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向穎羿
一早起來,家住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陽光移民新城的搬遷戶孫開成,像往常一樣直奔經開區貴州奧麗儂內衣廠,開始一天的忙碌。
孫開成是七星關區層臺鎮紅巖村人,老家房子破爛不堪。70多歲的雙親靠他一人贍養。2018年7月,孫開成一家三口搬進了七星關區碧海陽光移民新城,不僅住進了新房子,還在內衣廠找到了工作。“在家門口上班,包吃包住,每月還能拿到4000多元工資。” 提起這份工作,孫開成笑得合不攏嘴。
碧海陽光移民新城,屬七星關區2017—2018年度易地扶貧搬遷中心城區集中安置項目。緊盯“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快融入”目標,七星關區碧海陽光移民新城安置點積極探索打造了“四個一刻鐘服務圈”(一刻鐘黨建服務圈、一刻鐘平安服務圈、一刻鐘公共服務圈、一刻鐘便民服務圈),最大限度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著力構建移民幸福新城。
2018年9月的一天,樓棟黨小組長王玉瓊通過走訪得知,來自碧海街道的一戶吳姓人家,家里共三口人,戶主長期患病,已病倒在床。王玉瓊及時組織力量將其送到小區醫院救治,并輪流照料,考慮到其家庭困難,王玉瓊還為其繳納了2019年合作醫療費用100元。
這都多虧了碧海陽光新城“一刻鐘黨建”的樓棟黨小組長發揮作用。
為構建組織架構體系,強化政治引領力。安置點成立了碧海陽光移民新城黨工委和管理服務中心,負責安置點建設全面工作。將安置點劃分為陽光、和美、幸福3個社區,共同成立1個黨總支和1個機關黨支部,負責社區黨務和其他建設管理服務工作。建立網格17個,選出樓棟黨小組長(樓棟長)83人,成員108人。
安置點明確職能職責,構建了“陽光移民新城黨工委—社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樓棟長)—搬遷群眾”黨建服務工作體系。聚焦安置點黨的方針政策宣傳貫徹落實、解決群眾訴求等,全方位、全天候動態管理服務,搬遷群眾有訴求可就近向樓棟黨小組(樓棟長)反映。樓棟黨小組(樓棟長)第一時間幫助解決或答復,如不能幫助解決或答復的,再及時反饋到社區黨支部或黨工委,讓群眾的訴求能在15分鐘內得到解決答復。對黨的方針政策以及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事項,黨工委、社區黨支部只需向樓棟黨小組(樓棟長)傳達,再由樓棟黨小組(樓棟長)第一時間傳遞到群眾中,確保15分鐘內能組織黨員群眾開展相關工作。
“讓樓棟黨小組(樓棟長)成為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把黨組織下沉到服務群眾一線,著力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七星關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委黨建辦主任黃遠森說,安置點不斷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使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黨建活力轉化為脫貧動力,實現了安置點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走出了一條基層黨建領航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為構建基層治理體系,提高組織公信力,碧海陽光新城將碧海派出所整體搬遷入駐安置點,對已搬遷入住群眾分戶制作智能二維碼門牌,積極開展戶籍轉接工作,將每位群眾納入有效管理。建立指揮平臺,指揮平臺將每棟樓黨建工作員、樓長、樓棟黨小組成員信息及每戶人員單元樓棟房號、戶主姓名、家庭成員情況(是否有黨員、留守兒童、殘疾人、空巢老人以及就業情況)、聯系方式等一并展示,確保隨時都能了解到群眾相關信息,在需要時15分鐘內能及時聯系到每位群眾。
2月26日早上8點,家住碧海陽光移民新城,同時也是安置點保安的趙大潤和往常一樣,值完夜班準備回家休息,路過45棟樓下時,趙大潤突然發現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在寒風中瑟瑟發抖。趙大潤見狀,趕緊脫下外套給孩子披上。隨后,趙大潤將孩子送到碧海陽光移民新城黨工委辦公室,并將孩子的照片發到保安工作群,讓大家幫忙尋找。通過趙大潤的努力,當天就幫助孩子找到了家人。
安置點與居民們的共同努力,構建出一個放心安居大環境。
為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安置點投資650萬元,在安置點主要區域安裝“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監控攝像頭198個,在市政道路上安裝3套雙向六車道高清卡口,安置小區內部監控實現全覆蓋。成立平安義務巡邏隊,確保矛盾糾紛15分鐘內受理、突發事件15分鐘內處置。建立特殊人群管理結對幫扶臺賬,分類梳理出精神病人、空巢老人、酗酒人員、留守兒童、殘疾人等特殊人員共900余人,并建立由黨工委管理服務中心干部(派出所民警)、社區干部、樓棟黨小組(樓棟長)三級聯動共同結對幫扶制度。截至目前,共找回走失人員34人次,護送酗酒人員回家(就醫)350人次,送精神病人到精神病醫院救治17人次,共化解處理鄰里矛盾、家庭糾紛等300余次,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并進行整治消除20次。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近就業,碧海陽光新城安置點建立就業信息臺賬,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特點,開展培訓6期1500人次。目前,已有3000余名搬遷群眾在離安置點不足1公里的經濟開發區所轄企業就業;安置小區物業保安、水電工、環衛保潔、小區綠化等崗位解決了300余名群眾就業。

畢節市七星關區碧海陽光新城安置點引進“便民平價超市”等經營主體,讓搬遷群眾足不出區即可滿足購物需求。(七星關區委組織部供圖)
針對搬遷群眾醫療服務問題,安置點在中心區域建立了七星關區人民醫院碧海陽光移民新城分院,開展義診活動17次,服務居民達7000余人次。通過建立“一刻鐘公共服務圈”,使群眾在15分鐘內即可到達就學就醫就業的地點,真正享受到家門口的公共服務。還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一次性辦結”的“暖心”服務,形成“兩辦六部—便民服務中心—社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搬遷群眾”的公共服務體系,實現了搬遷群眾低保轉接、準生證辦理、醫保繳納等公共服務在15分鐘內完成。
同時,碧海陽光新城也構建起了“一刻鐘便民圈”。
安置點成立了恒宇物業管理公司,為搬遷群眾提供水電費、煤氣費、電視費等代收代繳服務及代買代賣服務共2000余次,提供水電、門窗、家用電器等維修服務300余次。同時,負責小區保潔、綠化、車輛停放、公共安全、公共設施維護等工作。制作發放便民連心卡5000余張,便民服務連心卡讓群眾少跑冤枉路。統一制作樓棟長公示牌,將樓棟長姓名、聯系電話、身份類型(黨員、社區干部等)在各樓棟進行公示,做到群眾隨叫隨到。
安置點還建設18棟商業用房,引進“便民平價超市”等經營主體,讓搬遷群眾足不出區即可滿足購物需求。建立老年活動中心和四點半學校,解決老年人生活寂寞、孩子放學無人看管問題,四點半學校由社區“兩委”人員及志愿者為孩子們提供免費課后輔導。設立心靈驛站、法律援助工作站。通過建立“一刻鐘便民服務圈”,開展系列便民服務活動,讓群眾在15分鐘內享受到了高效便捷的溫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