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輝

[摘要]新形勢下,“一帶一路”的提出,“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讓陜西文學產生出蓬勃的生命力。2011年,繕寫文學海外推介計劃編譯出了英文版《陜西作家短篇小說集》。這些文學作品推介的過程中,當局的翻譯組織,譯者的選擇,譯者采用的翻譯策略,翻譯的出版商等都對譯文的選擇、翻譯的質量及譯文的發行范圍等產生影響,而這些都屬于翻譯倫理研究的范疇。因此,本文以翻譯倫理理論為指導,通過對陜西文學作品外宣的現狀進行分析,來指導翻譯實踐活動。以路遙的《姐姐》英譯本為研究對象,分析譯者翻譯策略等以期能更好地把握市場導向,使翻譯活動能夠良性發展,讓陜西的本土小說為更多讀者所了解和喜歡。
[關鍵詞]翻譯倫理;陜西外宣;《姐姐》英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6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73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一、總論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圍繞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陜西文學界亦結合其地方特點做出突出“一帶一路”主題,實施文學“走出去”戰略。實施陜西文學海外翻譯推介計劃(簡稱SLOT計劃),英文版《陜西作家短篇小說集》順勢而生。陜西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路遙的《姐姐》這部短篇小說也因此被譯成英語而收錄在了這本小說集中。這部短篇作品以現實主義、人文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記錄了中國社會的變遷。
這部短篇小說在被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本身的專業素養、譯者選擇該文本的動機、翻譯的出版商、贊助商等環節無不對翻譯文本的選擇及翻譯的質量,甚至對譯文作品的知名度均產生影響。運用正確的理論指導翻譯活動成為翻譯學者研究的課題。
二、翻譯倫理理論與陜西小說外宣
目前,陜西小說翻譯的現狀表現出多發展方面的不足。一是陜西缺少包裝作家和作品的團隊,陜西作家思想也較保守,“走出去”的意識比較薄弱,這就造成了許多作家只注重本身素養,而忽略了出版發行。二是陜西小說作品中許多方言、家鄉土話的使用,造成了翻譯的困難。例如,《白鹿原》電影播出時,片名英譯為“White Deer Plain”。陜西本地人都知道,片名本身就是深刻內涵的:首先,在陜西,將高出平地的土丘稱之為原,并且其與真正的土丘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土丘上部是尖的,而原上面是平的,可以住人,也可以種莊稼。而英語中的plain卻沒有這個特殊含義。再者,小說的名字中的白和鹿代表了在原上生活的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三是陜西小說所表達的主題多于中國農民命運相關,是對中國鄉土文學的探討。而隨著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那種困苦生活已然成了一代人的記憶,這與新成長起來的讀者間產生了隔閡,讀者難以從作品中找到共鳴。
翻譯倫理就是關于翻譯活動、翻譯理論研究、翻譯批評、翻譯教學等的道德或倫理規范研究。因此,翻譯倫理主要包括了“譯者倫理”“中間人倫理”及“讀者倫理”及譯本的接受和傳播。運用翻譯倫理理論做指導,分析陜西小說翻譯譯者的選擇,譯者是否遵循了譯者倫理,即譯者翻譯的動機以及小說文本選擇的目的,翻譯過程中是否忠實于原作,都采用了哪些翻譯方法及策略;中間人即翻譯活動的組織發起者,對翻譯文本的出版發行范圍都產生了哪些影響。以上幾點都深刻影響著陜西小說“走出去”的質量及作品的影響力,因此,翻譯倫理學對陜西小說的翻譯與推介具有戰略性的指導意義。
三、翻譯倫理下的路遙《姐姐》英譯小說
《姐姐》是路遙于1981年發表的一篇短篇小說。1981年正值粉碎“四人幫”,恢復高考后的兩年。當時,有很多下鄉插隊收到四人幫迫害的知青,要么返城要么通過參加1979年的高考改變自己的人生軌跡。人生環境的巨大變化所帶給他們生活上、意識上的變化為路遙《姐姐》的創作提供了文學的土壤。其英譯版本于2011年出現在《陜西作家短篇小說集》中。作者將以翻譯倫理理論為指導,對《姐姐》英譯本進行分析,看其是否遵循了翻譯倫理。
(一)譯者的翻譯動機和文本選擇
