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摻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4-0216-02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來,各地區各部門都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傳統文化進課程”的相關任務。為追求美育、德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美術課堂上的融合,凸顯傳統文化教育和德育,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主動踐行傳統文化中的人物或品格,南京市金陵小學美術學科教研組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聚焦“讓傳統文化落地”這一領域嘗試建構“匯說·繪畫· 慧行”式課堂,有效的在小學美術學科中達成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從研究實踐看,小學美術課堂“讓傳統文化落地”需注意如下四個問題:
一、在讀懂和理解核心概念的前提下開展研究
無論是“校本課堂建構”還是“德育與美育融合教育研究”,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開展讓傳統文化落地研究工作的過程中,都需要研究者審慎的把握“讓傳統文化落地”和“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兩個重要研究概念。
1.讓傳統文化落地。這里的傳統文化指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特指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不同階級的,蘊含民族傳統、民族文化、革命傳統的經典人物故事。課前學習、課上學習、課后學習等學習環節上全面讓文化落地。
2.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匯說·繪畫·慧行”課堂這一概念中包含了三個子概念。一是“匯說”,即學生會說故事,通過課前學習,學生能夠說出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從而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二是“繪畫”,即畫故事,通過教師對意境的營造和審美的選擇上幫助學生開展學習,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發現美的能力、欣賞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三是“慧行”,即評故事,介紹作品,通過自評、互評的方式,鍛煉學生表現力和相互學習的能力,也是一個啟發學習的過程;審美人物品格,欣賞故事人物所呈現的品格魅力;學習踐行故事人物所具有的品格,提高審美能力,豐富學科課程,踐行美術核心素養。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大致可分為三個環節,不同環節中培養學生不同的能力,以達到自學、互學、悅納的目標,從而更好落實美術核心素養。
讓傳統文化落地: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式課堂的建構與行動研究,就是聚焦傳統文化中經典人物的經典故事,在小學美術課堂建構:第一步匯說,第二步繪畫,第三步慧行,通過一系列課堂組織和實施,讓傳統文化在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式課堂的建構與行動研究中落地生根。
二、在廣泛閱讀和參考借鑒的背景下走出新意
小學美術課堂“讓傳統文化落地”要在研究上走出新意,需要研究者圍繞研究主題進行廣泛學習及其參考借鑒。
一是開展廣泛閱讀工作。關于小學美術課堂模式,國內外可以借鑒的很多。有關教學模式的研究,最早出現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喬以斯和維爾的《教學摸式》一書中。本書詳盡地闡述了社會型、信息加工型、個人型和行為系統型四種教學模式及其各自所包含的具體內容。而杜威則主要主張教學模式以“以兒童為中心”為基礎,倡導“從做中學”的實用主義教學模式,該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創設情境—確定問題—占有資料—提出假設—檢驗假設”。但值得指出的是,本課題研究的課堂模式是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式課堂的模式。
二是開展課程調研與借鑒工作。在小學美術課程方面多以地方的特色如剪紙、版畫等課程的設計;在課堂方面主要以互動式教學模式、反轉式教學模式為主;在教材方面依照教材而教;在評價上,師評生評師生互評為主……這些基本上構成了傳統文化進小學美術課堂的現狀,我們雖研究主要突出用傳統人物故事來建構小學美術課堂,但上述課程建設方面的經驗、方法、路徑及其相關成果可以成為我們進行相關研究的重要借鑒。
三、在透析和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制定規劃路徑
無論是“讓傳統文化落地”還是“小學美術學科的校本課堂的建構”,其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這一系統工程,需要研究者從頂層上思考課程價值并從微觀上思考課堂素材。基于此,小學美術課堂“讓傳統文化落地”,需要在透析和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制定規劃路徑。在三年多的課題研究實踐中,我們認為小學美術課堂“讓傳統文化落地”可以從如下思路思考:
