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娟 馬占武
[摘要]漢語、中國歷史文化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對于少數民族本科生至關重要。本文通過數據匯總、課堂教學、課后座談及問卷調查等方面研究,發現課內與線上學習是大部分少數民族學生漢語學習的主要途徑,生活學習環境是語言接觸的主要媒介,學習的成就感、心理適應及人文關懷是大部分學生在大學階段最為迫切的需求,經濟與物質則相對靠后。
[關鍵詞]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學習;語言接觸;心理適應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3-0138-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6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步伐,少數民族大學生在全國大學生中的比例逐年增長,國內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也呈增高趨勢。尤其是少數民族高校,如: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六所民族高校和地方、省屬民族類高校等;國內其他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比例也呈上升趨勢,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中山大學等國內一流高校內少數民族學生也占有一定比例。
由于母語為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基礎差,尤其是少數民族預科生。他們在生活學習、人際交往及語言接觸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問題有基礎薄弱、文化差異大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識不明確。提高母語為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學習漢語的適應性及語言接觸,可以從學生自身、教師以及學校等方面人手共同努力。
一、M大學母語為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現狀分析
M大學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高、生源基本涵蓋了全國56個民族,占學校學生比例的60%以上,少數民族預科生中母語為非漢語的學生占有較高比例。尤其民考民班和雙語班,該比例多達99%以上,這些學生在漢語學習、中國歷史文化認知等方面常存在較大困難。漢語的掌握程度在其未來職業發展、生活和工作中都占有重要位置,如何提高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語言學習效率,是目前少數民族預科漢語教學的難點。筆者通過數年教學對比,學生心理訪談、生活學習、語言接觸等方面的探究,發現M大學少數民族預科生漢語學習現狀如下:
(一)生活學習困難。由于社會環境、生活習俗及人際交往方面的不適應,很多少數民族預科生在漢語語言認知理解方面常存在很多困難。尤其是母語非漢語的學生,漢語學習的適應性差,聽說讀寫能力相對較低,語言接觸交流有壁障。具體表現為課內、課外與老師交流少、作業完成過程中依靠網絡過多、漢語學習主要為應付考試導致漢語學習的面過窄等等,由于以上問題,導致很多學生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出現學習倦怠,甚至有厭煩抵觸等問題。在進入本科階段后,漢語能力的要求較高,不僅要熟練掌握,而且要靈活應用。預科階段是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過渡期,是極為重要的語言能力提升期。如若基礎不扎實,漢語的聽說讀寫能力都沒有得到有效提升,隨后的本科階段將困難重重。
(二)環境適應。國內高校本科生,從小學到高中語文一直是主干課程之一,同時還潛移默化地接受著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各方面歷史文化的熏陶;從中華文明到社會發展歷史,從古漢語到現代漢語,從專有名詞到民間用語,從上下五千年歷史變遷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大量的積累或積淀。加之中華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各類典故、成語、地方名詞等隨處可見,底蘊深厚,非短時間內能夠了解或掌握。因此,一般本科生都有深厚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及語言基礎,進入大學,對老師在課堂內外所涉及的各類歷史典故、人物事件等都了如指掌,能夠正確理解老師所指。但對于母語為非漢語的少數民族預科生則不然,他們成長的人文環境、生活習俗和社會價值觀念等可能與當前生活學習環境有所不同。對于這些學生,如何使之能在一兩年內更快、更好地融人大學學習生活,建立人際交往脈絡,適應新環境,達到平穩過渡,是其面臨的最大挑戰。
研究少數民族預科生的學習生活及環境適應性問題,有助于幫助這些學生早日解決漢語學習及生活中的問題,盡早地融人大學生活,對其未來的學習和工作會起到很大幫助,甚至可以在其職業生涯發展過程中起到轉折性作用。
二、問卷調查研究
為了解M大學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學習生活現狀,對大學環境的適應狀況。在全校范圍內對這些學生進行了長期的追訪及座談,并設計相關問卷。本次問卷調查主要目的是摸清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漢語學習、接觸過程中存在問題及其對大學環境的心理適應性。調研對象為M大學少數民族本科生和預科生。共發出問卷400份,收回400份,經篩查有效問卷381份。381份問卷涵蓋了18個省份及21個不同區域民族的學生,從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漢語學習途徑。通過對M大學預科教育學院及部分學院少數民族本科生漢語學習途徑的調查統計,發現有40%的學生在課堂內學習漢語,10%通過網絡進行學習,通過網頁瀏覽和報刊雜志等方式進行漢語學習的學生占35%,而完全自主學習的僅占15%。
在對漢語學習是否感興趣程度方面,接受問卷調查的群體中僅有10%的學生對漢語及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并且通過各種途徑積極主動學習,6%的學生相對喜歡;有34%的學生都或多或少的對漢語及相關文化歷史的學習缺乏興趣,或持有無所謂、不愿意的態度;有一半左右的人僅是為了應付考試而進行一些應試方面的學習,并沒有投入精力進行系統的漢語學習。
以上統計表明著課堂教學始終是母語非漢語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學習的主干渠道。單純的課本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方式不能提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需要將少數民族文化及發展歷史作為支流,融匯至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河道里面。以互聯網平臺為橋梁,將課堂教學、互聯網平臺及貼近民族學生的教學方式三者聯系起來,進行互動互補式教學,讓學生回到課堂、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環境中去,這對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民族責任感和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