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李思瑾 圖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田菊
鄉村美不美,事關廣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事關全面小康的底色和成色。《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特別強調“鄉村興則國家興”。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明確提出:“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
2019年,是中國開啟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二年,也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關鍵之年,嘹亮號角催人奮進,貴州依托良好的生態優勢,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整治,高水平推進,高質量提升,積極探索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之路。
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的底色。整治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貴州因地制宜,以規劃引領、科學布局,將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輻射與覆蓋。
曾經的貴州農村,為求溫飽種糧食,開荒開到山坡頂;為求生存去打工,田園荒蕪人煙稀;為求經濟毀植被,水土流失石漠化。
從什么樣的切口,破解這道發展與生態的雙重考題?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迅速成為貴州后發趕超、建設美麗鄉村的新導向。貴州牢記囑托,發展綠色經濟,不以環境為代價去推動經濟增長。
經濟發展起來了,農村人居環境又成為新的“成長煩惱”。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早在2003年,浙江就啟動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15年來,浙江農村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
針對“有新房無新村”“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垃圾無處去、污水到處流”等現象,貴州深入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以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環境改善為重點,相繼出臺系列政策措施為鄉村整治“領航”。
——依據《貴州省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條例》《貴州省村莊風貌指引導則》《貴州省農房風貌指引導則》,貴州各地充分發揮生態優勢,以“顯山、露水、留白”的手法建設濱水型、伴山型、田園型、依山傍水型村落。
——按照《貴州省農村“組組通”硬化路三年大決戰實施方案(2017—2019年)》,為30戶以上村民組修通硬化路,9.7萬公里的“毛細血管”打通山區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貴州省鄉村污水治理三年推進方案(2018—2020年)》指導生活污水正確“滲、滯、蓄、凈、用、排”,水環境治理卓有成效,水生態系統保護完好。
——《貴州省推進“廁所革命”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有序進行,昔日“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柵欄圍四邊”的農家廁所逐漸被“水沖式”所取代。
…………
從自下而上到頂層設計,整治內容不斷拓展,從道路硬化、垃圾處理、衛生改廁擴展到生活污水處理、面源污染整治、農房改造,貴州正形成農村人居條件和生態環境同步建設格局。

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上,貴安新區馬場鎮平寨村建成4座污水處理廠,對房屋外立面進行改造,春來風景美如畫。
從頂云公社“定產到戶”、湄潭土地改革“四確五定”,到六盤水“三變”改革,極大地調動農民積極性并解放農村生產力,而余慶縣探索的“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新路徑,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2013年開始,“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實施,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從小城鎮向鄉村延伸。
2017年7月,在“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基礎上,貴州重點圍繞農村“路、水、房、電、訊、綠、業、寨”,著力在建設標準、覆蓋范圍、建設內容等方面拓展升級,與時俱進全力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小康行動計劃升級版——
路,進村串戶。農村公路質量提升,安全管理、綠化美化也不斷增強;
水,潤澤山鄉。做好飲用水、灌溉水、生活污水、消防水、水環境“五水”文章,破解農家“吃水不安全”“用水難”問題;
房,經濟美觀。保障農房安全、改善住房條件,到2020年將完成51.38萬戶農村危改戶危房改造和改廚改廁改圈,完成7.5萬戶小康房建設;
電,安全可靠。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農村用電公共服務逐漸實現均等化,供電服務穩定;
訊,連接山外。通訊“廣覆蓋、高速率、重服務”,打通制約農村發展的信息高速公路“最后一公里”;
綠,山環水繞。修復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天然林、建設珠江防護林體系、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綜合治理石漠化、提升森林質量等工程,筑牢“兩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業,造血扶貧。因地制宜實施“一縣一業”工程,“三變”構建農村新型利益聯結機制,產業革命硬仗勝利在望;
寨,宜居宜業。基礎設施建設向下延伸,使貴州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精神文明建設卓有成效,小康村寨托起了山區群眾“小康夢”。
從生態文明到鄉村振興,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描繪中國美麗鄉村的畫卷,一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更是撥動了無數人心弦。
2015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遵義市播州區花茂村。道路兩旁的房子干凈整潔,三角梅、土陶罐點綴著家家戶戶的庭院,沿著土墻和木欄相伴的小徑,總書記邊走邊詢問當地脫貧致富情況,鄉情頓起,有感而發:“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里找到鄉愁了。”
鄉愁是什么?是“恰過清明三月半,村莊兒女采新茶”,也是“歌聲繚繞笛參差,二月登場喜跳花”。
在凱里市洛棉村村民龍云模眼里,鄉愁是不遇污水橫流,不見垃圾亂堆,春天桃花梨花開滿山,秋天果實掛滿枝。
對于荔波縣水甫村村民吳照婧來說,鄉愁是不再漂泊他鄉,常伴孩子身旁,還帶著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到自家后院體驗藍靛染布、馬尾刺繡。
貴陽市民陳飛理解的鄉愁,就是工作之余,與家人一同去花溪青巖古鎮徜徉,或在平壩農場看一場櫻花盛宴。
人居環境整治卓有成效,使得鄉村旅游成為貴州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在促進一方經濟、造福一方百姓、保護一方山水、傳承一方文化、推動一方發展等方面的作用日漸增強。同時,貴州對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保護力度也在加大,文化旅游正攜手抒寫“詩和遠方”。
目前,貴州已形成以桐梓、水城等為代表的避暑度假型鄉村旅游,以西江、肇興等為代表的文化體驗型鄉村旅游,以湄潭、鳳岡等為代表的茶旅一體型鄉村旅游,以及烏當花畫小鎮、興義萬峰林等城市近郊休閑型等多種鄉村旅游形態。
由淺入深,從點到面,“美麗鄉村”的內涵也不斷豐富:從美麗經濟到美麗生態,再從美麗人居環境到美麗鄉愁。“賣山林”變為“賣生態”,“種種砍砍”變為“走走看看”,避暑度假、森林康養、戶外運動、民族盛會等業態在鄉村不斷涌現,山地變福地、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綠色經濟風生水起。“到貴州鄉村去尋找最美鄉愁”讓越來越多海內外游客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