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麗 姬高雅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整體進步和知識經濟的快速增長,以及研究生招生規模的不斷的擴大,導致社會競爭壓力的急劇增加。各種壓力的產生造成研究生群體幸福感缺失,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這些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消解,不利于研究生群體的健康成長。研究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問題,有助于推動社會提高認識、協調行動、共同努力,為提高研究生群體心理健康水平并最終提高我國高水平人才素質奠定理論基礎;同時可以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工作開展的實際指導并為研究生提高抗壓能力,提升幸福感水平提供可行的策略。
關鍵詞 積極心理 研究生 主觀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G64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74
Abstract with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China's society and the rapid growth of knowledge economy, as well as the expansion of graduate enrollment scale, resulting in a sharp increase in social competition pressure. All kinds of pressures lead to the lack of happiness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f thes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and solved, it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growth of graduate students. Research on education related issues of graduat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social awareness, coordination of actions and joint efforts,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ultimat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high-level talents in China.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for front-line education workers to carry out work and provide feasible strategies for graduat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stress tolerance and happiness level.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graduat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1 積極心理學的概念解析
積極心理學是利用目前比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與測量方法,研究人類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新興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吸收了傳統心理學的大多數研究方法,并把其與人本主義有機結合起來,將自己研究的重點放在人類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人們要在人固有的潛在的美德和力量的基礎上,用積極的心態對人的心理問題作出新的判斷,以激發出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不僅幫助處于困境的人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發展,而且更要幫助那些處于正常條件下的普通大眾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樂觀自信的態度迎接美好的生活。
主觀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SWB) ,是指個體依據自己的標準,對自己的生活質量水平進行評估,它作為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一致關注。主觀幸福感由認知評價和情感體驗兩個部分組成,認知評價又叫作生活滿意度,是個體對其生活質量的認知與綜合評價;情感體驗是指個體在生活中對情緒的感受和體驗,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目前主觀幸福感的研究對象過于單一,尤其對研究生的相關研究更少。隨著高校碩士研究生規模的不斷壯大,學業、就業、情感等壓力驟增,使他們更容易出現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的焦慮、抑郁、生活不滿意等心理和行為問題。主觀幸福感是個體衡量自己精神和物質生活質量的綜合心理指標,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研究生應充分了解其主觀幸福感水平及其影響因素,以緩解心理壓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現狀,為提高其生活質量,改善其幸福感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指導。
2 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分析
衡量碩士研究生的心理素質高低,必須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2.1? 學業壓力增大
研究表明當個體長期處于壓力之下,會產生許多身心疾病和行為問題,給個人帶來巨大的痛苦。這些由于壓力而引起的身體、心理和行為問題,都會降低人們的幸福感水平。隨著研究生招生制度的不斷完善,對研究生的綜合水平也提出了很高的標準。研究生在論文發表、畢業設計、導師課題等各方面都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他們不得不花費大量的精力在沉重的學習和研究上,這給大多數學生帶來焦慮、恐懼、易怒等情緒,如果這種緊張的情緒得不到適當緩解,容易導致各種的問題。
2.2? 就業壓力加劇
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失業率逐年上升。面對激烈的就業壓力,再加上研究生群體年齡偏大,就業選擇的機會受到局限,很多研究生在就業時不得不降低擇業標準,喪失了研究生應有的競爭力,導致研究生就業心理上產生強烈的不平衡感以致產生焦慮、恐慌等心理問題。
2.3? 經濟壓力凸顯
由于高校研究生學費制度的改革,自費研究生所占的比重較大,獎助學金不能滿足學費、住宿費以及日常生活費的龐大支出。此外研究生群體本身具有特殊性,對于部分已婚研究生和大齡研究生,需要負擔家庭開支。而平時由于時間有限和學業壓力,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賺取生活經費,所以研究生群體的經濟壓力也逐步凸顯出來。
2.4 情感和人際關系問題頻發
