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瑾
[摘要]本文針對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特點,以《組合》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為例,通過課堂觀察與反思,堅持問題導向,采用多方協同診斷的方式,從課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資源以及課堂互動等多個維度進行精準診斷,為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案例;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教學診斷與改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2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57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決定逐步在全國職業院校推進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是對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查找不足和整改完善促使提高的工作過程。
本文針對五年制高職學生的特點,以《組合》第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為例,通過課堂觀察與反思,采用自我診斷與同行、專家、督導、學生等多方診斷相結合的方式,從多個維度進行精準診斷,發現問題、診斷原因,并實踐改進,為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達成
任課教師在《組合》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中設置的教學目標是:理解組合、組合數的意義,掌握組合數公式,能解決簡單的組合應用題;提升觀察、推理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經課堂觀察,課堂教學基本達成了課前設置的目標,學生能掌握所學內容,順利完成課堂練習,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教學目標的設定存在以下問題: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全面。三維教學目標的設定不全面,偏重于知識掌握、能力提高,關于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基本沒有涉及。這樣的目標設定必然會造成課堂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缺乏情感體驗與情感獲得。
(二)沒有依據學情設置教學目標。這節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制高職三年級學生,他們有好奇心,但起點低,缺乏自信,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對前期計數原理、排列等相關內容的掌握不理想。教學目標一定要針對具體學情,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背景、興趣愛好、專業特點來設定,這樣才能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與數學核心素養的相關度有待提高。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征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的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數學核心素養的生成、發展建立在三維目標達成的基礎之上,因而教學的三維目標必須體現出數學核心素養發展的目標,這樣才能使數學教學走向數學教育。
二、教學內容及其呈現方式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與教材(鳳凰職教出版、馬復、王巧林主編)相比沒有更新、補充與刪減,通過實際問題的討論得出組合、組合數的概念,強調排列與組合的區別,推導組合數的計算公式,討論、解決一些簡單的排列、組合應用題?;局R、方法、觀點把握準確、重難點突出、容量合理,但教學內容的選擇及其呈現方式卻有不足。
(一)教學內容缺乏創新性。教材只是教學可以利用的材料之一,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等具體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取舍、選擇和加工。上課討論的實際問題大多按教材所列,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創設情境,沒有結合學生關注的熱點,也沒有聯系學生的專業,導致學生在接觸新內容、探究新知識及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時,參與的興趣不高。
(二)內容呈現形式缺乏多樣性。教學內容主要由PPT逐頁顯示,呈現方式比較單一,很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內容呈現可以有更多方式,比如:引入新課時可以創設活動情境:
活動1:開鎖密碼是1、2、3組成的無重復數字的兩位數中由大小到大排列的第四個數,請學生試著打開密碼鎖。
活動2:三個朋友見面,每兩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幾次手?請學生通過活動尋找答案。
通過兩個活動對比發現排列與組合的區別,引出組合的定義。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還可以運用視聽結合,即形象與聲音的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將典型例題編寫設計成數學迷宮,組織引導學生進行團隊闖關答題,知識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探究的積極性。
三、教學環節的組織與邏輯
本節課分為七個教學環節:復習回顧、問題引入、新知探究、例題分析、練習反饋、復習小結、作業布置。教學環節清晰,環環相扣,層層遞進,銜接自然流暢,時間分配也比較合理,但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組織沒有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真正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每個環節均以教師主導。比如:復習回顧是由教師提問,讓學生回顧排列、排列數的概念、排列數的計算公式作為學習新知識的鋪墊;問題引入、新知探究是教師根據教材設置的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歸納出組合、組合數的概念;復習小結也是由教師歸納總結本課的主要內容。教學組織側重于教師的教,沒有讓學生主動探究新知識、主動發現并解決問題、自主梳理所學知識。因而看上去教學過程流暢、效率很高,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順利完成,但這種沒有質疑、過于流暢的教學組織恰恰就是最大的問題。
