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磊
1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接受央視專訪時表示,今年我國將進行5G商業推廣,一些地區將會發放5G臨時牌照,下半年還將用上諸如5G手機、5G iPad等商業產品。
苗部長的話一經披露,即引來大眾熱議,最為熱門的話題就是:為何發放的只是臨時牌照?在國人對5G翹首企盼、5G概念炒得火熱之際,監管部門此舉用意何在?
先來簡要回顧一下國內外5G商用動態。
國內,去年12月7日,工信部已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發放了5G系統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作為通信行業重要的核心資源,頻譜的發放給運營商劃定了各自賽道,這意味著全國范圍的大規模5G系統組網試驗將展開,同時也向產業界釋放了明確信號,我國5G網絡建設和5G產業鏈發展將快速推進。
當日晚間,三大運營商陸續發布了相關公告。從三大運營商亮出的5G計劃來看,相同的是都將在2019年預商用、2020年規模商用,都是在17個城市試點5G。而在5G終端策略上,三大運營商側重點卻各不相同:中國電信堅持5G全網通和創新泛智能終端;中國聯通側重5G終端先發,同時在5G時代弱化終端補貼;中國移動推行5G終端先行者計劃。
相隔不到半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于12月19日至2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認為,要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加快5G商用步伐。
再來看國外。去年12月1日0時0分,韓國三大運營商SK電訊、KT和LG U+(LG Uplus)同時宣布啟動5G試運營,即5G網絡正式開啟商用。韓國比原計劃提前3個月開啟5G商用,成為全球首個商用5G網絡的國家。
去年12月18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對外宣稱,3天后將在美國12個城市試點5G網絡,AT&T成為美國首個提供5G服務的電信運營商。
為何是“臨時”牌照?
所謂臨時牌照,就是從時間上來講,是短期的,而不是長期的;從范圍來講,是部分城市和熱點地區,而不是全國。發放臨時牌照對當前5G發展會產生什么影響,業界對此有兩層解讀:
一個層面,這是監管部門至今釋放的最積極的、最清晰的5G利好信號。
發放臨時牌照是工信部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預示著我國5G發展再次加速。沒有牌照就沒法正式開展5G業務,現在有了臨時牌照,運營商就可以大膽投資建網,擴大建設規模,推動產業鏈發展和成熟。
此前,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工信部的指導下,三大運營商已在國內多個城市開展5G技術測試、組網式樣和業務示例。臨時牌照很可能將會頒給5G試點發展較好的城市。
苗圩部長在專訪時指出:今年國家將在若干個城市發放5G臨時牌照,使大規模的組網能夠在部分城市和熱點地區率先實現,同時加快推進終端的產業化進程和網絡建設。
由此來看,牌照加持,在一定程度上將有力推動國內5G發展,為后續的規模商用奠定基礎,5G產業因此獲得額外加速度。而5G正式牌照,預期將在年內發放。
另一層面,不發放正式牌照而發放臨時的,表明國家對5G發展的謹慎態度,不是盲目冒進,而是穩打穩扎,步步為營。
這也是給對當前過熱的市場降降溫。在若干個城市發放5G臨時牌照,意味著只有部分城市可以開展5G業務,一定程度控制了5G商用規模和節奏,讓市場在競爭中穩步發展。
有人疑惑,像韓國、美國等國都已宣布5G正式商用了(目前均只向部分地區和部分用戶開放),我國卻只是發放臨時牌照,三大運營商也都宣布2019年“預商用”,這是對5G發展缺乏信心嗎?
