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楊旭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文葉飛
“烏江水呀波連波,荒草石頭兩岸坡;貧窮日子真難過,守著烏江缺水喝。”這首民謠,唱出了桶井人祖祖輩輩生產生活的艱難與艱辛。
作為貴州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德江縣桶井土家族鄉,所轄的22個行政村1個社區中,有貧困村22個,其中深度貧困村20個。
“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脫貧路上無怨尤!決戰決勝,不勝不休!從2016年秋天開始,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聚焦桶井鄉,在這片深度貧困的土地上,合力打響了一場輸不起的脫貧攻堅戰役。
戰役打響,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廣大黨員干部盡銳出征,各方力量匯聚桶井。
省委成立了由省委宣傳部主要負責人擔任指揮長,省文化廳、銅仁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副指揮長,德江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桶井鄉脫貧攻堅指揮部。省市縣幫扶部門和干部組成前線工作隊,全鄉組建23個村級作戰指揮所,形成了省(市)督導、縣主令、鄉主攻、村主戰的攻堅體系。幫扶干部一律工作在村、吃住在村。
變“派駐”為“調駐”,德江縣委下文明確派駐的100多名下派支書、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干部,工資、組織關系全部轉至桶井鄉。派駐干部全部立下“不脫貧不脫鉤”的軍令狀。
自此,烏江河畔,黨旗飄揚,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迅速展開,將在桶井鄉實施項目730個,計劃總投資265774.62萬元,對交通、水利、農村環境整治、小城鎮、社會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在這里,派駐干部們用無私的辛勤的付出、堅忍不拔的毅力,書寫了一個個感人故事——
桶井鄉人大主席張玉和的妻子難產必須馬上轉院,把妻子送進醫院后的他對家人說了一句“我必須趕回去,村里的工作放不下,耽擱不得”后,匆匆離開;桶井鄉組織委員吳高鵬摔斷左腿住進醫院,傷未痊愈又趕到攻堅一線,一瘸一拐的走訪農戶;鄉國土所所長安明友為了做通搬遷農戶的思想,沒來得及趕往醫院見到父親最后一面;吳萬虎、胡婷婷、吳曉進、雷鮮花……
正是他們,為桶井群眾如期脫貧帶來了希望。
30多億元的扶貧資金如何使用,730個扶貧項目如何落地推進,10000余貧困人口如何脫貧?來自省市縣數百人的幫扶隊伍如何統籌協調,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嚴重不足的問題如何解決?面對壓力和難題,桶井鄉黨委政府號召全鄉干部群眾堅持發揚“紅旗渠”精神,奮力前行,走出了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黨建引領共筑“和諧巢”。創新舉措開展面對面走訪、背對背調解、層對層防控、人對人落實的“四對”工作法,重點解決工作推進過程中涉及群眾自身利益誘發的信訪矛盾,為脫貧攻堅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全鄉開工建設的463個項目,在沒有任何補償的前提下得以順利推進。創新開展“三訪四問”工作法,訪問老年人生活居住情況、訪問子女贍養老人和履行孝老責任情況,對不孝敬老人的子女進行多方責問。探索創新“黨建三個一”工作機制,對干部工作開展情況實行一天一匯報、一周一督查、一月一小結,嚴格履行脫貧攻堅一線關懷激勵機制。
三社融合搭建“攻堅橋”。充分發揮合作社平臺作用,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成立瑞豐源水果種植、合力養殖等47家專業合作社,種植花椒15480畝,新增肉牛散戶養殖155戶,肉牛養殖達470頭;充分利用股金服務社桶井分社吸收閑散資金236.39萬元,發放村集體經濟分紅3.71萬元,農民分紅資金100.23萬元,特惠貸支持園區產業100萬元,畜牧養殖產業扶持40萬元,互助金發放107萬元,有效解決了產業發展融資困難的問題。充分發揮供銷社平臺作用,利用電子商務,網上銷售桶井園區的西瓜、蜜桃、柑橘、金絲皇菊和其它農特產品金額近1000萬元,增加群眾勞務收入200萬元左右,增強了群眾致富的信心與決心。
春暉行動挽起“互助團”。在銅仁市率先啟動推行“民心黨建+‘三社’融合促‘三變’+‘春暉社’”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春暉使者化解矛盾33起,為全鄉項目施工解決了許多實質性的難題。據統計,桶井鄉春暉使者義務募集和爭取社會各界春暉扶貧基金達3000多萬元,解決了場壩排洪渠建設資金難題,為貧困家庭修建保障住房11棟,資助10余名貧困學生順利就學。
如何在農村來一場轟轟烈烈的產業革命?桶井鄉按照“逐戶核查,集中連片,統一流轉,入股分紅”的方式,以合作社形式統一流轉土地4700畝,及時跟進相關技術、種子等配套服務,因地制宜、長短結合,抓實結構調整;及時跟進產銷對接,注重龍頭企業帶動、外部市場聯動,確保種下的20000多畝花椒、紅薯、金絲皇菊等農特產品不愁銷路;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發放盈利紅金100余萬元;推行“5311”利益聯結模式,切實讓貧困戶享受扶貧資金收益。
桶井鄉持續推進的這場農業產業革命,著力于結構調整盤活資源、著力于基層黨建匯聚民心、著力于創新經營拓寬市場、著力于利益鏈接帶富群眾、著力于要素供給做強產業,在轉變農民觀念上實現了人人支持、轉變生產方式上實現了人人參與、轉變工作作風上實現了人人有責。由于方法得當、效果明顯,得到省委書記孫志剛的親筆批示。

德江縣桶井鄉計劃總投資265774.62萬元,對交通、水利、農村環境整治、小城鎮、社會公共服務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圖為環境整治后的金潮村。(德江縣桶井鄉黨政辦供圖)
2016年以來,桶井鄉全面實行貧困家庭子女無障礙入學、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整治行動。投入2500萬元強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狠抓教學質量提升工程,2018年全鄉中小學教學成績排全縣同級同類學校第四名;實施易地扶貧搬遷3459人,實施危房改造356戶,村莊污水治理全面覆蓋,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鋪開;積極推進醫共體改革,群眾就醫獲得感明顯提升;新修村組公路378千米,“組組通”全面覆蓋所有村組,硬化里程達178千米。
目前,桶井鄉投入8000萬元、長達38千米的引水工程(從長豐到桶井)已經全面貫通;全長24.5千米的二級公路(從文新到桶井),投入1.2億元的桶井—夾石烏江特大橋正在全力推進;投入4.8億元的新灘夢嶼旅游產業正幸福起航。
“現在許多駐村干部與村民處成了‘親戚’,走在村里狗都不亂叫。”德江縣委常委、桶井鄉黨委書記吳飛說。在桶井鄉,越來越多的扶貧干部將駐村從要求變為自覺。全體干部取消休假,家在外地的兩三個月沒有回家一次,有的產假未休完就主動上班,有的輕傷不下火線,有的帶病堅持工作……
眼下,決戰決勝的沖刺熱潮正在烏江兩岸如潮涌動。傾注真情實意、奮力真抓實干,各級干部正用百折不撓的實干與擔當,心懷群眾冷暖,堅毅前行,刻印攻堅的足印,譜寫脫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