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孫慧敏 栗曉冬 黃思華
[摘要]目前,農業院校外語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模糊,成為制約其就業和人生事業成功的主要瓶頸。文章從教育生態學的視角出發,以動態、平衡、聯系的生態理念來審視農業院校外語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現狀及成因,在此基礎上探討了農業院校外語類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外語類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3-0014-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0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在職者職業滿意度較低。就業指導教師自身的職業化、專業化成為共識。農業院校外語類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定位和規劃不清晰,全程化系統的職業生涯發展教育缺位,進一步理順、平衡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使擁有大學學歷的高端人力資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運用教育生態學“運動一均衡”和“整合性”的觀點,分析大學生職業發展的現狀、成因,進而提出職業生涯發展的有效策略。
一、“教育生態學”的基本觀點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前院長勞倫斯·克雷明1976年在其出版的《公共教育》一書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態學”這一學科術語。他認為,教育是一個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生態系統,這個系統呈現出一致與矛盾、平衡和不平衡的狀態。
高校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作為教育生態中的一個因子也處于教育生態系統中并與教育生態中的其他因子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就高校學生當前面臨的成長發展困境而言,單單從學生本身來研究應對之策,顯然是缺乏宏觀視角和系統考量的,現實情況也表明是收效甚微的。考察高校學生成長成才的各種聯系因素,將高校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面臨的內在障礙和外在環境障礙置于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運用教育生態學的理念來解讀是極有必要和大有益處的。
二、職業生涯發展的基本概念
目前,大多數西方學者所接受的生涯的定義是舒伯的論點:生涯是生活里各種事態的演進方向和歷程,它統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種職業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現出個人獨特的自我發展形態。生涯概念的提出給了我們一個系統地探看自己人生或職業發展的視角。這一視角引領我們透過生活或職業中的行為、感受,看到自己內心的渴望,并以此為動力去構建自己的人生。生涯不是一個靜止的點,是一個動態的歷程;不只發生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或只跟某個職業經歷相關,而是如影隨形、相伴人的一生,而且常伴隨著冒險或對個人的挑戰。職業生涯發展與職業發展相關,但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找工作,或者僅僅與工作相關。
三、現實困境: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失衡
近年來,外語學院積極響應和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和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出“外語+”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創新育人模式,全力培養能夠參與全球事務的通才和通曉國別區域與領域的專才,推動卓越“外語+”復合人才培養,服務于我國與各國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同時由于外向型經濟的比重不斷加大,與外語相關的工作不斷增加。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對于“外語+”復合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長,由此對于外語專業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顯得尤為重要。但通過調研發現外語類學生生涯發展規劃現狀不容樂觀。
(一)大學生自身原因:自我探索的內在動力不足
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讓學生從上大學開始,對自己以后的學習、就業等方面進行規劃,從而在學習及其他方面合理地安排時間。保障其在畢業以后的學習生活就業不再盲目。調研顯示大一新生人學后不久就覺得自己的大學生活很灰色,感到迷茫和焦慮,但覺得職業生涯是大四的事情,自己不愿意考慮未來未知的事情;大二和大三的同學認為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學習沒有關系,耽誤自己學專業知識的時間。在學生眼里,沒有清楚地認識到何為職業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意識淡薄。有的學生即便有規劃但僅僅限于短期的規劃且僅僅限于學習規劃。沒有建立長期把所學專業與專業未來職業發展的方向聯系起來,這方面工作的欠缺,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外語專業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從教育生態學理論來看,教育生態系統中的內在障礙阻礙了教育內部系統地平衡,學生自身對未來的恐懼,學生對未來活動缺乏信心,學生缺少個人對自我成長的自覺性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個體通過實踐的自我探索。
(二)學校教育環境:高校就業工作部門、就業指導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服務水平左右了教育生態系統地平衡
