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澤洪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問題教學法具有認知驅動、情感激發、意志堅定、行為轉化等功能。為了更好地把問題教學法應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學生理論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理論思維能力與創新能力,采用“因疑生問”“因需提問”“明知故問”“因情而問”“觸景生問”等教學法,促進問題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功能;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0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46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在中國,人的品德歷來受到重視。司馬光說:“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對高校而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無論社會發展對高校提出怎樣的要求,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品德是高校永恒不變的話題。
我們的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17年我國高校思政課進行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的一次拉網式大調研,200多位思政課專家到2500多所高校,隨機聽了3000多堂課。經過一年的努力,全國高校的思想政治課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我們清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還在不斷的改革。在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中,問題教學法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重要的方法,因為問題教學法有驅動學生認知,激發學生情感,強化學生意志,轉化學生行為等方面的功能。問題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論素養,培養學生系統地和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一、問題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功能分析
孟子認為:“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他還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他認為凡事要動腦筋思考,反對死守僵化的教條。而問題是引起人們思考及對真理追求的源動力,問題對人們的認知、情感、意志、行為起到導向與調控的作用。因此,問題也是高校學生思想內化、情緒轉變的本質力量,直接影響思想教育信息的傳遞、接受和內化,是最終把問題轉化成行為的動力。
(一)認知驅動功能。思想道德的認知水平對品德的形成與發展有重要的作用,人的行為受認知的支配,只有認知深刻,情感體驗才會豐富,才能知道為何行動、怎樣行動。認知是指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即個體對感覺信號接收、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人對感覺信號是否接收,接收多少還取決于信號的刺激程度及個體對信號的感興趣程度。而問題可以刺激個體,吸引個體的注意力,對個體的認知活動起到的刺激與驅動作用。皮亞杰(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論認為,人的認知系統主要是由智力因素構成的,人適應環境的過程就是智力因素起作用的過程,也就是人對信息進行注意、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創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問題是引發以上智力因素活動的內驅力,學生想不想學,或學到什么程度,往往會受到所接收的信息是否有用,感不感興趣等因素的影響,問題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引發學生思考的可能性,并推動著學生認知活動的發展。
(二)情感激發功能。雖說人的認知系統主要是由智力因素構成的,可是積極情緒情感對認知活動起重要的激發作用。情感可以使大學生樂于接受教育,把知識變為思想道德信念,從而引發和支持思想道德行為。情感的這種引導與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敗的關鍵因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程中,一方面要豐富大學生的道德認識,另一方面要激發大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教學情景還是教育氣氛,都應注重學生情感的心理效應。而提問可以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首先提問不僅可以引發學生思考,還會引起學生的移情,提問會引起學生回憶起曾經的某一個場景,或者是未來的憧憬。其次,問題可以產生一種安靜的或熱烈的教育情景和教育氣氛,有利于學生靜下心來思考或展開激烈的討論,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三)意志強化功能。意志是意識向實踐的過程,是主觀見之于客觀,觀念付諸行動的過程,這一過程集中體現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一個人的意志可以排除或抑制不道德的欲求,調節或控制消極的情緒,最終達到克服行為中的困難。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各種內部的和外部的、主觀的和客觀的各種干擾和困難,而意志能使學生抵制各種誘惑,始終堅持與自己的目的相符的行為,制止與目的相悖的行為。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部分學生可能不太感興趣,一方面課程內容抽象空洞,對學生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學生對開設這門課的目的與意義有疑問,加上對一些社會現象又無法理解,上課就會帶有消極抵觸的情緒。如果老師能抓住學生的內心及時發現問題,適時提出問題,并解決學生疑問,就能克服消極情緒,激發學生積極情緒,并推動著學生產生認同,鼓足勇氣,堅定信心。這是思想道德認知向思想道德品質和行為轉化的關鍵要素。
(四)行為轉化功能。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是通過行為及其效果表現出來的,只有學生產生了思想道德行為,思想道德教育才具有社會價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使教育對象實現對于教育信息的內化,更在于使教育對象形成穩定的、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并外化為思想道德行為。但是每個人的行為都是有動機的,如孟子就十分重視道德動機在道德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孟子·離婁下》說:“始條理者,智之事也。”其認為凡事要動腦筋思考,做了仁義之事要明白為什么,不能習以為常卻不問所以然。如果學生的言行舉止發生變化,就一定要知道是有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的認知困惑或思想困惑得到解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過解決學生對學習、生活、工作中的疑惑,從而改變學生的思想,達到最終改變其行為的目的。如果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抹掉了直接的說教痕跡,通過提問來引發學生思考,就有利于我們把道理剖析得更清晰,問題辨析得更透徹,學生就會對思想政治課產生認同感,從而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推動學生行為的轉化。
