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 向穎羿
余慶縣通過探索創新,按照“大黨建+大治理”的思路,以“1133”( “一核一約三會三團”)為載體,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余慶”奠定了堅實基礎。
地處黔中腹地的遵義市余慶縣,轄8鎮1鄉1街道,70個村(居、社區),總人口30.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6.30萬人,總耕地面積28.74萬畝,是典型的西部山區農業縣。如何搞好鄉村治理,一直是余慶縣面臨的大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余慶縣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建設社會治理創新區為目標,以解決社會治理突出問題為突破口,以優質高效服務為舉措,通過有效服務實現有序治理。同時,通過探索創新,按照“大黨建+大治理”的思路,以“1133”(“一核一約三會三團”)為載體,探索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余慶”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4年以前,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是一個交通極為不便、經濟較為落后的省級一類貧困村。“巖門坡,窮窩窩,一年才收幾撮撮,養個媳婦要挪窩。”這是紅渡之前的真實寫照。窮則思變,2014年以來,紅渡村村委會、黨支部、監委會按照念好“三治經”、實現“苦變紅”工作思路,著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
而“一核”(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三治融合”的核心)、“一約” (村規民約)的實行,正是紅渡村轉變的重要措施。
紅渡村結合實際,進一步完善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以及《村規民約》《村民自治章程》等相關管理制度,實現按章辦事、制度管人,把禁止濫辦酒席寫進了《村規民約》,設立了舉報箱、舉報電話,由群眾共同監督,自禁止濫辦酒席寫進《村規民約》以后,紅渡村3年多沒有發生一起濫辦酒席現象。
2016年,紅渡村黨支部被遵義市委組織部授予“遵義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近年來,余慶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真正把基層黨建的政治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工作優勢。實施“鄉村振興黨旗紅”行動。推行基層黨建標準化,選優配強鄉村組織班子,探索了在兩新組織、網格、小區、樓院等建立黨組織或者黨代表工作室,發動網格內的黨員在“干好本職事、完成組織事、做好身邊事、管好家庭事、參與公益事”等五個方面創先爭優,形成“頭雁領飛、雁陣領跑”效應,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為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實行“一線工作法”,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持續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和“村霸”問題專項治理,探索了不合格黨組織書記召回制度、黨員分類管理制度、干部績效考核制度等。
2018年,余慶共整頓了6個軟弱渙散黨支部,對583名村干部進行了背景聯合審查,辭退了13名不合格或者問題村干部。
而“一約”方面,余慶指導村因情制規、因民定約,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擯除陋習、文明祭祀”等內容和傳統的廉潔之風、孝悌之風、節儉之風等納入村規民約之中,采取村支部定原則、村委會提框架、黨員群眾提建議、民政司法把關、村民代表會議審議、家庭簽訂承諾書、發布實施等流程制定和完善村規民約,保障了村級黨組織行使審議權、村民代表會議行使表決權、村委員會行使執行權、監委會行使監督權、村民組行使提案權、社會組織行使協同參與權,達到組織、黨員、群眾、社會之間的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典型帶動、示范引領,著力增強了廣大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提高了群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余慶縣紅渡村支監“三委”按照念好“三治經”、實現“苦變紅”工作思路,著力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圖為紅渡村法治景區中的法治文化墻。(余慶縣委宣傳部供圖)
除了“一核”“一約”,余慶縣的“三會”(群眾議事會、鄉賢參事會、村務監事會)和“三團”(法律服務團、便民服務團、道德評議團)制度建設也是健全“三治融合”的重要手段,強調了以“三治”中的“自治”來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
“三會”是余慶“三治融合”的支撐。余慶縣組建群眾議事會,推選有議事能力的群眾組成議事會,作為村級事務的“管家”,每月固定一天為“群眾議事日”開展群眾議事,讓群眾在重大問題上擁有知情權、參與權、建議權,形成“大事大家議”“有事一起干”的良性機制;組建鄉賢參事會,群眾民主推薦由老黨員、老干部、商界精英、復退軍人等組成的鄉賢議事會,作為村級組織的“智囊”,每季度明確一天作為“鄉賢參事日”,讓鄉賢成為政府和村民之間的橋梁、增進鄉村和諧的重要力量,從而起到“鄉賢愛鄉”的“示范效應”;組建村務監事會,由群眾民主選舉產生監事會,監督村級落實“三務”和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事項公開制度,參與村級事務的重大決策,從而理順了干群關系,更使得農村發展中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同時,“三團”建設是余慶縣實行“三治融合”的保障。
余慶在村級組建由“一村一法律顧問”、法律服務志愿者、家庭法律“明白人”等組成的法律服務團,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提供法律咨詢、進行釋法解疑,幫助修訂完善村規、合同、協議,幫助困難群眾依法獲得法律援助等,影響和帶動身邊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建立道德評議團,優選兩代表一委員、五老人員等組建道德評議團,打造“夕陽紅調解室”“黨代表工作室”“律師工作室”“檢察官工作室”等品牌,用活矛盾糾紛“三三分流”“司法確認”“民主評議”三大機制,并創作童謠、快板、小品等文藝節目,廣泛宣傳普及“一約”內容,宣揚好家風、樹立好社風、淳化好民風,起到了法律“硬治理”沒有的作用。
近年來,余慶全縣的各類矛盾糾紛有效化解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縣、矛盾不上交”,推進了鄉村協同治理;建立便民服務團,打通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整合“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等各支隊伍,組建全方位的便民服務團,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互助局面。僅大烏江鎮紅渡村的便民服務團,今年就為群眾提供便民服務147人次。
余慶通過實施以“1133”為載體的“三治融合”模式,推進了“示范效應”向“社會效應”的轉變,“融”出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治”出了文明和諧、社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