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錦秋
截至3月13日,共有39家事務所向中注協報備了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審計機構變更信息,涉及上市公司286家。其中有些是正常輪換,有的則是在臨近會計期末或年報審計期間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凸顯異樣,筆者認為,對此應該嚴格規范和監管。
此前相關部門已經建立會計師定期輪換制度,因此部分上市公司更換審計機構,無需大驚小怪。為維護審計工作的獨立性,提高審計財務資料的質量,2003年證監會、財政部《關于證券期貨審計業務簽字注冊會計師定期輪換的規定》(以下簡稱《定期輪換規定》),其中規定簽字注冊會計師連續為某一相關機構(指上市公司等)提供審計服務,不得超過五年。為IPO公司提供審計服務的簽字注冊會計師,在該公司上市后連續提供審計服務的期限,不得超過兩個完整會計年度。
真正需要高度關注或警惕的是,部分上市公司頻繁變更年報審計機構,甚至在臨近會計期末或年報審計期間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按規定,年度報告由上市公司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4個月內編制完成(即1至4月份),也即上市公司年報編制時間窗口期,如果在此期間更換審計機構,由于新的審計人員需要對上市公司進行全面了解,很可能由于時間倉促而難以真正了解上市公司,難以確保審計質量。
對此,近期中注協書面曾約談某會計師事務所,提示臨近會計期末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上市公司年報審計風險,提醒注冊會計師應重點關注“以前年度審計意見”等事項,尤其對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應重點關注導致非無保留意見的具體事項,評估這些事項對本期財務報表重大錯報風險可能產生的影響;另外上海證監局前期也對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監管提示。
不過,中注協以及監管部門的這些善意提醒,其效果還值得觀察。個別上市公司之所以臨陣換將,很可能是前任審計機構不敢再包庇財務造假,而選擇現任審計機構的一個前提,可能就看其是否對上市公司俯首聽命,擬任審計機構的獨立性令人擔憂。
每年,證監會會計部都會組織專門力量抽樣審閱一定比例或數量上市公司上一年的年度報告,并發布該年度年報會計監管報告。其實,年報抽審的過程也是發現財務造假線索的最好機會,建議對頻繁更換審計機構或臨陣更換審計機構的上市公司,應理所當然納入抽查范圍,在強化抽審人員專業性、獨立性基礎上,相關人員要帶著疑問審查,若發現上市公司造假線索,由監管部門組織人員進一步深入調查,如構成違法違規則應依法追究上市公司以及審計機構兩方面的責任。
從長遠制度建設方面考量,對會計師事務所更換制度還需進一步優化。2003年《定期輪換規定》對會計師定期輪換制度有所規定,但似乎仍比較粗略,比如定期更換,在實踐中應該何時操作?其中并沒有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年報編制時間為1至4月,另外審計機構要承接上市公司年報等審計業務,還需提前了解上市公司,筆者建議,即便是定期更換,也應禁止上市公司在每年的10月底至次年的4月底更換,防止影響審計質量。
對于會計師事務所聘用期尚未結束的上市公司,原則上應限制其隨意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前任審計機構通過多年審計,對所服務的上市公司的貓膩或有所了解,如果上市公司堅持要更換審計機構,建議必須提請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在股東大會上前任審計機構應有權向股東大會陳述意見。
總之,目前上市公司與會計師事務所還是直接的雇傭關系,強制定期更換會計師事務所是為了防止其與上市公司日久生情、喪失獨立性;同樣,限制甚至禁止上市公司臨陣換將,也是為了防止擬任審計機構為了審計費用、罔顧職業操守而與上市公司同流合污,防止以造假技術迎合上市公司的不法需求。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確保會計師獨立性、確保審計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