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立春
(大慶石油化工機械廠,黑龍江 大慶 163021)
E-102冷凝器為U型管式換熱器,規格ф900×8×4611mm,殼體材質為Q235B,換熱管材質為TP304。運行參數:操作壓力:殼程-0.084MPa,管程0.454MPa;操作溫度:殼程入口113℃,出口60℃;管程入口32℃,出口38℃;介質:殼程碳十芳烴,管程循環水。
檢測的主要結果為:
(1)1#管段存在1處顯性宏觀裂紋,基本呈環向,長度接近換熱管周長的4/5,裂紋張口較大,最大處1.52mm,裂紋大部已穿透壁厚;VT、PT另檢出10處隱性較小裂紋;內壁查出5處蝕坑(圖1、2)。

圖1 1#管宏觀裂紋

圖2 1#管部分小裂紋

圖3 2#管宏觀裂紋

圖4 2#管部分小裂紋
(2)2#管段存在1處顯性宏觀裂紋,基本呈環向,長度約40mm,裂紋最大張口0.5mm,裂紋有分支,裂紋大部分已穿透壁厚;另檢出6處較小裂紋;內壁有7處蝕坑,較大的直徑ф3.32,3.67mm(圖3、4)。

圖5 3#管裂紋敲擊后形貌

圖6 前圖裂紋斷口
(3)3#管段查出隱性裂紋11處,基本呈環向,裂紋大多接近穿透壁厚;查出19處點蝕,最大直徑ф5.2mm,接近穿透壁(圖5、6)。

表1 換熱管直徑與壁厚測量結果(mm,精度0.01mm)
檢測顯示:
(1)E-102冷凝器換熱管損傷較嚴重,不到1m范圍內,查出30余處裂紋(2處嚴重泄漏)和30余處蝕坑(有的已接近穿透壁厚)。裂紋大多已穿透壁厚,只是因為大多數小裂紋縫隙細小、又被腐蝕產物堵塞,介質尚未明顯泄漏。
(2)查出的所有裂紋與坑狀腐蝕均發生在管內壁,即裂紋和坑蝕均起源于內壁,部分裂紋斷口。
(3)換熱管內壁堆積物較厚或管內被堵塞(結垢、結焦)的部分,損傷就嚴重,受檢的三管段堵塞嚴重(1#、2#、3#管,開裂和坑蝕就嚴重;未有明顯堵塞的管段(4#管),損傷就較輕(圖7~9)。

圖7 1#管口

圖8 1#管內堵塞物

圖9 4#管內狀況
(4)U型管彎曲管段是裂紋高發區,而且裂紋主要起始于管受拉伸變形嚴重的部分(U型管外沿),裂紋終止于管受壓縮變形的部分。裂紋幾乎都是環向的,顯然,與加工殘余應力峰值方向垂直。
(5)換熱管存在大量不在一個平面內的環向裂紋,顯示裂紋的多源性,不少裂紋起始于小蝕坑的底部。
(6)宏觀看到,裂紋有分枝。
對4個管段直徑與壁厚測量值列于表1。
測量結果顯示:1#管直徑范圍為18.23~19.18mm,壁厚范圍為1.75~1.86mm;2#管直徑范圍為18.70~19.17mm,壁厚范圍為1.77~1.86mm;3#管壁厚范圍為1.78~1.84mm;4#管壁厚范圍為1.72~1.87mm。
從4個管段壁厚范圍,斷口區與管端壁厚相比,沒有顯著差別,可見換熱管裂紋屬脆性開裂。
對換熱管裂紋和材料組織進行金相顯微觀察,觀察顯示:
侵蝕前后裂紋的形態、特征基本一致;裂紋從管內壁起始;裂紋有兩種形態:一種為相對獨立的深裂紋,不少已穿透壁厚;另一種為管內壁、范圍較大、表層網狀沿晶淺裂紋,深度大致在150μm左右。造成換熱管泄漏失效的主要是前一種裂紋;裂紋多源;裂紋多分支;對深裂紋,斷裂機制為穿晶型;對網狀淺表裂紋,開裂機制為沿晶型;對深裂紋,裂紋前端尖細,屬擴展中的動態裂紋,屬運行中不斷產生、不斷擴展的動態裂紋;對淺表裂紋,似沿晶氧化腐蝕形成,其周圍有增碳(滲碳)跡象,管內有焦層;換熱管材料組織正常,為奧氏體+孿晶奧氏體(圖10~14)。

圖10 裂紋形貌(拋光,未浸蝕)

圖11 裂紋形貌

圖12 裂紋形貌

圖13 管內壁表面裂紋

圖14 換熱管顯微組織
(1)介質中含有Cl-、H2S(化工介質中,S主要以H2S形式存在),并存在集聚濃縮的條件,是引發材質為18-8型奧氏體不銹鋼產生應力腐蝕開裂的首要條件。
能譜分析證實,查出的所有裂紋間隙腐蝕產物中Cl-離子含量都較高,也都含有H2S。
在運行條件下(0.454MPa,32~38℃),介質中的Cl-或H2S均能誘發應力腐蝕開裂,前者以穿晶機制開裂,后者以沿晶機制開裂。當Cl-、H2S同時存在,即使Cl-離子含量較少,Cl-離子總是誘發應力腐蝕開裂的主導因素,開裂機制也由Cl-離子(穿晶,而不是沿晶)主導,H2S僅起輔助或加速作用。
(2)換熱管結垢、結焦、堵塞造成腐蝕性介質在管內一些區域(如垢下)的集聚、濃縮,是引發應力腐蝕開裂和坑狀腐蝕的重要因素。
檢查顯示,四根管樣中,其中三根管內結垢(結焦)、堵塞嚴重的,開裂都很嚴重,還存在坑狀腐蝕;另一根管內附著物較少的,開裂和腐蝕就輕微得多。
工程實踐證明,介質流向、流速不斷變化的彎管區容易造成介質中雜質沉積、結垢與堵塞,是產生應力腐蝕與局部腐蝕的高發區。
(3)U型管彎管區,特別是受拉伸變形的部分,材料組織處于不穩定狀態,存在加工硬化,存在較高的殘余應力,是造成換熱管應力腐蝕開裂的另一重要原因,甚至是關鍵因素。裂源都分布于U形管拉伸變形最嚴重的外沿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由上看出,U型管彎管區既是容易結垢與堵塞造成腐蝕介質集聚濃縮的區域,又是存在變形與殘余應力的區域,有時還存在加工缺陷,因此,應力腐蝕裂紋往往集中在此區中。
(4)換熱管內壁淺表沿晶網狀裂紋,不是該冷凝器(E-102)運行過程中產生,也不是導致換熱管泄漏失效的直接原因或主導因素,但他們的存在,可能成為腐蝕介質(Cl-離子)集聚濃縮的地方,從而成為滋生坑狀腐蝕和應力腐蝕開裂的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