在就業工作中當筆者問及學生:“你們想了解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可以想到的渠道是什么?”的問題時,幾乎沒有學生會說找有關職業生涯規劃的老師詢問。而在訪談中也了解到,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老師是欠缺的,這些老師都兼職在其他的部門里,比如心理咨詢室,就業指導辦公室,輔導員兼職?!耙环N職業或一項工作要實現專業化,必須有專業知識技能支撐,有一定的學科依托確立專業地位。兼職教師的專業背景與工作內容匹配不佳,要么專業背景不是職業生涯發展相關學科;要么在具體工作配置上分管的工作領域與職業生涯不完全匹配。這無疑會使職業化和專業化的實現大打折扣。因而,在專業知識,專業理論創新方面越來越欠缺,沒有專業化的理論研究來支持,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得不到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得不到充分保證。
(三)教師素養:就業指導與職業指導工作不分、全程化職業指導缺位、個性化指導較弱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就是讓當代大學生清晰的剖析自身特質,充分的審視周圍的客觀環境對其接納并認同,樹立科學的目標,選擇正確的職業,運用科學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動方案,激發個人發展潛能,實現自我,獲得成功在。教育生態系統中,學生由于缺乏系統的、一體化的職業知識教育和正確的指導工作,外語類學生僅僅掌握了應急性的就業政策和求職常識缺乏對所學專業與所從事職業的全面了解與分析,也缺乏有關社會分工及社會職業方面的系統知識,職業意識淡薄,職業選擇有很大的盲目性。就業工作人員對就業指導工作比較得心應手,對職業指導、職業咨詢、職業生涯規劃工作不太熟悉,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身與外部工作世界、科學規劃職業生涯方面顯得力不從心。職業生涯教育教師較少,對學生個性化職業生涯指導較弱,僅限于課堂整體輔導。就業指導教師經常把就業指導等同于職業指導,因就業指導教師不是職業生涯專業教師,在專業培訓、職稱評定等方面得不到相應的制度保障,導致就業工作人員流動過快,職業生涯全程指導缺乏連續性甚至缺位現象。
四、戰略選擇:構建生態化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
高等學校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在1998年8月發布的《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了外語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不相適宜的問題。因此構建適應社會發展的外語人才需要學生個體內外多重環境的影響,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是否合理直接影響社會需求。
(一)激發個體職業生涯規劃意識,營造氛圍
職業生涯規劃要貫穿大學四年,針對外語類學生國際化視野的特點和自身優勢,比較容易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可以把國外職業生涯發展設計等適合中國學生的部分引用進來。國外職業生涯發展起步早,發展相對成熟,可以在不同階段對學生個體進行引導,激發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在大一引導學生進行職業了解,可以利用榜樣的力量和不同類型的成功學生案例對新生進行生涯啟發,比如專業精英:同聲翻譯人員、教師,專業相關職業比如:企業的涉外崗、對外漢語教師、跨國公司或政府的國際關系部門工作。這樣外語專業學生從第一年就會審視自己以后是專業精英還是外語復合型人才。指導個體探索自己將走向何方,激發心靈探索未知;大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在自我實踐和自我探索中加強自我認知,自我修復和自我提高,指導個體懂得路在自己腳下;大三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檢驗,把興趣、技能等整合投人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個體的付出有無體現自身價值的實現;大四是個體外語相關職業與自我契合選擇期。四個階段連續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指導,從不同類型的成功同學案例中激發她們內心的渴望,營造良好的職業生涯氛圍,讓職業生涯規劃貫徹大學生活的始終。
(二)優化職業生涯發展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外語專業學生職業發展的內部環境有優勢和劣勢之分,認清個體的優劣勢對職業生涯規劃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外語類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的相比優勢主要體現在已下幾個方面:外語類學生教育背景熏陶出的國際化思維方式和視角有助于個體成長和事業發展;外語專業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兼收并蓄,具有國際視野;具備較強的聽說讀寫譯綜合知識和較強的中文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較強的自我表現能力等。但外語類專業學生知識結構單一,專業的深度和廣度不夠,職業目標不清晰等劣勢在職業發展中不適應當前的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外語類學生的優劣勢的最好辦法是提升“外語+”能力,助力學生職業生涯發展。
分析外部環境存在的機會和威脅,為職業生涯發展導航。外語類學生所面臨的機會自改革開放以來不斷增加,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相融相近、相輔相成倡議;政治、經濟、外交等各領域的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國家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擴大,學生接受海外再教育的機會不斷增多等都是外語類學生職業發展所面臨的有利機會。在面對有利環境的同時,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外語水平越來越高,他們擁有自己豐富的專業知識,又具備外語技能,這正是社會所需要的符合人才。
(三)打造一支有著全方位專業素養的職業生涯輔導隊伍
各個專業的生涯教師應明確自己學生的專業特質以及該專業的就業前景,并熟悉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基礎理論,熟悉就業動態。只有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才能保證外語類學生的就業數量與質量。
總之,外語類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要靠學生個體和高校共同努力。才能從根本上保證職業生涯發展的教育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