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交往中建立發展起來的心理上的聯系,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對創造優質的生活和提高幸福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能夠處理好各種社會關系的人具有較高的幸福感水平,研究生大多實行導師制,除了日常的課程學習,大部分時間多是在自主或者導師的指導下進行科研工作,學習形式和環境相對獨立。相比于本科生,研究生社團活動形式單一且交際圈較小,加之繁重的科研壓力,會缺乏溝通與交流。長此以往,會導致研究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障礙,影響心理健康。研究報告顯示,大部分人認為擁有美好的婚姻或戀愛關系,及身心健康是影響幸福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面臨著較大的情感壓力,主要表現為大齡單身問題、異地戀問題、已婚研究生雙方分居等問題。
2.5 社會支持缺乏
影響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還包括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分為客觀支持和主觀支持,前者包括物質援助、群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等;后者是與個體主觀感受密切相關的情感支持,主要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體驗。社會各界提供的情感、信息和物質支持,有利于幫助研究生群體調節壓力、應對心理問題困擾。而現實情況是,研究生作為未來社會建設與發展的核心力量,其心理健康問題卻缺乏重視,甚至有些高校未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上日程。
3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研究生主觀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3.1 培養健全的人格
提高碩士研究生主觀幸福感不僅需要改善客觀環境,重點是需要培養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自我調適的能力,使之成為快樂和幸福的主動創造者。碩士研究生良好的自我調適的能力主要體現在:首先學會全面了解自己,善于反思,在正確剖析自身優點和不足的基礎上可以給自己確立合適的目標,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其次能夠積極悅納自己,對于自己經過努力也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善于把握積極肯定的情感而不是給予自己過多負向的評價。學會進行正確的歸因,多對成功的事件進行內歸因,而對失敗的事件做外歸因,激發自己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最后要有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能力,即便現實與自己的期望不符,也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和接受現實的考驗,冷靜分析事實真相,相信自己的力量,隨時接受挑戰。
3.2 提升綜合素質,發展興趣愛好
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為主觀幸福感提供了動力保障,碩士研究生在努力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要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了解社會,鍛煉自己溝通協調、靈活應變、人際交往等能力,從而提高自己適應社會與綜合競爭能力,為就業做好充足的準備。研究表明增加興趣愛好可以提高幸福感水平,廣大研究生在枯燥的科研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確的放松自我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此研究生們應該培養興趣愛好,勇于嘗試新事物,使生活更加生動有趣,提高自身的幸福感水平。
3.3 確立適當的目標
人們獲得幸福感最直接方式是目標的實現。實現目標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滿足自尊;目標實現受阻會降低幸福感水平。很多碩士研究生因為對自身定位過高,當達不到預期會產生的一種不平衡感和挫敗感,產生負性情緒而影響幸福感水平。如果沒有正常的心理疏導途徑和對自身能力的重新詮釋,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心理疾病。因此作為碩士研究生,應該正確認識自己,樹立合理的目標、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3.4 進行積極心理素養提升訓練
開展團體輔導和自我提升等形式的積極心理素養提升訓練,可以以研究生群體為單位進行積極心理素養提升的團體輔導訓練,通過心理彈性、自我效能、樂觀、希望等特質的小組訓練方式,提升研究生主觀幸福感。此外,還可以積極開展個人自我提升訓練,如堅持撰寫積極心理日記,記錄生活積極事件、21日習慣養成訓練營等形式,通過外部提升和自我提升相結合的形式,提升研究生主觀幸福感。
3.5 加強朋輩互助
開展研究生群體朋輩互助沙龍,以心理影片觀賞、讀書交流會等方式,提升朋輩群體互幫互助能力,增強研究生群體的社會支持。此外,加強研究生學生骨干心理健康專業知識的培訓普及,增強朋輩互助的專業性與針對性。朋輩互助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廣延性上進行擴大,而一名好的研究生學生干部在預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也因為與學生群體距離最近而更易于發現隱患。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碩士研究生群體必然面臨更多的新問題。加強對研究生群體的重視,在社會、學校、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同支持下,研究生一定能不斷增強抗壓能力和主觀幸福感,在強有力的社會支持下健康成長。
*通訊作者:石麗
年天津市教育系統調研課題——高校輔導員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項目編號YB201855027)
參考文獻
[1] 張高產.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心理教育的重要價值取向[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6(2).
[2] 錢同舟.論人文關懷與積極心理品質的塑造[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3).
[3] 王新波.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17).
[4] 龔光軍,曹貴康.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5).
[5] 王新波.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數據庫建設新進展[J].中國特殊教育,2010(4).
[6] 孟萬金,官群.中國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編制報告[J].中國教育,2009(16).
[7] 孟萬金.論積極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31(5).
[8] 陳躍男.關于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