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187-02
有一天,不經意在網上看到上海作家葉開,和其女兒喬喬“對抗語文”的故事,心中五味雜陳。
其中有一段讓我感慨良多,久久縈懷,文中這樣描述:“一次假期快結束時,喬喬的班主任來家訪,問孩子這個假期都在做什么。作為家長的葉開無奈地笑著回答:“忙著倒垃圾。”這個回答是年輕的女英語老師始料不及的,她一下子愣在那兒,好半天沒有反應過來。葉開見此尷尬局面,急忙向老師解釋道:“孩子在學校,學了半個學期的語文,肚子里裝的全都是垃圾,我們利用假期給她倒出來。”
看到這里,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學,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這么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是不是我們給學生灌輸的也如葉開說的那樣,肚子里裝的全都是“垃圾”呢?再細細回想一下,發覺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確實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要避免我們的教學成為垃圾,那么,就需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我們學語文是為了什么
語文課程標準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在過去的語文教學中,我很少想到“學語文是為了什么的問題”,基本上都是順著教材,教師一課一課地教,學生一課一課的學,按部就班進行訓練,跟著考試的指揮棒轉。拿教材中現行的 “名著閱讀”板塊學習來說,我們平時是怎么做的呢?當然也提倡學生去讀原著,但也基本上是限于“提倡”而已,學生很少真正花時間去讀,去理解,很少去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去分析,很少去挖掘作品的內涵,于是我們老師為了應付考試,就會給每一部名著提煉出那么十幾個典型的考試設題題型:諸如人物形象分析、主題探究、典型情節介紹等等,把教師的理解和考試涉及的內容,印成講義發給學生,死記硬背,以不變應萬變,考試能答到試卷上,得到高分就算萬事大吉。現在想想,這樣的學法能引導學生愛上經典嗎?顯然是不行的。
真的該改變了!我們不是為了考試而教學語文課,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于漪老師說:“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結合。語文教育不僅應注意語言工具訓練,還要貫徹人文教育思想。語文教育中工具性、人性皆重要,不可機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語言形式上兜圈子,語言文學就會失去靈魂、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步入排列組合文字游戲的胡同;脫離語言文字的運用,架空人文性,就背離了語文課,步入另一個誤區。二者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
語文課應該是學習語言、積累言語經驗、享受文學、陶冶情感的樂園,通過語文的學習,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使我們的學生能成為交流順暢、談吐高雅、品味高尚的人,成為一個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有情趣的青年。
二、語文教師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起什么作用
既然語文課不應該是僅僅為了考試而開設的,而是為了培養有素質的人而存在的,那么語文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就應該切實改變過去一味灌輸所謂“知識”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引路人,與學生一路同行,幫助他們尋覓到語文學習的樂趣,走上一條熱愛文學的路。
語文學習可以說是貫穿一個人生命始終的事情,我們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滿足學生對語文教育的期待,幫助學生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語文實踐中開闊視野,當好這個青春時段語文學習的陪伴者。我們一定要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汲取人類文明的精華,傳承民族的燦爛文化。
例如前面說到的名著閱讀板塊的教學,就要做到計劃明確,有的放矢,不能臨陣抱佛腳,倉促從事。要安排足夠的時段讓學生閱讀原著,老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過程中,及時和他們探討相關問題,解決疑惑。辯論觀點,引導啟發學生從中形成自己的認識,從經典著作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這樣師生共同閱讀的過程,對教師是提高,對學生是鼓勵,無需教師再辛苦去總結,學生跟你再勞神去背誦,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每一個人的血液,應對考試自然不在話下,提高修養也會自然而然。
在學生語文學習的路上,我們還要善于發現,善于發現學生細微的進步,讓他對未來充滿信心;善于發現學生點滴的善意,讓他對生活充滿熱情;善于發現學生偶現的靈感,讓他對表達充滿欲望……如果一個語文教師是一個有心人,并且不吝嗇自己的鼓勵,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會越來越高,前進的步伐也會越來越堅定。
為了讓自己的教學不再有“垃圾”的憂慮,讓自己的學生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能獲得一點有益的東西,而不是上完課后連一點痕跡都沒留下,多年以后回想自己的語文教學幾乎是一事無成,我們還是應該目標明確,演好自己的角色,這樣,也許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少一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