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安
【摘要】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策略,也是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提供了巨大的優勢和新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推進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對于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思政課? 信息技術? 深度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094-0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趨勢。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概念首次提出于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并在隨后獲得了國內高校的逐步重視。如今我國各高校陸續開展了思政課的信息化教育教學,已經能夠全面應用多媒體單機和網絡教學平臺,組織發展了如“慕課”等網絡教學資源和在線開放課程。本文從當前的信息技術發展形勢與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際相聯系,對當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進一步與信息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實現途徑進行了分析與探究。
一、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重要意義
1.思政課教學資源更具開放性、共享性。
世界性的教育資源開放運動推動了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育系統的變革。2014年,國內第一個大規模開放式在線思政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我國最大的互聯網在線慕課平臺“智慧樹”推出,開啟了“慕課”在我國高校思政教學中使用的篇章。這種教育資源的開放運動發展,需要信息技術與思政教學進一步融合開展,也在客觀上給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增加了動力。
2.信息技術的傳播特征與大學生的認知方式相一致。
由于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和普及,當代大學生多在現代信息化的網絡環境中成長起來,對于信息網絡具有很強的用戶黏性,也見證了我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并且由于青年人本身喜歡接受挑戰,樂于了解新生事物,對信息領域的創新具有天然的興趣。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這類優勢,實現思政課教學的新發展。
3.信息技術的運用有利于新型教學模式的完善,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
新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必然帶來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教育模式的變革和創新也不例外。近年來,信息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催生出了如“慕課”“翻轉課堂”等一系列成功范例。以清華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線上課程為例,將全部課程單元化,每個學習單元包括若干講座視頻,學生觀看視頻,完成線上測試、讀書心得,即獲得成績和學分。互聯網具有的開放性能夠極大地豐富思政課教學的學習環境,并且覆蓋面廣泛,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有利于學生自主性的發揮和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路徑探究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需要將信息技術手段應用于課程教學中,而且要通過信息技術的使用,觸發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革新,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上應用的創新,實現二者的相互促進。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關鍵有兩點:一是要把信息技術應用于思政課教學的始終,打通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而最大程度上推進思政課教學的變革,促進新的教學模式的發展;二是在思政課教育教學方式和理念的新思路出現后,必須及時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實踐,以強大的信息技術手段作為支撐,從而順利實現新的教學理念和方向的要求。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思政課教師加強信息技術理論學習,深刻理解“深度融合”的內涵和意義,將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貫穿于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發揮教師教學的積極性。信息技術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網絡通信技術為核心,是開展高質量、高效益教學的重要前提,教師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適應時代需求,才能使思政課教育教學更生動靈活,富有成效。
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實踐-反饋-再實踐”的過程。信息技術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融合產物如“慕課”等,自引入我國以來不過幾年的時間,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在實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新問題。目前我國自主開設“慕課”的大學并不多,慕課模式下的思政課教學存在問題有許多,我們應當及時跟進在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定期獲得學生和教師對于當下問題的反饋,并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來互為補充。
參考文獻:
[1]杜占元.推進教育信息化的目標、部署和認識[J]. 中國高等教育, 2013(24):3-5.
[2]李梁.思政課教育教學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的思路和構想[J]. 中國高等教育, 2017(24):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