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重慶黨刊全媒體記者 / 徐焱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張恒
加快建設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渝黔合作從“點、線、面”出發,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將雙方合作拓展到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持續向縱深推進。
重慶與貴州,同處我國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地區,山同脈、水同源、人同俗,歷來交流來往密切,有著互補的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平臺基礎,長期以來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今年3月,重慶市發改委、貴州省發改委共同編制的《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布。這是繼2018年4月,渝黔兩省市共同簽署《重慶市人民政府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合作框架協議》)后,聯手推進渝黔合作的又一重大舉措。
《方案》指出,以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為契機,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脫貧攻堅、體制機制創新等領域尋找合作機會,實現分工協作和抱團發力,不斷豐富合作內涵,不斷拓寬合作范圍,將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成為渝黔合作“領頭羊”。
重慶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聯結點,在向東、向西開放中具有重要戰略節點地位。貴州是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是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在西南地區具有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重要地位。
貴州與重慶地緣相近、山水相連、人文相親,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尤其是渝南和黔北還同屬巴文化的范疇,據史料記載,極盛時期巴國疆域以原重慶市為行政中心,管轄川東、陜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地。這無疑是渝黔深度合作重要的文化、情感基礎。
不僅如此,重慶的支柱產業為汽車、電子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材料工業等,屬典型工業驅動城市。而貴州的產業結構以煙草、旅游、酒業、藥業、能源為五大支柱產業。兩地產業差異很大,為產業互補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貴州省80多個區縣市都有重慶企業投資,可以說是‘遍地開花’。”貴州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據不完全統計,重慶企業每年在貴州的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在貴州的外地投資總額統計中排名第一。
2018年渝貴鐵路通車后,貴陽到重慶只需2小時,毗鄰區縣“1小時通勤圈”、貴陽重慶“2小時交通圈”已初步成型,為區域進一步合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在國家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背景下,兩省市相互學習交流,在戰略規劃協作、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調發展以及扶貧開發、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成效顯著。
“自去年4月兩省市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后,渝黔新一輪合作進入實質性推動階段。”重慶市發改委主任熊雪介紹,自2018年起,重慶市發改委和貴州省發改委每年都要反復協商,形成年度重點工作計劃,以任務清單的形式,推進合作事項落地落實。
2018年,兩省市積極推進交通、能源、旅游、對外開放、公共服務等全方位合作,完成了14個重點事項,還有5個項目正在加快推進。重慶市水利局與貴州省水利廳簽署《渝黔防汛抗旱信息共享和通報制度備忘錄》,雙方加強信息共享;澳大利亞中國西部控股公司在貴州成立“貴州鼎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與重慶能源集團貴州煤電公司采取以經營權合作模式,共同推動“畢水興”煤層氣勘探開發等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不斷推動兩地合作水平的提升。

渝黔共建合作先行示范區,推動競相跨越區域協調發展。圖為貴州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劉啟鈞 / 攝)

