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炯炯的眼神,干練的裝束,靈巧的手指,將一把咖啡豆輕輕撥入咖啡機。經過一番精巧的調制,一杯香濃可口的咖啡就新鮮出爐。他拒絕父親安排好的安逸工作,選擇成為一名咖啡師,通過50000杯咖啡的淬煉,成為一名享譽國內的咖啡大師。他沖泡咖啡的過程,如同儀式般苛刻,又像化學實驗般嚴謹。此外,他還成為國際咖啡大賽評委,通過開課授徒的方式,將咖啡文化乃至一種精致的生活方式傳遞給更多普通人。
偶然的機遇讓他成了咖啡師
吳非,1985年6月出生于江蘇鹽城。學酒店管理專業即將畢業時,他放棄家里為他謀劃好的職業路徑,轉身走向另一條充滿各種不確定性的小路。2007年5月,因為和父母生氣,他沒問父母要一分錢,身上只帶著從零花錢中省下來的幾百塊錢,從鹽城來到上海。
吳非身上的幾百塊錢,租房根本不夠。好在上海有一位朋友阿偉,是高中時一次夏令營活動中認識的。從那以后,兩人一直保持聯系,阿偉總是力邀他來家中做客。見到吳非拖著行李箱出現在家門口,阿偉顯得非常熱情,招呼他趕緊進屋休息。
朋友的熱情,讓吳非心中過意不去。只要找到工作有了穩定收入,就要盡快搬出去住,不能一直麻煩對方。他開始頻繁出入人才市場。整整過去一個月,理想的工作還在天上飄著。朋友家也不是久留之地,帶來的幾百塊錢在求職中花完,蹭吃蹭住半個月后,他想找一份能管吃住的工作,這樣就能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
路過位于鬧市中心的咖啡館,一則招聘咖啡師的廣告,讓吳非動心不已。五險一金,包吃包住,有豐厚的獎金和福利,這些完全滿足吳非的要求。除此之外,咖啡師還在普通人眼中充滿著神秘色彩。一份能解決現實問題,還能給顧客帶來美味和甜蜜的工作,幾乎就是最完美的組合。他沒有任何猶豫,直接來到這家咖啡店的二樓辦公室。盡管此前,他幾乎很少喝咖啡,關于咖啡的概念,也僅僅止于雀巢和麥斯威爾這兩個大品牌。
也許是酒店管理專業畢業,面試人員很快錄用吳非。他非常有幸,與一位從業近20年的資深咖啡師學習。咖啡師是一個入門容易、成為大師很難的職業,特別是制作咖啡的技術,是制約咖啡師成長的瓶頸。老師耐心地傳授,吳非虛心求教、反復練習,迅速掌握了基本技能。僅僅過了不到兩年時間,他從咖啡學徒晉升到咖啡師,隨后又成為這家分店的店長。
50000杯咖啡的錘煉,終修成“正果”
咖啡是舶來品,2008年時,國內的咖啡行業剛剛起步,專業技術跟國外沒法比。咖啡店的工作經歷,吳非愈發感覺到:咖啡不僅僅只是“門面”上的功夫,從咖啡產地到烘焙方式,再到研磨萃取的技巧,都有著深厚的學問。出于癡迷,他一有機會就去聽國外老師的講座和各種短期培訓,盡管參加這些學習讓他花費不菲。
這些專業培訓講座的主要內容,包括咖啡的鑒賞、咖啡樹的種植與加工技術、咖啡豆的烘焙技術等,這些信息資訊通過其他方式很難接觸到。除了理論學習,實踐操作也非常重要。要成為一名出色的咖啡師,不光是要懂得一整套理論,更要對杯中的咖啡有著直觀的體會。這種味覺上的體會,無法言傳,只有通過一種方式:“喝!”一個成年人一天需要攝入8杯水,約1500—2000毫升。可是在參加培訓期間,每天近十個小時的時間里,他要喝下200組以上的咖啡,每一杯的容量在100毫升左右。一天20000毫升以上的攝入量,即便是再濃郁醇香的極品咖啡,也讓吳非有一種喝到反胃、想嘔吐的感覺。
這是成為大師必須付出的代價,吳非默默忍受著生理上的各種抗拒反應,帶著微笑將一杯杯咖啡送入腹中。50000杯咖啡的高強度訓練,吳非出現既興奮又疲憊的“奇特”狀態,興奮是咖啡中的咖啡因所致,疲憊則是神經太過亢奮缺少休息。這是一種兩股力量相互撕扯的感覺,不知道自己會被這兩種體會裹挾到什么境地。他有時笑稱:“因為缺少睡眠,眼前會出現各種幻覺,我懷疑自己是否患上精神分裂癥?”好在三個多月后,他沒有被身邊人送進精神衛生中心,而是拿到一紙蓋有權威機構認證的證書。
結束這次培訓,吳非踏上前往重慶的列車。就在這座山城,他遇到值得相守一生的女孩曉曉。在游覽歌樂山的途中遇到了這個叫曉曉的女生,她外向活潑,和吳非有很多共同話題。吳非主動要到了曉曉的手機號碼。
通過手機短信,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分處兩地,似乎不能滿足兩顆思念對方的心。
吳非主動邀請曉曉來上海游玩,他帶著曉曉去了城隍廟、南京路、東方明珠、金茂大廈、外灘等標志性景點,還帶著心愛的女朋友去吃本幫菜和各種海派小吃。可是曉曉吃慣了麻辣味風格,不喜歡上海偏甜的飲食。此外,她對上海的快節奏有些恐懼。總而言之,她對于這座都市不是很喜歡。