路遙的《姐姐》這篇短篇小說收錄于英文版《陜西作家短篇小說集》中,這部小說集的出版是由陜西文學海外翻譯推介計劃發起,由陜西省作協和陜西省譯協組織相關人員翻譯而成。雖由上述兩個單位組織,但文本選擇的自由權還在于譯者本人。譯者選擇《姐姐》作為翻譯原本的原因如下:①路遙作為陜西鄉土文學小說創作的代表作家,其在中國國內文壇的影響力大于其他普通作家,他的作品更具有代表性,也更能引起讀者的注意;②《姐姐》所描寫的時代正是中國由文革結束邁向改革開放的轉型時期,這一時期的知青回城是社會普遍現象,從而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具有社會普遍意義;③譯者本人的年紀基本和《姐姐》描述的時期相差不大,原文中的一些思想的表達與譯者本人有一定層面的重合。
(二)與譯者相關的倫理
首先,《姐姐》的譯者為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導師張敏副教授。他先后翻譯了《無名的裘德》《警察樂隊與斯汀》等小說作品。再者,張敏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對目的語即英語語言基本功扎實,且其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具有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而且,譯者本身的年紀也與《姐姐》中的時代背景相吻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幫助譯者體會并理解原作中的文字表達。張敏教授主攻英美文學翻譯方向,將近三十年在西安的生活使譯者本人在陜西方言表達的語言環境中得以熏陶,對小說中方言應具有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他的主攻方向英美文學翻譯又使得他對英美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譯者本人除了承擔教學外,一直進行小說的翻譯工作,對小說的體裁及題材都造詣頗深,這些都為《姐姐》的英譯造就了優厚的先決條件。且看英譯本中所摘取的例子:
姐姐愛的那個男人就是最后離開我們村的那個省里來的插隊知識青年,他叫高立民。
分析:插隊知青是新中國六十年代,毛澤東的號召下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一種模式。譯者顯然對當時的此項運動理解深刻,對小說的時代背景十分了解。譯文采用了注釋的翻譯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結構,又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小說的社會背景。
那些年這個人是夠西惶的了。老百姓把特務看得比反革命分子還要嚴重。
分析:西惶是陜西方言,意思可憐。譯者此處理解完全正確,且譯文采用了英語中一個地道的表達,文體方面與陜西方言高度一致。畢了,她給我塞了兩塊錢,叫我到鎮子上去買二斤羊肉回來。
分析:畢了,也是陜西方言,意為事情結束了。譯文意思表達明確,即姐姐將所有包餃子等食物處理妥當后,讓我去買肉。
再說,從長遠看,咱們若要結合,不光相隔兩地,就是工作和職業,商品糧和農村糧之間存在的現實差別,也會給我們之間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困難。
分析:商品糧和農村糧是人們對城市戶口和農村戶口區別所產生的一種別稱。當時,中國戶口管理制度較為嚴格,城市戶口在養老、醫療等方面國家給予支持,而農村戶口沒有,因此是一種生活有保障的象征。譯者對原文的把握貼切到位。
綜上所述,譯文無論是在對原文的文體、原文風格的把握上,還是在對原文文本的理解上以及譯文的翻譯策略方面,都能做到貼切、恰當,基本還原了原作的思想表達。
(三)中間人倫理
翻譯內部的控制因素為譯者,翻譯外部的控制因素則是贊助人,贊助人可以使個人、群體、宗教、團體、政黨、社會階層、出版商、媒體等,也就是對翻譯產生影響或控制翻譯活動的人或團體。這些中間人不直接參與翻譯。《姐姐》所在的小說集由陜西作協和陜西譯協組織,那么選擇哪些陜西作家的作品進行翻譯都是由這兩個組織首先確定下來的。同時,組織者也邀請了海外出版專家對其確定的作品予以甄選,聽取例如像R0bertFamswonh,Mary warpeha的建議和意見,從海外文學作品市場的角度,判斷海外讀者的品味及閱讀傾向主題,共同為陜西小說的“走出去”戰略取得成功而畫出濃重的一筆。
四、對陜西小說翻譯外宣的借鑒
從上述對《姐姐》英譯本的分析不難看出,陜西小說若真的想“走出去”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一是需要更多陜西本土翻譯學者、翻譯研究者參與進來,將更多的陜西讀者介紹到海外,擴大陜西文學的影響力;二是陜西作家本身也要積極投入到推介自己的活動中來,多接觸并關注海外翻譯市場導向,擴大現有的海外資源;三是時代的發展呼喚新的“鄉土文學”,不再是路遙、賈平凹筆下的貧窮生活,而是改革開放后的鄉村美好生活。
最后,《姐姐》等一批陜西小說的成功翻譯出版,為今后陜西小說的發展走向指明了方向。隨著陜西政府策略的轉變,陜西省文學界創作熱情的不斷提高,相信今后陜西作協和陜西譯協會加大合作力度,不斷推出更多陜西作家的英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