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華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
2018年11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指引(試行)》;同年12月,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等七部門聯合印發了《企業境外經營合規管理指引》。在企業家們還完全沒有搞清楚狀況的時候,合規管理已經成了企業界的寵兒。這意味著,2019注定是合規在國企管理創新舞臺上大紅大紫的一年。
在中國,國企的擁有者和監管者往往比企業自己更加關心風險,更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這是中國的優勢,倘若僅僅依靠國企的自覺自愿,合規管理的第一個春天何時來臨尚不可知。這是好事,也是難題。當國企老總們已經開始張口合規管理、閉口合規管理之際,合規管理的三大基本問題仍亟待厘清——為什么要進行合規管理?合規管理要做什么?合規管理怎么做?
為什么要進行合規管理?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梳理一下近15年以來發生的重大合規風險,以及相關政府部門與企業界的反應。
2004年,中航油從事石油衍生品期權交易,違規操作,巨虧5.5億美元,總裁陳久霖被迫辭職,后被判入獄4年零3個月。該事件暴露了典型的合規風險,當時引起國內媒體和國資委等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但不知何故,關于該案討論的更多的是法律風險,涉及合規風險的討論反而不多。該合規風險的爆發帶來了至今余熱未消的法律風險管理的熱潮,卻沒有將合規風險的管理提上日程。
2006年10月,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印發《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這是第一個中國政府管理部門發布的合規指引,但影響僅限于銀行業內。其他行業的領袖們對合規風險、合規管理為何物依然所知有限。
2008—2009年,一批中國企業就因為進行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而損失慘重:中國國航、東方航空、深圳南山熱電、中信泰富、中國遠洋、海升果汁等。中航油的教訓完全沒有吸取,國企的老總們對合規管理是何方圣物依然不明就里。這當中,中信泰富以套期保值為名行單邊賭信匯率,造成損失高達155億元,其原因比中航油更讓人咂舌。中航油尚有風險控制的制度,陳久霖也多次指令斬倉,只是沒有堅決執行;中信泰富則被指:缺乏明確授權,沒有制定嚴格的限額控制,缺乏有效的風險識別和評估機制,風險管理機制不健全。這次,終于開始正面討論合規風險和合規管理的問題了。
2012年4月,商務部、中央外宣辦、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國資委、國家預防腐敗局、全國工商聯以商政發〔2012〕104號印發《中國境外企業文化建設若干意見》其中第五條涉及合規管理的內容,但該文主要針對是企業海外經營,故未引起業界的廣泛注意。
2016年中興事件的爆發和持續發酵,終于讓企業界開始正視合規管理問題。因為這一次,打得實在有點疼,不僅僅是巨虧多少的問題,已經涉及企業能否繼續生存。這一年3月,中興通訊因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管制政策,被美國商務部實施出口限制,禁止美國元器件供應商向中興通訊出口元器件、軟件、設備等技術產品,合規問題被提及。2017年3月,中興通訊與美國政府就出口管制調查案件達成和解,中興通訊支付約8.9億美元的刑事和民事罰金,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對中興通訊的3億美元罰金被暫緩,是否支付將依據未來七年中興對協議的遵守情況而定。在對這一事件的討論中,合規問題再次被提出,并深入討論。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深改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范企業海外經營行為的若干意見》,提出規范企業海外經營行為,加強企業海外經營行為合規制度建設。
2017年6月,中國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規管理辦法》。同年12月,GB/T 35770-2017《合規管理體系指南》國家標準發布,但依然沒有形成企業管理的熱點。
2018年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未來7年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理由是根據2017年的和解協議,中興通訊承諾解雇4名高級雇員,并通過減少獎金或處罰等方式處罰35名員工,但中興通訊在2018年3月承認,該公司只解雇了4名高級雇員,未處罰或減少35名員工的獎金,在處理合規風險的過程中,再次違反承諾,合規管理問題又一次凸顯。
2018年11月、12月,國資委和發改委關于合規管理的指引相繼出臺。似乎嫌政府相關部門的動作太慢,反應不夠及時,2018年12月底,中石化曝出原油衍生品交易巨虧的消息,中國石化的市值一下子跌去400個億,又在國企合規管理的傷口上撒了一大把鹽。
最高層終于看不下去了。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專題研討班上發表重要講話,就防范化解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作出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至此,合規管理開始全面提速。
從上述流水賬中,我們不難發現為什么要進行合規管理的原因。答案只有一個,血的教訓。在付出這么多的慘痛代價之后,我們終于認識到合規風險的后果有多嚴重,合規管理的價值有多大。
僅僅如此嗎?防范合規風險恐怕還不是合規管理的唯一理由。事實上,合規管理在提升企業聲譽,樹立企業整體品牌形象,建立和維持與客戶之間的良好關系,改善企業外部環境,規范企業管理和業務活動,強化企業凝聚力等方面都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企業都愿意和國外合規管理做得好的大企業打交道,為什么?原因很簡單,這些企業誠信守約,行為可預期。即便市場發生了變化,執行合同會導致自己利益受損,這些企業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履約。再如,合規管理要求企業管理層和員工遵守道德規范,正直誠信。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和一群這樣的人一起工作,企業的內部凝聚力能不得到強化么?
