了,向中科院提出將分紅權明確為股權。中科院明確表示支持,副院長嚴義塤說:“聯想員工持股者享有分紅權已經5年了,我想最后還是要過渡到股權,中科院很愿意嘗試。”在中科院的努力下,財政部同意出讓公司國有股權部分的35%,但聯想員工必須以現金方式來購買。
5年前柳傳志埋下的伏筆—“分紅權”這下派上了用場。當年得到這35%的分紅權之后,柳傳志并沒有進行大規模分紅,大部分應得分紅都被投入到聯想的發展中去。如今,公司將多年積攢下來屬于員工的“紅利”和盤托出,以1.6億元購得聯想集團國有股權部分的35%,讓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