此前運營商的表態,似乎也佐證了這種擔心。運營商表示,5G在技術研發、網路規劃、應用孵化等諸多方面仍處于攻堅、沖刺階段,商業模式還不清晰,實現合理投資回報仍面臨很多難題。
而事實上,擔心是有擔心,但并非沒有信心。從全球大環境來看,當前5G發展已到了關鍵階段,局面相當復雜,我國確實需要謹慎地推進5G的建設和應用。
其一,5G網絡建設成本是很高的。基于大帶寬、低時延、低功耗、高可靠、超高連接數等特性,5G網絡建網成本比4G要高得多。據相關機構預測,我國今年正式開啟5G建設,2020年起大規模建設,7年內三大運營商5G建網主體投資可能達1.23萬億元,較4G投資增長68%。
對于5G,運營商、設備商、用戶的態度是有差別的。設備商(包括電信設備商和終端制造商)極力推動5G發展,以圖在5G網絡建設和終端產品中賺取利潤。而用戶在設備商們的宣傳造勢下,對5G充滿期待,熱切盼望5G時代早點到來。
對于運營商而言,情況就不一樣了,因為掏錢建網的是他們。過去幾年在4G上巨額投入,成就了OTT(Over The Top的縮寫,指互聯網公司越過運營商,發展基于開放互聯網的各種視頻及數據服務業務),受益的是互聯網公司,自身“增量不增收”。現在4G投資還沒收回來,而5G建網資金如此巨大,運營商并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面對用戶的強烈需求,運營商又必須投入資金去建5G,因為電信行業競爭激烈,一旦對手推出了5G,而自己還停留在4G的話,那無疑將會極度被動。更何況,發展5G,拉動投資,促進經濟發展,事關國家戰略。
正是這樣的形勢下,運營商們都患上了“5G焦慮癥”:沒有錢投資,不大敢投資,又不能不投資;而且明知建成5G網絡后還沒有清晰的商業模式來賺錢。
其二,正如運營商所擔心,5G商業模式還不清晰,至少當前還沒出現一款現象級的應用。去年以來世界各大5G企業已開始造勢,你說自己是“首個”,他說自己是“率先”,都想力拔頭籌,然而,這只是停留在宣傳口號上罷了。一年一度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歷來被看作國際消費電子領域的“風向標”。1月8日至11日, CES 2019如期舉行,5G是今年展會上最大的噱頭之一。全球各大運營商都展示了最新的5G技術,告訴人們5G能帶來怎樣的體驗。但應用和產品呢?少之又少,連概念產品都不多。就算炒得最熱的5G最重要的應用場景——自動駕駛,也還遠遠沒有到成熟商用的階段。
其三,5G面臨的新挑戰還很多。5G首版標準已完成,規模試驗緊鑼密鼓,商用產品即將面世,但這只是走出的第一步,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網絡如何規劃、建設、運維和優化,以及如何最大化實現投資回報。
5G有5新:新頻段、新空口、新構架、新場景、新業務,隨之而來是“5新”下的5大規劃難。5G引入更多頻譜、更多基站、更多傳輸節點、更多參數、更多業務、更多場景、更多連接終端…網絡越來越龐大和復雜,所有規劃、建設、運維和優化工作是在空白領域不斷探索前進。而且,5G是與4G協同演進的漫長的投資過程,投資周期比4G還要長,漫長的投資過程意味著各項工作必須全面持續協同,并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5G技術的發展藍圖
在專訪中,苗圩部長還重點描繪了5G技術的發展藍圖。他認為,將來20%左右的5G設施,是用于解決人和人之間的通信;80%左右的設施還是用于物和物、物和人,也就是物聯網,像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
比如人和人之間的通信,中央電視臺去年10月1號開通了第一個4K的高清顯示的頻道。將來隨著節目源不斷地豐富,網上會有更多的高清視頻的這些節目,那么用5G技術,不管是下載也好,不管是觀看也好,大家的體驗能夠更好。
苗圩部長還特別強調了車聯網:“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車聯網,將來在我們的路網上面,也要進行數字化信息化的改造,將來的紅綠燈,不光發出紅綠黃這3個顏色信號,也同時發出一個5G的,使用5G技術的無線信號,將來在智能網聯汽車上面,也都可以通過傳感器能夠接收到這個無線的信號,構建起一個車、路、人互相連通的大網絡體系。”
預計今年下半年,真正能夠達到商業程度的5G產品將會投放市場,也就是像5G的手機,像5G的iPad,都會陸續投放市場。除了消費領域,今年國家還將加快5G技術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各個領域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