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馬紅梅 邱勝 劉駿嬌
近年來,貴州省把干部專業化能力培訓作為關鍵一招,優化整合資源,創新方式方法,立足扶貧干部不同崗位職責,把培訓對象劃分為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部門行業干部、扶貧系統干部、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鄉村干部等五種類型,按照不同的主題,有計劃、分步驟,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實現所有黨員干部培訓全覆蓋。
“這次會議開到市縣鄉村,我和駐村干部、村干部等一起在村里收看學習。”貞豐縣魯容鄉孔明村駐村第一書記唐帥說,“這是很直接很有用的一種培訓方式。”
唐帥和村干部們收看的培訓會議,是2月28日召開的貴州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動員培訓會,培訓會對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作了專題輔導。
2018年3月,唐帥被省委組織部選派到孔明村駐村幫扶。剛開始,唐帥有些無措:“有點懵,主要還是不知道該怎么入手。”
履職前,貴州省委組織部主要領導給新一批即將到村里任第一書記的干部上了一堂動員培訓會。唐帥至今仍記得,那天的培訓會讓他打消了很多顧慮。在會上,他了解到在基層工作將會遇到的一些問題,也學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
到村不久,唐帥的工作重點,是著手整頓村黨組織軟弱渙散、村財務管理混亂等問題。
要脫貧,要發展產業,必須先甩掉黨建“后進村”這頂帽子。在之前動員培訓中,唐帥已明白,抓好基層黨建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
唐帥與村支“兩委”一起,著重制度建設,修改完善孔明村“三會一課”制度,科學制定財務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加強村支“兩委”班子建設,對新老的村常務干部進行每周黨務、村務知識專題培訓,提升履職能力;選優配齊全村8個村民小組長,其中多數是黨員,且有婦女代表,打破剛來之時全村僅有1個組長的局面,村民小組長隊伍得到健全;為全村黨員定制統一的黨務學習記錄本,邀請有威望、有文化的黨員寨老分別給黨員、群眾上課宣傳扶貧政策,積極發揮無職黨員作用,村黨支部戰斗力、凝聚力、號召力得到明顯增強。
2018年年底,孔明村成功摘掉了軟弱渙散黨組織“后進村”的帽子。
“如果沒有經過系統培訓,我不可能那么快就將孔明村的黨建抓起來。”唐帥說。
2018年4月,在“新時代學習大講堂”里學習時,唐帥了解到,桐梓縣官倉鎮黨委書記婁立峰為了推動當地產業發展,曾成功召開過一次15000多人的群眾動員大會,這讓唐帥佩服不已。
“這得多大的號召力,才能讓那么多人自愿來開會?”
唐帥反復研看相關視頻,再一次增強了一個認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只要用心用力做好群眾工作,所有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有樣學樣,樣板開路。
為了摸清孔明村的“家底”,唐帥用2個月時間迅速走訪了全村所有貧困戶280余次,實現走訪全覆蓋;為了打破語言交流障礙,他積極向鄉村布依族干部、群眾學習布依方言,掌握基本溝通用語。
“必須為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得到他們的充分信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動員群眾參與脫貧攻堅。”唐帥的一個感受是:“和老百姓打交道并不簡單,還是要學習他人做群眾工作的成功經驗,否則容易前功盡棄。”
“得閑時,我會在‘新時代學習大講堂’上看視頻,學習其他地方的脫貧經驗。”唐帥告訴記者,駐村一年來,他已經接受了不下20次的業務專題培訓,寫滿兩個筆記本,這些培訓進一步增強了他的業務本領,為他籌劃孔明村長效脫貧提供了思路。
一年來,唐帥與村干部一起,配合駐村工作隊和鄉干部,深入調研,召開貧困戶座談會,讓貧困戶自己分析、發現致貧原因,充分尊重貧困戶意愿,幫助制定尋找脫貧措施。

必須為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得到他們的充分信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動員群眾參與脫貧攻堅。圖為貞豐縣魯容鄉孔明村駐村第一書記唐帥(左)查看芒果長勢。(受訪者供圖)
通過學習其他縣市的產業脫貧經驗,唐帥努力吸引外地致富能人來孔明村流轉土地發展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本地農村致富帶頭人,特別是黨員致富帶頭人。
目前,孔明村已因地制宜發展百香果、芒果產業5600余畝。在產業基地,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每年每畝可獲300元租金;通過在基地務工,他們每天還將獲得約100元的勞動報酬。
甩掉黨建“后進村”帽子、幫村里殘疾人辦理殘疾證、協調縣交警大隊到村上門為群眾辦理摩托車駕照和車輛落戶……通過一件件實事,唐帥與鄉親們的距離逐漸拉近。
