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畢文君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羅亮亮
“要想致富快,蘑菇加蔬菜。”2018年以來,桐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用食用菌、蔬菜等經濟作物代替了傳統玉米種植,依靠好山好水好生態,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產業革命,實現了“田還是那塊田,地還是那塊地,但種出來的價值早已今非昔比”,鋪就了群眾的致富新路子。
走進位于桐梓縣楚米鎮的出菇基地,只見一排排菌棒整齊地擺放在地上,有的正冒著菌芽,有的則撐出了菌傘,工人們正在采菇、裝箱,忙得不亦樂乎。
楚米鎮的出菇基地于2018年開始建設,目前基地共有菌棒50萬袋,產量達100萬斤左右。該出菇基地是由遵義市博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晟農業)負責建設,除楚米出菇基地外,該公司還建設有燎原、海校、小水等出菇基地,達到了3000萬噸的生產規模。該公司建成的出菇基地帶動了桐梓食用菌產業的發展,也解決了基地周邊250戶農戶的就近務工。
“我是2018年的3月份到這個基地來上班的,主要是負責裝袋工作,一個月有3000多的工資,待遇很不錯,最主要是離家近,在這里工作我還能照顧家里的小孩。”家住桐梓縣楚米鎮三座村的村民曾慶維樂呵呵地說道。
據公司負責人劉才祥介紹,下一步,公司計劃將產能提升到1500萬袋,預計產值達7500萬元左右。同時,公司還將為周邊農戶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周邊農戶發展食用菌產業。
除博晟農業在桐梓楚米鎮、燎原鎮、海校街道、小水鄉建設的出菇基地外,位于桐梓縣東部的馬鬃苗族鄉,也是靠山吃山,做好了“山”的文章,帶動了村民脫貧致富。
馬鬃苗族鄉坪莊村,平均海拔1237米,森林覆蓋率85%,全村圍繞“兩長兩短兩特”的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發展了食用菌產業。走進該村,放眼望去,只見食用菌大棚黑布封頂、白膜圍墻,安穩地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平地中。
村民楊忠華告訴記者,2018年他種植的平菇就賣得非常好,僅7—9月3個月時間,就賣出了3.7萬斤,收益了7萬多元。今年他還要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他相信食用菌產業一定能帶他致富奔小康。
馬鬃苗族鄉在坪莊村、梅子村、出水村等7個村都修建了食用菌大棚,以種植平菇和竹蓀菌為主,各村以“村社合一”的發展模式,與遵義益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了合同,2018年5月開始種植菌棒,去年產平菇近40噸,產值近35萬元。
據統計,該鎮種植90畝竹蓀菌與猴頭菇,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基地托管農戶產品,統一生產銷售,利潤比例按8∶1∶1分配到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該鎮還通過電商,讓竹蓀菌與猴頭菇走向全國市場。
被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的竹蓀菌,在茅石鎮鎮龍村,創新出了盆栽竹蓀菌,且全鎮322戶貧困戶分得51盆盆栽竹蓀菌,三四朵竹蓀菌種植在觀賞盆里,白色衣裙與黑色菌頭點綴呼應,除了極具觀賞價值,也成為了該鎮貧困戶收入的一方來源。
截至目前,桐梓縣共建設食用菌大棚700余個、2000多畝,2018年種植食用菌約1000萬棒。
在素有“最美田園”之稱的官倉鎮,村民們正喜氣洋洋將地里的蔬菜背到路邊,裝了滿滿一卡車的蔬菜將銷往遵義。

要想致富快,蘑菇加蔬菜。圖為桐梓縣黃蓮鄉蓮花白豐收。(婁倫權/攝)
作為貴州省100個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園區之一,近年來,官倉鎮立足農業資源優勢,制定了“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園,戶戶農家樂,人人奔小康”的發展目標,目前全鎮已種植1.2萬畝蔬菜,地上的蔬菜園成為了群眾發展致富的新路子。
家住官倉鎮紅旗村的村民趙小康就種植了260畝蔬菜,其中180畝蓮花白、80畝辣椒。這200多畝蔬菜地不僅讓趙小康家走上了致富路,更是讓他一舉成為了官倉鎮的蔬菜種植“大戶”。
“去年的蔬菜行情好,我賣了將近60萬元,我覺得種蔬菜很有賺頭,今年我的200多畝地準備種植辣椒。”趙小康說。
走進位于官倉鎮紅旗村陳家灣組的菜地,記者看到村民趙鳳燕正在菜地里摘菜。趙鳳燕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自2013年官倉鎮開始調整產業結構,趙鳳燕就積極響應,流轉了30畝土地,種起了蔬菜。種植蔬菜這幾年以來,給趙鳳燕帶來了不小的收益,僅2018年一年時間,趙鳳燕種植蔬菜的純收入就有7萬多元。
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官倉鎮以高海拔地區發展竹產業,低海拔地區發展高經濟效益農作物為規劃,在全鎮海拔1200米以上地區種植方竹4000畝,1200米以下種植4000畝辣椒核心示范區,帶動10000畝辣椒種植,并將培養150名以上的職業椒農。同時,還將發展有機紅粱6000畝;繼續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完成30000畝現有果園的管護,規范化高標準打造一個3000畝田園綜合體。
此外,桐梓縣高橋鎮近年來利用該鎮興隆、周市、兩河、高橋、鴨塘、齋郎等村的低熱河谷氣候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在產業結構調整上,立足本地優勢,通過科技支撐、品牌引領、合作經營,大力發展蔬菜種植,鞏固了興隆、齋郎兩個早熟蔬菜示范點1000余畝,帶動興隆、周市、兩河、高橋、鴨塘、齋郎等村低熱河谷一帶,種植早熟蔬菜5000畝以上。形成了以四季豆為“重頭戲”的特色蔬菜產業,帶動了一大批當地農戶依靠蔬菜種植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全縣的蔬菜基地主要以生產露地蔬菜為主,2018年全縣完成蔬菜種植38萬畝次,主要種植品種為辣椒、甘藍、花菜、羊角菜、青菜、番茄等,其中商品蔬菜基地8萬畝,主要分布在官倉、木瓜、茅石、小水、新站、松坎、九壩、高橋、楚米等鄉鎮。
【記者手記】
致富的“路子”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平均海拔1100米的桐梓縣,做好“山”的文章,成為桐梓農業人口脫貧致富的一大關鍵。
如今,桐梓依靠好山好水好生態,除了讓群眾吃上了旅游飯,還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發展理念,因地制宜,探究周邊市場之需,大力發展“短平快”農業產業,形成了“蘑菇+蔬菜”的發展模式,不僅帶動了桐梓農村產業發展,加快了群眾脫貧致富步伐,更是讓桐梓順利敲開了鄉村振興的大門,走上了一條生態綠色發展的好路子。
2019年,桐梓縣將種植38萬畝蔬菜,其中包含辣椒13萬畝;將建設好生態食用菌項目并全面投產,將種植食用菌2000萬棒,使全縣食用菌種植達到3000萬棒——這將在加快致富的基礎上,使群眾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