教學環節設計要能促進學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逐步遞進的學習過程。比如:課前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發布《組合》微課,讓學生自主學習,并將學習中產生的疑問反饋給教師,課堂上教師選擇有探討價值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實現課堂進階;課堂小結可以由學生自己進行知識梳理、方法提煉、總結課堂學習的收獲;甚至課后作業也可以開展好題征集活動,讓學生根據實際生活中的實例,編制排列組合應用題并解答,發送至班級學習群進行好題評選等等。總之,教學組織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和成效
本節課運用了問題驅動法、發現法、講授法等教學方法,并以PPT輔助教學來提高教學效果,教學方法的使用體現了一定的科學性、多樣性,教師的教學技巧嫻熟、靈活,但課堂教學的成效卻并不顯著,學生的學習激情沒有得到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教學方法缺乏適應性、實效性。教學方法的選擇要針對學生實際,對于起點低、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的五年制高職學生來說,興趣激發至關重要。運用問題驅動法沒有錯,但設計的問題要能對學生的探究有驅動作用。教師可以把情境教學法與任務驅動法結合起來,聯系生活熱點、學生的興趣愛好或者學生專業設計問題,創設具體或者仿真學習情境,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的局限性。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與學的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但本節課中,除了PPT課件之外,信息技術并沒有得到較好的運用。比如,教師可以制作動畫、微課,讓學生在課前、課后自主學習;可以運用信息化學習平臺,實施即時評價與反饋;還可以根據學生電子游戲生活經歷形成的競技性心理,運用希沃軟件,針對排列組合的區分問題設計一些小組即時對抗形式的分類游戲等等。
五、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動態生成
教學資源是指一切可以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物化了的顯性或隱性的、為學生學習服務的教學組成要素。本節課就課堂教學資源而言,開發及動態生成均有不足。
(一)教學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夠充分。本節課的課堂教學資源不能很好地體現教學要求及五年制高職的特點。教師要鉆研教材,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并在此基礎上去拓展,延伸,豐富背景知識。在互聯網日益發展的今天,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自主搜索一些教學網站,通過主動搜集優質教學資源來滿足自己的學習需求。教師還要盡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預設學生學習活動的各種可能性,充分利用資源,完善學習環境。
(二)課堂生成性資源缺乏。課堂生成性資源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能推動教學進程的各種教學條件和因素。本節課在課堂教學情境中通過主動探究、有效互動、相互質疑而產生的超越教師預設的新問題和收獲幾乎沒有。課堂上,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有一些自己的想法,錯誤的觀點,但這些錯誤被教師輕易地否定了,事實上這些“節外生枝”的想法如果能被準確及時地捕捉到,并加以合理利用,可以促進動態生成,形成新的課堂資源。
六、課堂互動的形式與質量
據課堂觀察,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反應迅速,回答問題邏輯『生強,課堂互動的參與面廣,但課堂互動的質量卻有待提高。
(一)互動形式單一。在課堂上,互動形式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答對了表揚,答錯了分析原因,找出正確答案。這種師生之間的互動方式太過單一,課堂互動應該是多向的、動態的,有師生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師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等。教師可以按“組問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織小組合作學習,引導思維碰撞;也可以運用網絡開展在線互動,比如:運用雨課堂軟件進行實時答題、即時反饋、彈幕互動等等。
(二)互動內容局限于知識和技能。課堂互動的內容緊扣教材主要內容,對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涉及。其實,課堂互動交流的信息應該是廣泛的,除了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都是可以互動的內容,只有通過這些深層次的交流,才能使知識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向縱深發展,也才能讓學生的互動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三)互動問題大同小異。課堂上幾乎每遇到一個實際問題,教師都會問,這是排列問題還是組合問題,為什么?這種單調的提問方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拥膯栴}要精心設計,問題的解決方式更要能夠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主設計互動問題,區分生活中的排列組合問題。
五年制高職數學課堂教學診斷與改進,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以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突破口,融人先進教育教學理念,在不斷實踐改進中,形成豐富、真實的數學課堂教學診改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