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幼兒成長的最初場所,也是首次接觸的社會,可為幼兒提供初始的教育。家長作為孩子的啟蒙者,為人父母究竟應該教會孩子什么?因為每位家長的生活經歷不同,導致出現差異化的價值觀,從而在教學孩子方面具有不同的期望值。現階段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為了讓孩子能早日適應社會競爭,家長均寄希望于更早對孩子開展的教育工作。通過開展“課程訓練”、“培養方案”等多樣化的活動,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但這一措施極大程度上增加了幼兒的負擔,與其天性相違背,甚至有可能導致幼兒失去學習的興趣。而且,家長通常只關注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幼兒成長的核心要素,即缺乏塑造幼兒的品格和習慣。
幼兒因為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尚缺乏對外部世界的正確認知,容易收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一旦教育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出現不利影響。而幼兒又具有模仿的天性,作為與其生活密切聯系的家長,將會成為模仿的直接和首要對象。幼兒通常會在模仿家長行為中,獲得樂趣和自我滿足。而具備一個好的人生開端,是全體父母對幼兒開展早期教育的核心目標。培養孩子好的習慣,能夠位人生階段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時刻關注自身的言行,避免不當的行為受到幼兒模仿,努力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為其人生的順利發展提供助力。
一、培養正確的生活習慣
協助幼兒具備正確的生活習慣,能夠為幼兒順利成長奠定基礎。若無法保障健康的身體,幼兒的發展就好似無源之水。因此,自孩子出生起,家長就要重視培養其正確的生活方式,從自身做起,堅持按時起居、定時進餐、合理膳食、積極鍛煉等有益于健康的生活習慣。要積極為孩子建立科學的生活環境,制定合理的生活規律,并盡可能滿足正當的生活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以身作則,嚴格遵循比較合理的生活作息規律,在休息、飲食、工作、學習等方面都應做好表率。通過各個家庭成員長期的遵守,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形成時間觀念,便于長大后融入學校和社會。同時使幼兒具備良好的集體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有助于社會互助風氣的形成。而部分家庭在實踐中,僅針對幼兒制定生活安排,卻無法以身作則,難以嚴格遵循計劃執行,導致無法有效地為孩子做好榜樣,就更難以協助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在飲食方面的習慣對孩子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家長挑剔食物,在孩子面前說這些菜沒有味道,如果被孩子見到,家長都不喜歡,那孩子也不會喜歡。孩子挑食,家長自然百依百順,這樣就造成了孩子偏食的不良習慣。所以,家長無論如何也不能在幼兒面前展露出對食物的不喜愛。
同時,應盡可能提供條件讓幼兒進行鍛煉。健康的身體是孩子未來成長的堅實基礎,更能提供物質保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放手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不應給予幼兒過多的溺愛和保護,從人生的初始階段就培養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通過協助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為其長遠的發展提供助力。
二、保持合理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涵蓋了生活中的各方面,既包括生活態度、行為舉止,也包含了如何與他人相處、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做事的用心程度等方面。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對人們完善的綜合素質提出了要求。一個人能否取得成果,并不一定取決于智力狀況,更多的是與自身日常行為聯系密切。若具備認真的工作態度、誠實守信的品格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必將為其發展提供助力。而這些必備素養,與成長初期的習慣養成密不可分。換句話說,只有協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幫助其走好人生的開端,更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能提供助力。
中國有句話俗話叫“上行下效”,意思就是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自己的品行如何,孩子就會模仿。有些家長比較注重自身的修養,有進取心,責任心也比較強,會注意自己的行為;而他的孩子也就比較講禮貌,懂得關心、照顧身邊的人和事。而有些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講禮貌;那他的孩子自然和他一樣,不講禮貌,缺乏責任感。所以,做父母的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對孩子負責,注意塑造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美好的形象,用自身的品性去感染孩子。因此,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于孩子的品性培養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
三、塑造恰當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對于幼兒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幫助幼兒養成善于探索的思維模式,幫助其長遠的發展的創新。學習習慣的養成與所處環境密不可分。幼兒并不具備與生俱來的學習天性,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培養,而家長的榜樣作用是其中的關建。
四、教授必備的人際交往能力
家長應盡量創造條件,鼓勵幼兒在舒適人際環境下勇于和他人交往。盡量提供平臺和創造機會,幫助幼兒建立自信,并教授基本的交往技巧。幼兒的交往關系到未來的人生,家長要對此予以關注。通過開展良好的交往環境和實踐,鍛煉幼兒的交往能力。若幼兒出現對陌生的環境或人恐懼、焦慮的情況,家長應盡量地協助幼兒克服心理障礙。通過提供廣泛的交往的環境和機會,幫助孩子逐步適應以往令其不適的環境。此外,家長還應盡量多地為幼兒提供外部環境,通過旅游、游戲等方式,讓幼兒在與同齡好友的交往中,逐步消除原先的負面情緒,讓其深刻地體會到社會交往所帶來的樂趣,吸引幼兒積極走入群體性活動中去。
五、結論
總之,幼兒尚處人生的起步階段,良好的習慣對于幼兒身心健康、能力培養、品德修養都頗有裨益。而且,這些習慣會伴隨幼兒的整個人生階段,深刻地影響到未來的發展。但良好習慣并不是能夠速成的,往往會過猶不及,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榜樣,堅持不懈地協助幼兒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王悅.淺談家園合作對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J].中華少年,2016(13):232-233.
[2]王璐瑤.幼兒教育中常見的不良習慣與有效對策[J].好家長,2017(51):232-232.
[3]楊文英.淺談家長如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J].科教導刊,2011(2):255-256.
作者簡介
宋曉悅(1983.04—),女,云南彝良人,二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