二、問題教學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運用
(一)因疑生問。人在很多方面不及動物,如人的眼睛不及鷹眼犀利,耳朵不及狗耳敏銳,但人卻因有思維擴展了自己的能力,成為地球上一切生物的主宰。恩格斯把思維稱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而思維又是從疑問開始的,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發現問題,認識到問題的存在,產生提問的需要與動機。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與實驗的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老師面對自己的教學內容、教育對象總會產生疑問,老師的疑問也可能恰恰是學生的困惑,如果老師拋開單向傳遞信息的教學方法,因疑生問,就會產生因問而辨,因辨有思,因思而進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不再是預定知識的傳授者,也不是問題答案的提供者,而是問題的發現者,疑問的提出者,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向導。在教學中老師把問題傳遞給學生,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擺脫了老師掌控話語權的說教和照本宣科的枯燥。
(二)明知故問。明知故問就是明明知道答案,還是要問,不是所有的明知故問都是多此一舉的,有時的明知故問可以達到下定決心,堅定信心,豎立恒心的目的。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大多數院校可能面臨這樣一種處境,學院領導不太重視,學生不太喜歡,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改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現狀,老師們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并不理想,“思想政治理論課沒什么用”的思想還存在學生言行舉止中,為了解答疑惑,思想政治課老師必須要明知故問,明知“無用論”的答案會呈現在課堂上,而且會有被看笑話的風險,還是要在課堂上提問:“你們怎么評價這門課?”“這課到底有沒有用?”老師們清楚,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直面問題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因為直面問題一方面顯示老師的真誠,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有利于引發學生思考,引起同學之間的辯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強,但并不是以勢壓人,而應該是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坦誠相待。如果學生看到老師的真誠,才能更好地接納老師的觀點,抒發自己的見解,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
(三)因需提問。“任何發問都是一種尋求,任何尋求都有從它所尋求的東西方面而來的事先引導。”可見,問題的提出體現發問者的意圖或者說目的,這也是“在問題之所問中還有問之何所問”。問題是一種尋求,一種探索,是認識產生、發展的邏輯起點。因此,能引發人們思考的,往往是人們急需解決的問題。“因需提問”教學法就是從學生的需要作為理論教學的切入點,及時捕捉學生發展中有用的信息,發現有價值的問題,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實效性的方法。如有些大學生言談舉止中透露要追求自由,討厭各種規章與制度。首先老師要認識到問題的存在,產生解決問題的需要與動機,然后準備提出問題。
一個人的思想行為不是抽象的信條,更不是虛無縹緲的理念,而是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踐行。仁義禮智非“遠人之道”,行仁義禮智也非苛求于人。課堂上老師的提問也是有目的的,這個目的就是要解決社會問題,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這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發現問題,弄清問題關鍵,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通過合理的提問來引發學生學習探究的興趣,激發其好奇心、求知欲。當然老師在設計問題時可用假設法,反問法,邏輯推理等方法,如關于自由,可以這樣提問:“你覺得什么是自由?”,“世上有絕對的自由嗎?”等,通過假設與反問等方法,學生了解到自由不是絕對的,有效滿足了大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思想訴求。
(四)因情而問。有研究表明,情緒能促進與阻礙問題的解決,不同的情緒狀態對智力操作是有影響的,在愉快的狀態下比在痛苦狀態下操作效果更好。因此,師生雙方在愉快的狀態下提出問題,有利于學生的接納,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能以情生問,在積極的情緒情感下提問,既擺脫了說教的嫌疑,又豐富了教學形式。當然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對教育內容所蘊含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等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奉之情,去感染學生,誘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將已有的道德體驗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加以概括,形成自覺的深刻的道德感。如在講到人生觀與價值觀時,可以聯系毛澤東與周恩來的生平,當學生對偉大人物自我犧牲的精神和悲天憫人的情懷而動容時及時提問,“你如何看待當今大學生的價值觀?”這時學生正處于激動興奮的狀態,他們急于想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困惑,推動著課堂向思考、討論、辯論的方面發展。
(五)觸景生問。提問又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一定目標,應用各種認知技能,經過一系列思維操作,來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問不是隨心所欲,或有所求,或有所疑。思想政治老師經常是根據教學內容,結合社會現象,創設生動、形象和載有積極情緒情感的教學情景,再加上適時的提問。如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時,通過播放中國政府組織撤離敘利亞,利比亞華人的視頻,把學生帶到特定的情景當中,及時提問:“我們為什么要愛自己的祖國?”讓學生觸景生情,發表感慨。曾經我們的家園一樣處處生靈涂炭,人們過著逃荒般的難民生活。可是今天不一樣了,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找到答案,因為今天我們有了自己的強大的國家。通過創設情景,觸景生問,從而進一步激發更高層次的愛國主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