合規是指企業及其員工的經營管理行為符合法律法規、監管規定、行業準則和企業章程、規章制度以及國際條約、規則、交易慣例等要求。合規管理究竟要做什么?簡單說,就一件事,確保外部的法律法規、國際條約、行業標準、商業習慣,內部的規章制度以及職業道德規范能夠得到遵守。但要做到做好,需要做的事情還很多。搭建一個合規管理的體系,至少要做這么幾件事。
做好企業合規管理的頂層設計。這需要調研企業合規管理的現狀,明確企業內外部環境中面臨的合規管理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深入了解國內外合規管理的主要理論和實踐,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搭建企業合規管理的整體框架,做好頂層設計。
搭建企業合規管理的目標體系。首先,要確定企業價值觀,并在此基礎上明確企業合規管理的總目標及其目標體系。
建立企業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數據庫,搞清楚要合什么規。同時對企業面臨的內部規章制度進行全面的梳理,進行合法性審查,消除合規法律風險,并識別和消除規章制度之間的相互沖突,一一列出無法避免或消除的合規風險點,確定合規沖突時的處理標準和程序。
梳理企業管理和業務流程,識別、評估企業合規風險,建立企業合規風險管理數據庫,這是一切合規管理的基礎。在此工作基礎上制定合規風險防控計劃,進行合規審查,監督合規管理計劃的實施,對合規管理體系進行評價,并進行持續改進,實現閉環管理。
不難發現,合規管理要做的事很多,搭建一個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合規管理體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怎么做是一個實現路徑和方式方法的問題。
首先,要解決的是合規管理的動力問題。合規管理是一種剛性的存在,維護的是企業整體的、長遠的利益,做什么、怎么做是技術問題,比較好解決,但是如果意識不到合規管理的重要性及其意義,就不會有硬碰硬的勇氣和決心,合規管理就會成為企業形象的花瓶。所以,合規管理的首要問題是,企業是否能夠發自內心地愿意遵守,不解決這個問題,一切都是空談。目前的合規管理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推動,讓企業管理層對合規管理的意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認識,恐怕是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要搭建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合規管理的整體框架,做好頂層設計,確定建設企業合規管理體系的時間表。
再次,不論企業怎么建設自己的合規管理體系,合規風險的識別、評估都是合規管理工作的基礎,否則所有的制度建設、組織建設、文化建設等都是空中樓閣。因此,合規風險的識別和評估要先行一步,至于是一開始就進行全面的識別和評估,還是先識別重點領域、重點業務、重點人員、重點地區的合規風險,則要看企業自己的選擇。
第四,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制定具體合規風險的防控計劃,提出具體的防控措施,特別是要制定重大合規風險的處理預案。
最后,在對企業合規風險有著清醒的認識,對具體合規風險有著明確防控計劃的前提下,建立或是完善企業合規管理架構,合規管理制度,合規管理的運行機制,合規管理的文化建設等工作。
需要提醒的是,在建設企業合規管理體系的過程中,企業應當正確處理合規管理,與法律風險管理、企業全面風險管理以及企業內部控制之間的關系,做好頂層設計,防止合規管理中出現相互扯皮的現象。此外,要重視合規風險最新識別、評估、防控和管理技術的學習和運用。當然,一個企業的合規管理體系建設最終還要看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實施合規管理的路徑和方法。
對企業而言,各種各樣的規定之間并不一定是和諧的,相互之間的沖突很常見,特別是當企業的業務不僅僅限于一個國家,不同法律體系,不同道德體系,不同商業習慣和文化之間的沖突幾乎是必然的,一旦出現合規沖突,企業該如何處理?對于有些明顯不合理或是能夠導致嚴重后果的法律法規,企業又該如何決策?