“唐帥書記來村里以后,帶領我們學到了不少本領,在做群眾工作時,我們更加得心應手了。”孔明村村支書潘進倫說。
“基層工作繁雜,任務也重,我畢竟經驗有限,還將繼續接受省市縣鄉各個層面的專題培訓,努力將學到本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與村干部共同努力,加快孔明村的脫貧步伐。”唐帥說。
在2月初召開的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動員培訓會鄉鎮分會場,大方縣綠塘鄉黨委書記肖順平邊看邊記、若有所思。
“綠塘鄉的脫貧專項評估檢查已經結束,接下來,我們的主要精力要集中到發展鄉村產業上。”通過這次專題培訓會的學習,肖順平強化了一個認識: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和農特產品培育,要充分做好帶頭示范工作,引導村民加入農村產業發展隊伍。
春天,萬物生長的季節。綠塘鄉營盤村冬蓀種植基地里,冬蓀已經破土而出,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忙著查看冬蓀的長勢。一些村民在自家的林地里,也種下了冬蓀,等待豐收。
大方縣漢錚天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盧漢錚,已經有10年的冬蓀、天麻種植經驗。肖順平獲知此事后,立馬邀請盧漢錚來鄉里考察。一番考察后,盧漢錚認為綠塘鄉的地理環境適合種植冬蓀、天麻。沒過多久,盧漢錚的合作社進入了綠塘鄉。
綠塘鄉已有7個規模化的合作社。在這些合作社的種植帶領下,很多村民都積極參與到冬蓀、天麻產業發展中來。
去年,綠塘鄉首批種下了共10萬平方米冬蓀,收獲1772公斤,收入達744240元,產業增收成效明顯。
“重點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做好產銷對接工作。”今年春季攻勢專題培訓會,讓肖順平推進產業扶貧的決心更大了。
引導群眾進行規模化種植是第一步,市場對接也要緊跟種植步伐。為確保冬蓀實現產銷一體化,綠塘鄉積極搭建電商銷售平臺,幫助農戶和合作社獲得訂單,實現冬蓀、天麻等農產品走出綠塘。
與肖順平想法一致的,還有綠塘鄉高峰村村委會主任許定富。通過電視直播,許定富也觀看了本次專題培訓會。許定富是綠塘鄉志富中藥材畜禽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經常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培訓。田間地頭、鄉里的農民講習所,是他常去的地方。

培訓村民不能只有技術指導,還要有經營指導,多為他們著想,村民干事才有信心。圖為大方縣綠塘鄉黨委書記肖順平(右一)與當地干部群眾一起在冬蓀基地商議種植工作。(受訪者供圖)
“這次全省春季攻勢專題培訓會讓我意識到,培訓村民不能只有技術指導,還要有經營指導,多為他們著想,村民干事才有信心。”許定富說。
這幾個月,綠塘鄉黨政辦公室,村民成為了這里的“常客”。“越來越多的村民想成立合作社,過來詢問成立流程。”肖順平說,引進技術人員和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參與種植,是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一環,“剛開始,很多不敢嘗試的村民,在看到合作社做出了成績,逐漸加入進來,有了抱團發展的意識”。
促進穩定脫貧,就必須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挖掘鄉村發展潛力。在綠塘鄉高潮社區的山坡上,去年種下的李子樹,已經長出了新葉,層層翠綠鋪染開來。今年,綠塘鄉黨支部重新規劃,將鄉里剩余耕地用于種植經果林,有李子、獼猴桃、魔芋等農作物。目前,在合作社引領下,綠塘鄉的李子種植面積達8500畝。
鄉領導班子定期走訪、召開座談會了解村民村情,合作社負責市場和投入,有了“雙保障”,村民只管跟著干,有效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
在本次專題培訓會前,綠塘鄉政府先后召開產業調研會、“百日攻堅”會,圍繞產業革命“八要素”,定下了以冬蓀、天麻種植為主的林下經濟新目標。
“打好脫貧仗,我們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鞏固升級傳統產業的同時做優特色產業。”肖順平說,按照綠塘鄉經濟情況、生產水平和農戶意愿,對林下經濟進行科學規劃、逐步落實,抓住農業產業這個脫貧根本。
肖順平認為,這次春季攻勢專題培訓會,緊扣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對基層治理、健全組織體系、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對基層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肖順平說,根據春季攻勢專題培訓會的要求和思路,綠塘鄉組織駐村第一書記、村干部及時召開座談會,集中討論制定了近中遠相結合、因地制宜實施產業、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脫貧攻堅方案,優化了農村產業革命的任務目標和路線規劃,產業發展和脫貧攻堅方向更加清晰。
裕和村位于錦屏縣河口鄉南部青山界邊緣,2018年貧困發生率達26.9%,是一個依靠傳統農業生存的村落。
