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李娟

在“建管并重”中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六枝特區牛場鄉尖巖村黃樹林組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大亮點。圖為村民在觀景平臺上開展文藝活動。(六枝特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青石小道,木質柵欄,一棟棟雅致的農家小院,一個個擺放整齊的垃圾桶,一盞盞高高豎起的路燈……3月20日,迎著明媚的春光,記者走進六枝特區牛場苗族彝族鄉尖巖村黃樹林組。
“2017年以前,家門口全是泥巴路,出門都得穿水鞋,現在出門是水泥壓花路,既干凈又方便!”午后,打掃完門前衛生,村民龍從合坐在路邊愜意地曬著太陽。
通過“一事一議”項目,2017年7月,黃樹林修通了通組油路;通過“村莊整治”項目,村民們的老舊房屋煥然一新。尖巖村村支書楊華介紹,截至目前,尖巖村黃樹林組已完成庭院硬化改造98%以上,家家戶戶門前都安裝了路燈,自來水管也實現了全覆蓋。
近年來,六枝特區按照“環境干凈整潔是前提、文化文明氛圍是核心、基礎設施到位是關鍵”的思路,本著“可呈現、可教化、可操作、可復制”的原則,以“十個一”項目建設為抓手,結合脫貧攻堅,認真統籌推進市級文化文明村寨示范點創建工作,制定《六枝特區創建文化文明村寨示范點工作方案》并落實推進。
從泥濘崎嶇到青石小道,從垃圾繞村到綠樹成蔭,從硬管硬治到自覺維護,在農村環境治理方面,黃樹林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組合拳”——建管并重。黃樹林由此“蝶變”。
干凈整潔的村寨環境,激發了群眾保持環境衛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形成了良性循環。
“我們不僅通過‘村村響’廣播宣傳惠農及脫貧攻堅政策,建設‘崇文學堂’給村民講解黨的方針政策,教育引導村民依靠雙手建設美麗家園,還形成‘戶戶有責、人人動手’的工作機制,實行公共區域分段管理制,分路到戶進行保潔,通過村民會議評出文明示范戶。”六枝特區稅務局駐尖巖村第一書記楊代祥說。
“目前在村里,小組長帶頭干,村民自覺維護環境已形成常態,營造了積極向上的民風。”楊代祥介紹,在人居環境整治中,黃樹林始終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治標與治本同步推進。
制度立起來了,群眾發動起來了,習慣養成了,環境改觀了……如今,在尖巖村黃樹林,“人人代表美麗鄉村形象,處處都是美麗鄉村環境”的意識初步形成,“臟、亂、差”的環境正逐步成為“過去式”。
【鏈接】
自2018年2月貴州全面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以來,貴州省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不斷完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機制,堅持建管并重與長效運行原則,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污水運營管理體制機制,讓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管理,確保建成的設施長期穩定運行,讓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