既然曉曉不喜歡上海,吳非決定去曉曉的家鄉——重慶。2009年初,他舍棄月入近3萬元的工作,只身來到山城。
重慶當地很多連鎖咖啡企業,其實并非真正的咖啡館,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沖泡。整個咖啡市場還停留在只要有地方做、環境有格調就行,人們對于咖啡本身沒有太多要求。低廉的咖啡豆帶來的不純正口感,已經讓顧客誤以為咖啡就是那個味道,當接觸到真正的好咖啡時,反而會對好的東西產生質疑。真正的咖啡館,咖啡本身才是重點,從咖啡豆產地到烘焙方式,再到沖泡手法的選擇,都凝聚著一片精益求精的匠心。如果只是速食性、流水線式制作、銷售,咖啡就失去自身應有的韻味。吳非想用自己的努力改變這種狀況,由此萌生自己開一家專業咖啡店的想法。2011年初,這個想法變成現實。
一開始,吳非的咖啡店不為人所知,人氣和收入都不好。在這個最困難的時候,已經是妻子的曉曉力挺他,鼓勵他堅持心中的這份理想。他開始與一些顧客對話,仔細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建議。來店里的大多是附近寫字樓的白領,他們把喝咖啡當作午間閑暇時分的消遣。從這些交流中,他覺得有必要傳遞一種文化元素,讓顧客從心里認同咖啡文化,進而將其當作一種精致的生活樣式。
躋身世界咖啡大賽評委
吳非決定開設各類培訓、講座,通過授課方式將咖啡文化傳遞給普通大眾,進而傳遞一份精致的生活方式。通過朋友介紹,他受邀請到社區文化中心做講座。講課教室可以容納兩百多人,現場爆滿,就連走道上也有人席地而坐。通過這些講座,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他的咖啡小屋。為了迎接對生活有更多追求的人,吳非將自己的咖啡店重新做了布置,三層獨棟的小洋房,一樓是布置特別的咖啡店,二樓則是專門的咖啡烘焙室,三樓是享受陽光自然的屋頂花園,大片明黃色調的視覺沖擊,分外吸引眼球。
“你們要想,為什么我們用的材料、手法、水都是一模一樣,但沖泡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同?”也許這個問題,許多人以前根本不會去深入思考。他從專業的角度解讀這個問題,改變人們對于咖啡的看法。給學員上課時,吳非要對每位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的咖啡成品進行評判。而他的舌頭如同一臺咖啡測量儀,一口就能嘗出學員制作咖啡中的細微之差,對他們研磨、沖泡過程進行指點。有學員問他,您是如何記住這么多口味的?因為咖啡熟豆富含的化合物多達一千三百種,正因為如此,不同的咖啡豆才會演繹出不同的口味,為咖啡帶來各種豐富的味覺和嗅覺感受。吳非嫣然一笑,說這個方面根本沒有捷徑,要想掌控咖啡的千余種口味,除了有異于常人的味覺,只有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強迫自己記住每一種味道。當然,他還有一些小技巧,比如用聞香瓶儲存各種香味,去聞;還要用舌頭去嘗,增加記憶點。能做到這一點,和先前的50000杯咖啡的磨練是分不開的。
除了經營自己的咖啡店,吳非還有幸成為各項咖啡大賽的評委。2014年,他通過World Coffee Events世界咖啡協會評委考核認證,取得成為咖啡大賽評委的資格。2015 年的WBRC世界咖啡沖煮大賽,組委會力邀他擔任中國區總決賽感官評委。吳非又回到參加專業培訓的時光,比賽期間每天喝上200多杯咖啡。選手在規定時間內要做出不同的咖啡,評委將從設備的運用、咖啡豆的拼配、制作咖啡的技巧、咖啡成品的口味和外觀、創意咖啡的創意度等方面,對每個作品的口感、干凈度、創造力、服務技能和整體表現做出評分。
截至2018年12月,參加過吳非的培訓、聽過吳非講座的人數已經達到數萬人次。每天上午,他會在二樓的咖啡烘培室授課,手把手教學生們制作咖啡;到了下午,他會和三五好友在三樓的花園小憩、聊天,桌上放著冒著香氣的咖啡,談笑間不知度過多少美好時光。
談到未來,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來學習感受咖啡文化,親手為自己和家人、朋友沖泡一杯正宗純香的咖啡。也許你得到的不僅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份親情、友情或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