《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發布,將大大提升重慶市與貴州省的合作水平,加快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的建設,推動渝黔大數據協同創新平臺的發展。圖為重慶兩江新區水土云計算中心。(兩江新區黨工委宣傳部供圖)
此外,渝黔兩省市毗鄰區縣合作深入推進。重慶市綦江區、南川區、萬盛經開區和貴州桐梓縣發起成立了“渝南黔北”區域旅游發展聯盟,共推旅游資源整合、產業融合、優勢互補、客源互動,推進“渝南黔北”旅游產業跨區域一體化融合發展;重慶南川區與貴州遵義市簽署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規劃政策、工業、商貿服務業、現代高效農業、能源礦產、交通基礎設施、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領域進一步深化合作;重慶萬盛經開區與貴州遵義市正安縣簽署經濟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渝黔區域合作“橋頭堡”和示范區建設。
目前,兩省市發改委已經梳理出2019年的重點工作任務27項,正在征求各區縣(市州)和相關部門的意見,一旦達成共識將立刻組織實施。
如今的渝黔兩地,已經形成了集快速鐵路、高速公路、內河航運于一體的綜合交通網絡,在旅游、能源、貿易等方面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貴州也依托交通網絡,通過重慶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度參與到長江經濟帶發展。
隨著各方面合作不斷加強,雙方認識到,要把渝黔合作向縱深推進,還需要一個“領頭羊”——渝黔合作的先行示范區。為此,兩省市做了大量工作,經過廣泛討論,決定按照“極點、沿線、沿邊”的思路確定先行示范區范圍,形成“點、線、面”合作新格局。
根據《方案》,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的范圍包括兩省市共25個區縣,將形成“一軸一核,一帶三片”布局,推動多點迸發、競相跨越的良好發展格局。
同時,根據不同區域特點,《方案》確定了渝黔合作先行區重點領域和示范內容,并從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手打造西部智能引領創新極點、共同開辟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經濟軸線、協作共建渝南黔北沿邊生態旅游度假帶等四個方面推動先行示范區的建設。
其中,《方案》提出兩地將共同推進大數據產業鏈創新發展:構建渝黔大數據協同創新平臺,強化“大數據+智能制造”產業合作,合力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推動大數據產業聯動發展。“像大數據智能化產業,貴州的大數據產業風生水起,而重慶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傳統產業智能化升級轉型需求大、空間廣,雙方正好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熊雪說。
當然,新形勢下的渝黔產業合作不局限于此,兩地還將全力打造國家級新區金融試驗區,合力構建渝黔金融服務平臺,開展跨區域的金融業務和產品創新,引領示范兩地金融環境不斷優化。同時,加快兩地對外經貿便利化,合力構建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加快推動兩地通關一體化建設。
在合作路徑上,以“區域+領域”為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共推重點項目,強化機制創新,形成示范效應,為渝黔全面合作奠定基礎。結合《方案》,渝黔雙方將在數月內積極推進渝貴鐵路等11個重大基礎設施工程,以及大數據協同創新平臺等8個產業合作項目。

“一軸一核,一帶三片”布局示意圖。(貴州省發改委供圖)
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的先行體現在何處?
“區域之間的合作,很大程度上依賴交通大通道形成經濟走廊,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就是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發展的主軸。”《方案》提出打破行政區劃壁壘,突破現有體制障礙和政策約束,在開放平臺合作、通道資源整合、產業協作聯動、生態文明共建等方面大膽探索、先行先試,打造西部跨省市合作樣板區。
在開放平臺合作上,渝黔兩省市將借助兩江新區、貴安新區的優勢條件,用好用活國家賦予的改革發展政策,共同在重大創新上先行先試、重點突破、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加快在大數據、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金融業上協同發力,促進產業向高端提升;同時,積極搭建通關、通道、平臺體系,共同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
在通道資源整合上,渝黔雙方將依托以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為引領的綜合交通網建設,把渝黔重要園區、景區、城鎮群聯系起來,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旅游業在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沿線科學布局,把通道資源打造成為通道經濟。值得一提的是,兩地依托“南向通道”利用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由重慶可向南經貴州,通過廣西北部灣等沿海沿邊口岸,通達新加坡及東盟主要物流節點,進而連通國際海運網絡輻射全球;貴州則可以向北與“渝新歐”連接,利用蘭渝鐵路及甘肅的主要物流節點,連通中亞、歐洲、俄羅斯等地區。由此,兩地將共同推進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和服務國家戰略,實現兩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圍繞產業協作聯動,渝黔兩地將在國際物流、智能制造、新型城鎮化、能源礦產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上下游產業協作,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同時,深入挖掘兩地文化旅游資源,構建統一文化旅游品牌,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形成以生態避暑、康養度假、運動休閑為特色的渝南黔北生態康養旅游示范區。
在推動生態文明共建上先行示范,渝黔兩地表示,將不斷強化“上游意識”、擔起“上游責任”,統籌跨境流域共防共治、區域大氣聯防聯控、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加快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
此外,《方案》還強調兩地將共同推動“黔貨進渝”和“渝貨入黔”,堅持“線上”“線下”同時發力,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商,提高對接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實現優勢互補,推動產銷對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根據《方案》主動對接對標,一項一項抓落實,促進良性互動、借梯登高。對于重慶和貴州而言,渝黔合作先行示范區的建設,無疑將大大深化兩地合作水平,為提升渝黔沿線城市新型城鎮化水平、促進區域產業發展及融合兩地文化旅游產業等方面帶來重要發展契機。
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渝黔合作將拓展到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通過渝黔合作,中國西部將有望形成繼成渝經濟圈后的又一個極具競爭力的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