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萍
(甘肅省華亭市西郊小學 甘肅 平涼 744100)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讓學生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明明是一道非常簡單的題目,有些學生總是出錯。究其原因,由于數學題目的呈現方式,題型等特點,數學閱讀不像語文閱讀富含詩情畫意。很多學生由于年齡小和對事物認知能力有限,接受能力低下,因此導致他們學不懂數學,成績偏低。數學不理解死記硬背是不行的,理解數學——會學數學,靈活應用數學知識即讀懂數學。
1.1 語言文字的閱讀能力。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文字的閱讀理解很重要,常常是一個重點詞學生就能很快領悟解題思路或方法。
案例1:12比7大多少?
在教學時,可以試著讓學生比較三個不同句子的差別:
(1)12比7大多少?
(2)7比12小多少?
(3)12和7相差多少?
像這樣,抓住重點詞“比……大”“比……小”“相差”等來理解,這是比較兩個事物或兩個數的大小,它有幾種不同的提法,但是解題的方法是一樣的,都是用較大的數減較小的數。
1.2 數學符號的閱讀能力。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們常遇到的就是大家都熟悉的“+”、“-”、“×”、“÷”、“﹥”、“﹤”、“=”等是最常見、應用最廣的數學符號。每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用途,也是要求學生能理解的。做題時,我們讀懂了符號,也就明白了做題方法。
1.3 圖示的閱讀能力。數學圖示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直觀明了簡潔的呈現方式和概括。數學圖示為低年級學生的理解提供了方便與幫助。讀懂圖示,有助于學生理解題意,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2:
如“大括號”和問號“?”相結合的問題,對比以下兩個情境,我們要求學生在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發展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4+4+4+4+4+48個蘋果?
同樣有“大括號”和問號“?”,第一種情境下是求幾個數的和,第二種情境是已知兩個數的和和其中一個數,求另一個數。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
1.4 數學表格的閱讀能力。在學習統計圖或舉例時用表格形式表達出來的,通過簡單的表格反映,直白易懂,這就要求學生還要有讀懂表格的能力。
1.5 數學公式的閱讀能力。低年級數學公式出現得少,但有些算理概念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大膽反復說,以固定的句型或模式在理解基礎上記憶。
2.1 構建知識體系。知識是一個系統,我們所學的知識也呈螺旋上升的趨勢,低年級的知識體系處于一個比較基礎的部分。如小學知識體系分為幾個階段,內容分為幾個部分等。為了讓學生有系統、有步驟地學習,課標與教材都是精心設計與安排的。
如“乘法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那么學習乘法,就是在學習加法的基礎上提升的。
2.2 實踐與閱讀相結合。如學習估算的時候,單從字面來看,大多數人誤以為估算就是求近似數,其實我們熟悉教材的人都知道,估算和求近似數是不一樣的。如求408的近似數,按照教材解釋,求一個三位數的近似數其結果就是和這個三位數最接近的幾百幾十,就是410。而估算408÷6則是把408看做420來計算。
2.3 重點內容重點訓練。數學知識是一個系統,那么我們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系統的概念,每一階段的內容,哪些是重點和難點,這些重點和難點我們就可以把它作為重點內容來訓練。如一年級的加法的意義、二年級乘除法;又如圖形的認識中的“角的分類”等。通過有重點的訓練,學生在某一方面的發展是比較持久與鞏固的。
2.4 不同學生區別對待。在我們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等時候,都需要這樣的區別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的需求。如在教學一年級時,我們經常遇到“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的學生閱讀能力強,一下子就能自己提出問題并解答出來,但有的學生不理解“還”、“問題”,寫出來的東西讓你苦笑不得。這是因為他們沒有讀懂數學問題,也是閱讀出現了問題。怎么辦?你需要強調“還”是什么意思、“問題”是什么意思,學生能夠理解的時候,這類情況,你還要讓學生一個個“過關”,讓他們“還提出問題”。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閱讀能力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的能力,不要認為低年級數學就很容易過關,要教好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作為低年級的數學老師,我們任重道遠,我們只有潛心鉆研,深入思考,腳踏實地地去實踐,把我們的責任投入到教學中,投入到孩子們身上,孩子們才能夠有所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