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羅亮亮 葉蓁
和風送暖春耕忙,“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正逢其時。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刻不容緩,六枝特區立足“要素保障、技術服務、規模發展、市場開拓”,突破農業產業發展瓶頸,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確保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3月中旬,正是明前茶采摘的最佳時機。在六枝特區落別鄉牛角村的茶葉基地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林下經濟——石斛與茶樹和諧共生。
貴州鴻森茶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森茶業)董事長葉芳告訴記者,鐵皮石斛是一種名貴中藥材,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空間,“石斛附生茶樹樹干種植,給石斛創造了良好的生長環境,同時對茶樹生長有益無害,并為我們公司創造了可觀的經濟價值”。
葉芳介紹說,2018年,公司在六枝特區的500畝茶藥伴生基地產出鐵皮石斛粉、鐵皮石斛花、鐵皮石斛茶共7萬斤,產值達1500萬元。“這就使我們在茶園面積飽和的情況下,有了擴大生產規模、面向更廣闊市場的可能性。”
鴻森茶業計劃2019年將茶藥伴生基地在已有茶場的基礎上擴大到2000畝,預計產值3000萬~4000萬元。
面向廣闊市場,六枝特區抓住時機及時擴大種植規模,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
2018年,全區農業總產值完成63.28億元,增速6.8%;一產增加值37.8億元,增速6.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576元,同比增長10.1%;農業產業累計帶動13.29萬貧困人口增收,產業覆蓋率達100%,對脫貧攻堅的貢獻率達25.4%。
今年“春季攻勢”行動開展以來,全區持續擴大產業覆蓋面。新增種植蔬菜2300畝,新增獼猴桃整地1500畝,已完成種植300畝;新增百香果等水果種植500畝,新增食用菌186畝,生產菌棒114萬棒,已產鮮菇35噸;種植中藥材378畝,種植刺梨6.4萬畝,種植早熟馬鈴薯2150畝。
查缺補漏,在接下來新一輪的農村產業革命中,對此前取得的成效進行鞏固提質尤為重要。
“春季攻勢”行動令指出,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要對照“八要素”要求,抓好前期調研、產業發展規劃和項目庫建設工作,缺什么補什么。
“根據上一年的成果查缺補漏,為了達到2019年春耕生產退玉米調結構的計劃目標,六枝特區制定了一系列實施方案。”六枝特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蔡興鵬介紹,特區成立了2019年春耕生產暨退玉米調結構促增收助脫貧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加強宣傳引導,組建工作隊,逐村逐戶做好結構調整宣傳工作,做好組織保障。
同時,特區組建產業專班深入退減區一線和田間地頭加強技術指導,采取加強調度督導等措施,確保退減成效。
此外,特區還統籌安排涉農資金1000萬元支持退玉米調結構,每畝給予200元的種子、種苗、地膜、化肥等農用物資補助,強化資金籌措。
“以500畝以上壩區產業結構調整為主要抓手,完善農業生產經營、基礎設施配套、政策性保險等政策支持,打造5個以上示范壩區,力爭木崗鎮萬畝大壩、大用鎮涼水井壩區、郎岱鎮萬畝大壩、九龍社區五龍壩區畝產值達8000元,大用鎮大用壩區畝產值達10000元。”

六枝特區立足“要素保障、技術服務、規模發展、市場開拓”,突破農業產業發展瓶頸,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圖為月亮河鄉獼猴桃基地。(王良豪/攝)
蔡興鵬稱,未來,六枝特區將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貧困群眾穩定獲得訂單生產、勞動務工、返租倒包、政策紅利、入股分紅等多渠道收益。深入推進“三變”改革,夯實“三變”產業利益聯結,持續鞏固提升“三變”效益。
3月初,六枝木崗鎮瓦窯村12座大棚試種的羊肚菌成功出菇并對外出售。而在試種過程中,讓當地群眾學會種植方法成了重頭戲。
“剛開始我們都不會種,請外面的技術人員來培訓后,現在我們掌握了技術,可以種出來了。”六枝特區南華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員韋小興說。
如今,在木崗鎮,農業技術人員每天都會行走在田間地頭,與當地村民及合作社負責人交流種植經驗。
農民培訓造就職業農民隊伍,技術服務為產業品質保障提供支持,這是農村產業革命在科技支撐上取得突破的關鍵。
去年,六枝特區大力開展技術指導服務,深入開展產業突擊行動和服務“三農”行動,組建10個產業專班、16個產業突擊隊和6個產業指導督查組深入開展技術培訓指導服務;
組織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134名高中級技術人員深入基層一線對扶貧產業、貧困村、合作社進行全覆蓋指導;
邀請中科大獼猴桃專家、大連農業專家和省市專家到六枝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服務,實現技術服務到村到戶到人到產業,各級專家753人次共開展技術指導服務4.17萬人次;
農業技術干部深入鄉、村開展茶葉采摘、蔬菜種植、食用菌栽培、種植養殖管理等技能培訓;
共有各級專家466人次組織技能培訓2399次,培訓干部1000余人次,培訓農民22.7萬人次,其中貧困人口2.8萬人次,為產業革命增智力、強活力。
蔡興鵬告訴記者,2019年,六枝特區將開展多形式、多種類的干部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經營主體培訓等,提高基層農技人員、龍頭企業負責人、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及農村知識青年的產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為壩區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增加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