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方亞麗
近年來,納雍縣加快推進產業大招商,加強園區建設,助力民營經濟加速發展。2018年,納雍縣民營市場主體達4.71萬戶。民間投資149.16億元,增長5.14%。民營經濟增加值124.31億元,增長18.65%。民營經濟創造了有效就業崗位,促進了貧困群眾實現持續穩定增收致富。
1月16日晚,納雍縣下了一場不小的雪。第二天一早,記者從納雍縣城出發,前往當地有名的高山有機茶種植基地——納雍縣 嶺鎮霧翠茗香循環農業示范園區。
當汽車越來越靠近種植基地時,迎面而來的山坡上,雪也越來越厚。行至一個三岔路口時,導航突然沒了信號。
“譚正義的茶廠怎么走?”
“從這里上去就是?!?/p>
駕駛員隨口問了過路的老鄉,老鄉不假思索便向記者一行指明方向。
“在納雍縣,提到譚正義,大多數人都知道,不少群眾都曾在他的茶廠務工。”同行的納雍縣外宣處工作人員史開木說。
按照老鄉所指的路線,大約20分鐘后,記者便見到了譚正義,大約1米7的個子,瘦瘦的,但一開口便讓人覺得他精神頭十足。此時,他正準備上山巡查他的寶貝茶樹。
“種了快10年了,前5年都失敗了?!弊T正義告訴記者,因 嶺鎮的海拔較高,最高達到2300米,相當于梵凈山金鼎的高度,在這樣的山坡上別說種糧食,就是種樹也很難存活。
嶺鎮坪箐村、小屯村荒山海拔1800米以上,且多云霧、寡日照,無工業污染、無農藥殘留,雨量充沛,特別適宜培植高品質的高山生態有機茶。
2009年,在納雍縣政府的支持下,譚正義便開始用挖機平地,嘗試種茶。
“茶苗種下去夏天長勢喜人,然而一到冬天,下過幾場雪,形成凝凍后,存活的茶樹寥寥無幾?!弊T正義說,基地用挖機挖了3年,才像個茶園的樣子,才有一條上山的毛路,但就是不見茶青長出來。
秋種冬死,循環往復,摸索5年后,譚正義也終于找到一個種茶技巧:在1900米的地里育苗,苗長到15公分高,再往高山上種,挖大坑,蓋上草來防寒,這樣存活的幾率就提高了。
高海拔茶園的摸索種植成功,改變了高山地區傳統種植效率低下的現狀,突破了高海拔種茶瓶頸。
目前,成林茶園有7000余畝,且通過國內、歐盟、美國等多家機構的有機認證。此外,為保證有機施肥,譚正義還建起年出欄10000頭規模的配套養殖場,形成了種豬繁育、牧草種植、污物處理等全配套的高山生態立體循環種養殖模式。
“我在2300米的高山上等你?!边@句話是2009年譚正義回到家鄉創業時的口號,一喊便是十年。這十年,他等來了納雍縣幾千名鄉親的加入,等來了慧眼識珠懂得高山茶品質的客商。
2月20日,剛過完元宵節,納雍縣昆寨鄉長豐、永久、大寨、永新等10余個村的村民,正忙著栽種“三棵搖錢樹”——藥用銀杏樹、瑪瑙紅櫻桃樹、桑樹。
“安逸、好安逸、安逸啊,人民群眾幸福來”,記者一行的車子還未行駛到山腳下,就遠遠聽見山上傳來的民歌聲,抬眼望去,約百八十人正聚集在半山腰上運苗、挖坑、栽種……干勁兒十足。

納雍縣梅花鎮扶貧車間里,工人正在生產磁環線圈。(納雍縣委宣傳部供圖)
“我們鄉距離縣城較遠,如果種蔬菜,在交通運輸上不占優勢,而種植這三種樹,是之前老百姓就看到了成效,今年就大面積擴種。”昆寨鄉黨委副書記李健告訴記者,老百姓積極性如此之高,除了此前在昆寨鄉千秋、新民等四個村發展的500畝紅櫻桃有了收益外,更重要的是今年他們早已與企業簽訂了銷售協議,底氣更足。
“在我們發展產業的過程中,民營企業這股力量很給力。”李健說,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昆寨鄉引進的企業先是和鄉村兩級結合地理、土壤、氣候等條件精準選擇產業,然后對所選產業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并采取訂單種植解決產銷問題,讓群眾吃“定心丸”,解決后顧之憂。
2019年,昆寨鄉瑪瑙紅櫻桃規劃面積達4500余畝,桑樹2500余畝,藥用銀杏5000余畝,實現“三棵樹”產業全覆蓋。
目前,昆寨鄉引進了畢節市匯江桑蠶有限責任公司、貴州文芷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遼寧億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助力脫貧攻堅。
今年,納雍縣將聚焦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社會民生等重點領域,持續加大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茶葉、食用菌、中藥材、鋰電池、電子電聲、農特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項目,實現重點產業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0億元。
在納雍縣經開區,貴州光科電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光科電子)生產車間里,幾十位婦女正端坐在各自工位上,加工磁環線圈。
李莎,曾是她們其中一位。
2017年,在廣州對口幫扶下,納雍縣很快完成了一批像光科電子這樣有大量用工需求的企業引進計劃。
“很快,廠房、配套政策相當迅速的落實。”光科電子總經理劉中砥說,從簽約到正式投產,僅用了一個多月時間。
據劉中砥回憶,光科電子第一次在納雍縣展開招聘時,5天時間便有幾百人報名。
家住納雍縣城居仁街道的李莎,是光科電子在納雍縣招到的第一批員工之一。憑著多年在沿海打工的經驗,李莎的業績很快在同期員工中表現突出。她的表現也被光科電子的高層管理者看在眼里。
“我們需要解決用工的問題,更需要在當地培養一批管理者?!眲⒅许普f。
一年后,李莎正式被聘為光科電子中層管理者,主要負責經開區園區生產車間的管理工作。
“沒想過,我自己還能做管理者?!爆F在,李莎每天要到車間巡查。此外,她還要到廣東總公司學習訂單處理、外貿交易等技能。
“扶貧要有長遠目標,必須要讓勞動力有穩定工作,實現收入可持續。”劉中砥說,目前,光科電子的18條生產線,已解決員工就業300人以上,后期擬建30條生產線,解決800個以上就業崗位,年創稅收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