交通不便、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缺乏產業支撐……一年前,在貴州省市場監管局工作的陳威,初來裕和村,感到肩上的擔子很重。
2018年6月份,黔東南州開展“五步工作法”黨員干部專題培訓會。參加培訓會后,對于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干部培訓、督促檢查、追責問責的每一步,陳威都進行了認真思考,以便更好推動各項舉措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循著“五步工作法”,陳威開始對當地村情民情進行綜合調研、摸排、梳理。之后,他找到了工作方向:裕和村脫貧不是問題,關鍵在如何抓黨建、如何搞產業。
通過召開支部會議、黨員大會,陳威與村支“兩委”班子一起努力,健全了“三會一課”等黨內生活制度。陳威深知,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只有把黨支部建設抓好了,產業發展才有希望。
如何讓產業真正落地、做大做強,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陳威也進行再三思索。
2月底,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動員培訓會召開,陳威參加了這次培訓會。
培訓會對“春季攻勢”任務落實、基層組織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黨員干部如何抓實黨建、深耕“八要素”推進產業革命、圍繞“六個堅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等做好動員和相關培訓。
“參加這次培訓會,備受鼓舞,思路更清晰了。”陳威告訴記者,他對抓實黨建、做強產業又有了新的思路。
對于黨建,陳威計劃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深耕“八要素”,才能謀劃好產業新路。因此,對于產業,陳威計劃在“產銷對接”“利益聯結”上下功夫,提高產量,增加銷量,以“合作社+農戶”模式抱團發展,幫助村民脫貧致富。
陳威也是錦屏縣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負責統籌錦屏縣河口鄉裕和村、瑤光村、文斗村、韶靄村,固本鄉瑤里村、八一村、東莊村、務翁村這8個村的產業脫貧攻堅。在產業布局上,陳威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思路,因地制宜發展蔬菜、中藥材、養蜂等產業。
裕和村村民楊安文,在陳威的鼓勵下,流轉稻田20畝,成立專業合作社,一年下來獲利頗豐。
致富能手領著干,示范帶動有了效果。村民看到了楊安文實實在在的產業成效,都主動、積極以土地和資金入股一起干。“村民有發展產業的決心,是件大好事,但我們還要將品牌打響,把銷售環節打通,提升產品附加值和銷量,這樣產業才能做大做強。”陳威說,“依靠電子商務平臺,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實現產銷精準對接,我們的腌魚將會賣到全州、全省甚至省外。”
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這是陳威的最終目標。
在瑤里、東莊等中藥材種植村,陳威計劃建一個中藥材深加工基地,打造中草藥生態農業觀光園,提高中藥材附加值。“加工成包裝好的藥材售賣,價值可提升幾十倍。”陳威說,像金絲皇菊一樣的中藥材,具觀賞性與經濟效益于一身,成片中藥材園區變景區,旅游價值也凸顯了。
此次全省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春季攻勢專題培訓會明確要求,黨員干部要盡職盡責,帶頭打好“四場硬仗”,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針對目前農民群眾最關心的村容村貌改善問題,陳威將同黨員干部一起統籌安排部署,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整治。
在陳威、村支“兩委”以及各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下,8個村現已建成太陽能路燈240盞,實現組組通,交通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
“現在路修好了,而且有公司上門來收購農產品,不愁有貨賣不出去。”裕和村九組林三香感慨道。
“四季來客我不愁,要吃鮮魚在田頭,要吃干魚炕上有,還有腌魚在桶頭。”裕和生產的腌魚采用獨特的配方和傳統工藝腌制而成,風味獨特。在專題培訓會上得到思路更新后,陳威更加堅定了他的新想法:把腌魚做成龍頭產業,帶動當地稻花魚、辣椒、糯米等產業,促進群眾穩定增收、脫貧致富。

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只有把黨支部建設抓好了,產業發展才有希望。圖為錦屏縣河口鄉裕和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威(右二)和村民們在一起謀劃產業發展。(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