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七

先說個小故事。一天中午,我本打算出去吃午餐,卻收到了另一個部門的同事小艾的微信:“外賣點多了,要不要一起來吃?”
我過去一看,還真是,那午餐的分量,完全夠兩個人吃。原來,小艾經常光顧的外賣店家搞店慶活動,滿45減20,過期不候,讓人感覺不參加就虧大了。于是小艾點了45元單,只需支付25元。是不是很劃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平時小艾的午餐均價是15元,這次比以往多花了10元,而且她還吃不完,只能“便宜”了同事們。
要說我們公司的人,平日里都是精打細算,怎么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這就要用經濟學里“損失厭惡”的概念來解釋一下了。這一概念由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教授發現并提出,大致意思是相比于獲得的東西,我們人類對于損失更加敏感。
具體怎么理解呢?來看一個事例。
高端美容品牌赫蓮娜(HR)的創始人赫蓮娜·魯賓斯坦女士,看中了一處房子,她的心理價位是55萬美元,但房東標價60萬美元。按照普通人的思路,這時候就全看個人的砍價能力了。但魯賓斯坦女士卻沒有找房東砍價,她只做了一件事,就讓房東心甘情愿地降價了5萬。
她約房東出來,喝酒聊天,并贈與公司的禮品,然后在雙方微醺的時候,她自然而然地拿出現金往桌上一倒,說:“55萬,賣就現在拿走,我們交個朋友。”賣家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現金,當場簽約了。
之所以這么順利,就是因為她利用了房東的“損失厭惡”心理,把起初“是60萬還是 55萬”的問題,轉變成“是降價5萬還是拒絕55萬現金”的問題。
很多人在這種情況下,答案都顯而易見。這也是為什么當很多現金堆放在自己面前且唾手可得時,大家往往都會為了立即拿走這些錢而寧愿少要一點的原因。
比如消費者在砍價過程中和對方說:“你如果不降價,東西我就不要了。”店家往往會降點價,畢竟,跟打個折相比,損失一單生意的痛苦更大。而商家更會利用這一心理情結,很多行業的營銷人員,都擅長制造“機會即將失去”的緊張氣氛,而且這招屢試不爽。比如“只剩最后幾套房”“最后幾臺工廠價出售”等等,一些買家往往頭腦一熱就匆忙下單,原因就是“損失厭惡”心理,害怕的是“購買機會的損失”。
“損失厭惡”心理不僅能用在消費領域,在我們投資理財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不少人發生投資決策失誤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太受“損失厭惡”心理影響,往往陷入追漲殺跌的陷阱中。
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去年年初花了10000元買了一只基金,上半年賺了將近3000元,還沒開心多久,就陷入了虧損2000元的窘境。為什么呢?這其實是普通投資者最常見的情況:賺了點小錢,就沾沾自喜,過早賣出,結果拿不住牛股;但如果賠了,就一直攥在手里,幻想著“等等就能漲回來”。
這就是因為相比于收益,我們內心對“割肉”的痛感來得更加強烈,所以及時止損才變得那么困難。但這種心理要不得,看一看公安部門披露的一些賭博案例,那些輸紅了眼的賭徒,往往都是想著下一把能把錢都贏回來,帶著翻本的心態繼續玩下去,最后滿盤皆輸。
所以說真正的投資高手,都是能清晰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的人。
雖然“損失厭惡”是人類的心理本能,肯定無法完全消除,但如果能夠發現并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并從中學習,有些低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
“損失厭惡”心理已經在很多領域尤其是營銷領域被廣泛使用了。下面筆者列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損失厭惡”型決策場景,你可以比對一下,或許換個思路,答案就能清晰許多。
場景一:商家提供的免費試用,用得滿意再付錢。
真相:你用習慣了,最后一定會買的。這叫培養消費習慣,比如網約車一開始的瘋狂補貼。
場景二:商家主動發到你賬戶里的限時優惠券。
真相:限時優惠=催你花錢。你總覺得不用就吃虧了,就像在飯店消費后店家往往會給一張幾十元的限時抵扣券。
場景三:付款時彈出的“1元加購XX”。
真相:不需要的東西,1毛錢都貴。
場景四:婚紗照本身很便宜,只有額外增加精修照片才加錢。
真相:賺的就是你額外精修的錢。
場景五:買一年期會員卡,現在就能打折。
真相:這一年你都只能在他那兒消費了。
場景六:你買過的寶貝降價啦,加微信補償現金紅包。
真相:加微信看我發廣告啦。
場景七:商場推出沙發以舊換新活動。
真相:給了你一個丟掉舊沙發的理由。
場景八:包郵的東西才劃算。
真相:郵費都算在商品價格里了。
場景九:被套牢的股票現在賣了,那就真虧了。
真相:花點心思挑更好的,早賺回來了。
場景十:換一份工作可能也不喜歡,繼續待著吧。
真相:花時間做不喜歡的事才是最大的損失。
這樣的場景還有很多,就不再一一列舉。能否擺脫情緒的主宰,跳出思維陷阱,讓理性掌控大腦,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很重要。我們只有逐漸跳出“損失厭惡”的思維陷阱,才能更理性地面對投資和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