1.傳統文化進小學美術課堂與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的文獻研究。一是開展傳統文化進小學美術課堂的文獻研究,二是開展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模型的文獻研究。通過文獻研究,了解現有的策略、方法,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2.傳統文化進小學美術校本課堂的現狀研究。即通過問卷、訪談、論證等課程評價活動,了解并診斷我校美術課堂傳統文化落地的現狀及問題,為課題研究提供鮮活的抓手。
3.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建構的實踐研究。一是開展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的建構研究;二是開展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的論證研究;三是開展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的行動研究;四是開展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的評價研究。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起科學規范的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課堂。
4.讓傳統文化落地: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式課堂建構的行動資源建設研究。即引導研究者通過撰寫論文、教學案例、指導學生美術作品、指導學生社團等一系列素材,較為全面的呈現出研究者的研究過程,并在此過程中提升研究品質,逐漸形成校本美術學科的教學主張。
四、在執行規劃路徑過程中落實各項研究工作
開展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開展讓傳統文化落地應當以戰略的眼光看待整個研究過程。在為期三年的研究過程中,我們認為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開展讓傳統文化落地的校本研究工作應當以在透析和認識自我的基礎上制定規劃路徑為線索,將該課題研究和平時的校本研修活動結合起來,保證課題研究時間和課題研究的有序及其實效。具體來看,在執行規劃路徑過程中落實在小學美術課堂中開展讓傳統文化落地工作可以從如下的角度思考:
1.定期召開研究組會議,做實研究過程。研究者應當在研究工作主持人的召集下,定期召開課題組全體會議。課題組每次開會時,每個子課題既要介紹子課題研究的進展情況,也要介紹子課題在進展過程中的困惑和困難。在各個子課題介紹的基礎上,課題組統一制定下一階段研究方案,整個過程資料記載詳細。
2.仔細審視課題立項時思考,并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優化調整。例如,該課題在設計時,想追求美育、德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美術課堂上的融合,尤其想在美術課堂中凸顯傳統文化教育和德育。但在課堂建構的過程中,傳統文化教育背后通常有傳統文化人物及其歷史史實,部分學生因知識面較廣,沉湎于歷史故事之中,課堂普遍在“匯說”環節耗費了大量時間,嚴重占用了“繪畫”環節的時間。“慧行”環節在設計課堂時,主要是想引導學生在課堂之外主動踐行傳統文化中的人物或品格。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因“慧行”環節有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在課堂之外,學生真正“慧行”的情況難以評價,這給小學美術“匯說·繪畫· 慧行”式課堂的教學評價提供了較大難度。課題在設計時,本想依據課標、教材等課程資源對傳統文化進行篩選和羅列,采用主題式、人物式或編年式等方式對本課題研究的“傳統文化”進行系統設計。但在具體實施小學美術“匯說·繪畫· 慧行”式課堂建構過程中,因承載著部分教研組文化、學校文化的需要,導致目前對“傳統文化”的梳理還缺乏系統性,急需要專家進行指導和論證。這些問題在課題開題論證和中期論證過程都應及時得到相應的解答,以明確接下來的研究思路。
3.抓住課題研究的時間節點可研究方法,規劃研究進階。例如,課題研究應聚焦選題,即通過調研,了解教育教學的現狀,發現問題,確定選題。課題研究應當著力論證,即根據選題,確定研究范圍、對象,選擇研究方法,制定研究計劃,并對課題方案進行論證。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應注重運用文獻法,以論文的形式形成可供研修設計提供借鑒的策略,注重運用觀察法和調查法,了解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的真實問題和現狀,撰寫診斷報告,提高研究的針對性,注重運用文獻法、行動研究法等,傳統文化進小學美術課堂形成相關策略;注重運用行動研究法,進行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式課堂的建構評價的策略研究,注重運用觀察法和反思法,建構小學美術“匯說·繪畫·慧行”式課堂。
此外,課題研究過程中問卷設計、問題設置等技術,課題研究人員的“同質”傾向及其視野等現實問題,也是研究者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總之,小學美術課堂“讓傳統文化落地”研究是個系統工程,只有關注的小學美術學科人越來越多,我們的前行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