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照云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陳剛 張鳳琴
沿河自治縣注重將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激發就業創業助力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實際、具有特色的“三精準、四到位、六平臺、一機制”就業創業扶貧模式。
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全員培訓,全縣16800名貧困勞動力已有13546人實現就業,占比達81%……依托“3461”就業創業扶貧模式,沿河自治縣走出了一條貧困家庭勞動力通過就業創業實現脫貧的新路子。
近年來,沿河自治縣委、縣政府深入推進大扶貧戰略,注重將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充分發揮激發創業助力精準扶貧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實際、具有特色的“三精準、四到位、六平臺、一機制”“3461”就業創業扶貧模式。
精準識別,解決底數不清問題。以扶貧部門和移民部門的建檔信息為基礎,縣就業局協同各鄉鎮、村信息采集員,深入村寨及農戶家中,通過走訪調查、電話聯系等方式,以“一戶不漏、一人不丟、一項不差”的勞動力資源普查原則,精準掌握貧困對象和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的勞動能力、就業創業意愿、培訓需求等“第一手”信息資料。以戶為單位,建立完善貧困勞動力就業創業信息臺賬,實現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基本信息入庫率達到100%,數據準確率達到96%。實行動態管理,切實做到貧困群眾家庭人口清、就業愿望清、培訓目的清、就業情況清、技能狀況清“五清”,全面摸清底數。
精準施策,解決實效性不強問題。通過“五清”底數,根據群眾意愿和實際,開展電工、農技、駕駛等30余種技能培訓,讓每戶貧困群眾家庭掌握一至二門實用技能,目前全縣累計組織開展技能培訓200班(次)10萬余人次。同時,借力張家港市對口幫扶沿河的契機,主動對接東西部地區勞務合作和用工企業,進行針對性、精準性、規?;膭趧蛰斔?,即在本縣進行崗前培訓后,以“務工班車”等方式,全程陪送上崗就業以及定期回訪。
精準服務,讓就業創業持續穩定。對貧困群眾就業進行跟蹤動態管理,實時對接、溝通,解決他們就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同時,對創業的群眾進行創業前培訓、貸款擔保、產銷對接等一對一的創業導師全程服務,打通群眾自主創業道路,實現扶持一人成功一家的目標。截至目前,全縣共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24筆4200余萬元,百余名群眾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并吸納千余人就業。
宣傳信息送到位。通過電視、互聯網、海報、微信公眾號、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村居公告欄、進村入戶宣傳等方式,發布培訓、招聘、項目信息,讓就業創業信息第一時間到達千家萬戶,破解偏遠山區群眾獲取信息不暢的難題。
崗位送到位。借力東西部勞務協作輸出平臺,通過舉辦大型專場招聘會、縣級層面每月舉辦一次常規招聘會、各鄉鎮春節前后組織招聘會等方式,搭建向外轉移就業平臺。同時,搭建與縣內各類園區、企業的常態化溝通機制,廣泛收集就業崗位信息,向每位貧困勞動力進行不少于3次推薦就業崗位。
培訓送到位。按需培訓,想學什么培訓什么,想從事什么教什么,始終以方便群眾為主,把培訓內容、培訓課堂放在田間地頭、工廠車間,手把手教,讓群眾現場學、現場試,重點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家政服務等的定向、定崗、訂單式免費技能培訓,不斷提升就業競爭力。
資金送到位。為激發廣大貧困群眾培訓積極性,對參加培訓的貧困勞動力每天給予生活、交通等適當補助。同時,充分發揮創業擔保貸款作用,給予創業群眾貸款擔保和3年全額貼息,解決貧困群眾創業資金難題。
打造就業扶貧示范基地。把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園區、產業園區、經濟開發區等,打造成為就業扶貧園區,對園區內企業進行政策傾斜,引導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目前,全縣已建立就業扶貧示范園區1個,吸納貧困勞動力26人。
打造“雁歸工程”。堅持把“雁歸工程”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促進返鄉創業帶動就業。截至目前,全縣引導和扶持“雁歸人員”回鄉創業就業7037人,其中“雁歸人員”創辦企業和個體工商戶894戶。
打造鄉村就業扶貧車間。引導和鼓勵“雁歸人員”、龍頭企業等把生產車間拓展延伸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鄉鎮乃至人口聚居村寨,建立扶貧車間促進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全縣已建立扶貧車間10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2000余人。
打造農村新型合作社。通過農村能人帶領,鼓勵扶持一批種植養殖農民合作社、集體經濟組織、家庭農場、建筑工程隊等,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利用本地資源發展新型經濟,為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工作創造條件。
打造農村電商平臺。借力打造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搶抓機遇把電子商務作為擴大就業、促進脫貧致富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縣已建成農村電子商務綜合服務站280余個,通過“互聯網+公司+合作社+農戶”“電商扶貧·縣長在行動”等模式,既解決貧困勞動力就業,又幫助貧困群眾銷售農特產品。
打造挖掘基層崗位。鼓勵各企事業單位及鄉鎮開發保潔員、就業聯絡員、生態護林員、校園安保員等各類社會服務類崗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并按規定給予財政就業政策扶持。目前全縣累計開發就業扶貧公益專崗900個,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900人。
完善配套政策。為吃透各級就業扶貧精神,沿河結合縣情實際,先后出臺了《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精準推進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就業脫貧三年行動方案》《沿河土家族自治縣2018年精準推進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就業脫貧工作實施方案》,以及培訓資金整合的會議紀要等,分解任務、細化措施,確保就業扶貧政策能落地開花。
資金保障到位。整合部門資源、資金統籌開展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對建檔立卡戶群眾培訓實施生活補助,加大貸款擔保扶持力度,實行貸款擔保向安置點附近的產業園區傾斜、向吸納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人員多的企業傾斜、向在安置點內自主創業的符合貸款條件的人員傾斜、向符合貸款條件的自主創業貧困勞動力和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傾斜。
高位推動。成立了以縣長任組長,常務副縣長、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縣政府有關工作部門負責人任成員的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工作領導小組,按照“任務統一安排,工作統一部署,資金統一使用,目標統一考核”要求,每個鄉鎮(街道)明確一名分管領導和聯絡員,村支“兩委”共同抓的縣、鄉、村三級齊抓共管工作格局,組建專組、專班,專門負責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工作,縣就業局負責具體統籌協調、抓落實。
重督查促考核。建立縣長負總責,部門抓落實,鄉、村具體實施的工作機制,建立完善的考核督查機制,誰管誰負責,責任到人,跟蹤問效,常態化考核,不定期督促,層層傳導壓力,確保就業扶貧見實效。

沿河自治縣堅持對貧困群眾開展就業創業培訓,把培訓內容、培訓課堂放在田間地頭,讓群眾現場學、現場試。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專家到黑水鎮向群眾傳授果樹栽種技術。(沿河自治縣就業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