一般的合規沖突處理規則可以參考法律沖突的基本處理規則,例如法律法規優于企業規章制度,上位規則優于下位規則,新規則優于舊規則,特別規則優于普通規則等。如果合規涉及國際業務和國際市場,情況要復雜一些,但是基本上也有相應涉及國際法、外國法等不同法律體系間的沖突的處理規則可資借鑒。
需要指出的是,遵守法律法規僅僅是合規管理的一部分,合規沖突的范圍遠遠大于法律沖突的范圍,當相對成熟行之有效的法律沖突中的基本處理規則不適用或是無法解決合規沖突時,或是面臨合規選擇的時候,建議應當依次考慮如下因素。
首個原則是否符合企業價值觀。企業價值觀是指導企業合規管理的最高準則,有時候合規沖突只有正確的價值觀才能解決。例如,同仁堂在龍膽瀉肝丸事件中面臨的兩難選擇,遵守《藥典》的規定,就必然傷害人民群眾的健康,引起法律訴訟。如果不希望引起法律訴訟,就必須選擇沒有毒性的原料,這意味著違反《藥典》的規定,將面臨行政的處罰。同仁堂做了錯誤的選擇,選擇了前者,結果引起大范圍的法律訴訟,對企業形象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如果同仁堂有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將人民群眾的健康放在第一位,那么在合規管理的約束下,同仁堂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個原則是戰略目標考量。在面臨合規沖突時,要選擇對企業整體戰略最有利的方案。例如,同樣面臨伊朗市場的誘惑以及美國的禁運,相比一些企業的選擇不僅導致遭受重大損失,自身的全球戰略目標也受阻,吉利公司則明智地選擇了放棄向伊朗出口1500臺沃爾沃轎車的機會,從而有效地控制了風險,沒有被美國抓住處罰把柄。事實上,對每一項敏感業務,企業都應該主動將具體的合規管理與企業的戰略目標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第三個原則是業務目標遵循。合規管理要為業務目標服務,當一項業務超出了原定的目標時,就必須進行合規審查,對其合規風險作出重新的評估,否則就可能出現嚴重的合規風險。中信泰富套期保值業務出現重大合規風險的原因正在于此。中信泰富從事套期保值業務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匯率波動導致的風險,其在澳大利亞的鐵礦業務所需澳元不過20多億元,但是中信泰富實際上最終持有90億澳元,炒匯金額比實際礦業投資額高出4倍多。這已經背離了從事這樣業務的初衷,目的的改變,讓合規風險顯現,中信泰富最終因此承受了巨額的損失。
第四個原則是利益考量。這種考量既包括財務上的考量,也包括聲譽上的考量。前面提到的同仁堂案例,從這個角度出發,同樣可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因為后者帶來的財務上和聲譽上的損失遠遠大于前者。
企業是否愿意進行合規管理,企業合規管理目標的高低以及范圍的大小,與企業所處市場法治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有時候,我們的企業“走出去”被處罰時,總是認為對方小題大做,故意刁難,但是我們想過沒有,在原則問題上決不讓步,在法律面前沒有通融的余地,恰恰是良好的市場法治環境的基本保證。學會在健康良好的市場法治環境中經營管理企業,大力提升企業合規管理的水平,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必須面對的課題。
那么,在那些市場法治環境不如人意的國家開展業務,企業是不是就不那么需要合規管理了?答案是否定的。改革開放40年來,在華外資企業的成就,國人對外資企業的評價,對外資企業產品的信賴,甚至對外資企業員工人品的口碑,都讓人印象深刻。在當時市場法治環境不健全的情況下,外企堅持高水準的合規管理,堅持建設自己的合規文化,樹立了整體高大上的品牌形象,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市場法治環境不夠完善的國家,如果我們的企業選擇“入鄉隨俗”,憑借資本的實力,通過商業賄賂等不合規手段,在短期內攫取高額的利潤,只會讓我們進入的市場環境變得更加惡劣,一旦風向轉變,企業所有的努力和市場優勢就可能喪失殆盡。所以,在這些國家,我們的企業應該堅持更高水平的合規管理,“走出去”時自覺肩負社會責任。在某種程度上,這樣做也是一種文化輸出,將有中國特色的高水平的合規管理和合規文化帶到中國企業涉足的所有地區和國家,留下贊譽和口碑,為中國企業樹立誠實守信有責任感的整體品牌形象,為中國企業走遍天下打下堅實的基礎。
“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上人皆讓居;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帝舜的奇跡會是中國企業的奇跡嗎?
作者系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北京國資委外部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