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專業化是目前的主流,但世界上最奪人眼球的人一直都是博學多才的多面手。功能表格應用服務公司JotForm創始人兼CEO ASytekin Tank認為,未來將取決于博學者——取決于那些將塑造下一波商業、科學和藝術潮流的有創造力、有創新精神的多面手。
據預測,人工智能(AI)最終取代多數工作,人類則將更需要創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正如工業革命期間機器取代手工工作,“白領”工作——包括專業、管理或行政工作——正被需要融合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角色所淘汰。幾十年來,人類最大的突破多來自涉獵廣泛的思想家,而不是深入某一領域的專家。
諾貝爾獎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說,他的物理背景幫助他解開了DNA的結構和遺傳密碼,而生物學家曾聲稱這個問題無法解決。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在觀看一名學生用手指旋轉盤子時,發展了他的量子電動力學理論。狹隘的專業化會抑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思維,同時,專業化導致的認知偏見會讓人們更傾向于走捷徑或依賴于熟悉的思維模式。
企業發展與保護環境可以、也必須共同促進。到2050年,世界上將有約98億人口,他們對食物、商品和服務的要求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會給資源帶來巨大的負擔。美國環境保護基金(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主席Fred Krupp認為,為了提高企業可持續性的標準,并在當前勢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企業領導人需要肩負起氣候責任。
首先,領導層必須公開承諾:未來,商業和自然將繁榮共生。CEO們必須設定積極的可持續目標,已經有169家公司已經制定了科學的減排目標,165家公司承諾其電力100%來自可再生能源。
其次,企業需要跨行業、跨供應鏈地開展合作。如Gigaton是沃爾瑪、環保組織和全球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旨在從沃爾瑪全球供應鏈上削減10億噸碳污染。大型消費品公司組成的聯盟最近宣布了“零廢物循環平臺”(zero-waste Loop platform),通過提供可回收容器來解決塑料垃圾。
第三,企業領導人必須倡導明智的環境政策。企業高管需要公開支持環境政策,參與氣候辯論,并確保他們的政策立場能強化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標準。
最后,領導層必須加快環境方面的創新。顛覆性技術讓企業領導人有機會在環保的壓力下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例如,石油和天然氣行業正在探索預測分析和遠程傳感器,以管理甲烷泄漏。
在境外成熟市場,公司治理咨詢機構作為提供與公司治理相關服務的中介機構,主要通過投票建議的方式,顯著影響了公司治理的結果。美國共有五大公司治理咨詢機構,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成立于1985年的機構股東服務公司(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ISS),以ISS為代表的公司治理咨詢機構主要提供包括投票建議在內的多項服務。隨著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公司治理咨詢機構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一方面,美國等境外成熟市場主要以機構投資者為主,其中指數基金、養老基金等被動投資者占有較大比例,這些被動投資者在面對大量投資標的公司和隨之不斷增長的投票事項數量時顯得力不從心;另一方面,ESG投資、積極股東等理念又驅使機構投資者持續關注公司治理問題。因此,很多機構投資者對公司治理咨詢機構有較強的需求和依賴。
在我國,隨著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的深化、A股納入MSCI指數以及“滬港通”“深港通”的開通,越來越多的境內外機構投資者開始重視公司治理問題,對投票建議等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我國尚無美國ISS這樣的市場化運作的第三方治理咨詢機構,目前主要的投資者保護機構是通過股東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的投服中心。深圳證券交易所博士后研究員林雨晨建議,作為補充,可以考慮由相關監管部門引導設立第三方平臺,為股東之間,尤其是機構股東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提供便利,也為積極股東就上市公司爭議問題進行集體討論和聯合行動構建了有效的市場機制。在探索公司治理咨詢機構的本土融合之余,還可借鑒其運作經驗,以我國現有的公司治理相關機構為平臺,通過準行政化手段激發市場對公司治理的正向調節功能,引導和促進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
全球領先的工業企業三菱重工集團官方發聲指出,氫燃料電池正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于交通行業,如汽車與公交車;發電行業也試圖開始使用氫元素。
在建立完全可再生能源供能網絡前,發電行業需要一種環境友好、應用廣泛而且足夠穩定的能源組合。氫可以作為含碳燃料的替代品來提供能量,其產物環境友好,而且能源效率高。此外,這種燃料還可以延長煤炭和天然氣發電廠的運營壽命,使電力運營能夠與新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一同進入市場。這既可以防止由于國家或地區的減少碳排放和可再生能源相關政策而導致的停產,也能通過使用這一過渡性能源來降低這類電廠的碳足跡。
氫可以通過電解產生,過程中只需要純水和電。只要這個過程中的電力是由可再生資源產生,氫產物將是無碳產物。這同時可以解決電網消納可再生能源發出的不穩定電能問題。
2018年5月,由23個國家發起的“使命創新”(Mission Innovation)組織和歐盟發起了可再生和清潔氫創新挑戰(Renewable and Clean Hydrogen Innovation Challenge),正加快全球清潔能源創新,這將加強各國政府間合作,數個國家甚至公布了相關的氫戰略,以表明他們對可再生能源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