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昱
2019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三大方向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金融改革開放。其中,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首次出現在中央會議的表述中,也是習總書記講話中提出的金融第一大發展方向。可以預期,中國金融將步入新的發展春天。
2017年以來,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金融業改革的重中之重。隨著“一委一行兩會”的統一協調監管體系建立,資管新規出臺以及“兩會”相繼頒布配套規則,過去存在的資金池操作、產品多層嵌套、“影子銀行”監管不足、剛性兌付等風險得到有效規制。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表明金融業深化改革從“防風險”轉向“強服務”的新階段。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就是減少無效、低效的金融供給,增加有效、高效的全融供給,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沿循上述思路,本輪供給側改革有望聚焦“一大一小”兩大重心,從而從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入手,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
中國經濟在歷經數十年高速增長之后,經濟增速開始有所放緩,需求側管理政策的邊際效應逐漸減弱。為了適應新形勢,中國政府正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金融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近年來中國金融業取得了較大程度發展,但從“大金融”的視角看,金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還不能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涉及金融業的供給側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例如,金融體系建設尚處于低級發展階段。一方面,直接融資占比不高,直接金融市場發展不足、可持續的中長期資本供給模式缺失。債券市場中,企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信貸替代產品,占據主要比重,合計高達80%;另一方面,大中型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在一些方面也不健全。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單靠金融的“量”已經無法満足實體經濟多層次、多元化、一體化的金融需求,而且隨著“量”的增加,金融的邊際效應也在遞減。過剩產能行業也會因為“量”的増加而積累泡沫,引發局部金融風險。
再如,金融市場產品同質化嚴重,銀行存款在居民金融資產中的占比基本上都在七成以上。一是產品目標客戶群體基本相同。目前,國內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將理財產品定位于資產總額在5萬元以上的大眾群體,甚至個別商業銀行門檻更低,目前針對資產總額在百萬元以上的私人銀行業務才剛剛起步。二是產品收益率差別不太,多數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維持在適當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水平上。三是產品附加價值不高,理財產品主要偏重滿足客戶收益性需求,而對客戶資金的流動性需求考慮較少,甚至某些理財產品合同附加了一些限制性條款禁止客戶提前終止理財產品,客戶選擇服務余地少。四是產品營銷模式和銷售渠道差異性不大,甚至某些商業銀行的理財品牌名稱也相差無幾。五是交叉型、混合型金融產品少。大部分業務品種借鑒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美國商業銀行的產品。市場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品種,如期貨、期權、利率互換、貸款證券化、衍生金融產品交易,或剛剛起步,或完全缺失。
面對上述金融業結構沉疴,金融發展必須擺脫“大干快上”的思路局囿,從金融供給側來尋找新的驅動力。一方面,改變“唯數量論”,建立以直接融資為主、間接融資為輔的資本市場體系。繼續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努力提高上市公司業績,增加并優化資本市場上的投資品種和結構,積極維持資本市場的繁榮局面,保持長期的“慢牛”格局,使資本市場和宏觀經濟確立起一種良性互動的機制。另一方面,實現金融“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金融走向國際化旨在為全球不同國家提供高效金融服務的能力,金融引進來能在完善國內金融機構現代公司治理的基礎上提升其全球競爭力水平。
隨著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被放到極為重要的位置上,小微企業融資難這個世界難題,也被空前聚焦。事實上,因為難度最大,特別是在金融創新的意義上,小微金融是金融供給側改革最好的觀察窗。
當前,部分中小企業面臨金融供給不足,金融服務跟不上的局面,對就業和經濟穩定帶來負面影響。一方面,金融體系以國有大型銀行為主的體制性特點使得中小企業融資面臨正規金融機構的“玻璃門”和“彈簧門”。正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支持力度不足,使其不得不更多依靠民間資金。目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來自正規金融機構與民間融資的比例大致為40%和60%。 另一方面,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鏈條環節過長。信貸資金從儲戶到資金的需求方中小企業,中間要經過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一系列中介服務機構的配合,導致大量通道業務滋生,資金傳導到實體經濟的鏈條環節過長,且層層加碼。信用利差明顯擴大,債券違約、股權質押爆倉事件層出不窮。
如何破局小微企業融資難,是金融供給側改革重點考慮的問題。眾所周知,小微需求的特點是短、小、急、頻,這四個維度,處處體現著金融效率的“最高級”,并且唯創新不能破局。短期內,我們可以采用結構性寬松的貨幣政策。與以往總量寬松的方式不同,結構性寬松的調控方式,非全面放松也非全面收緊,在此過程中貨幣政策定向性增強。比如,通過定向降準、增加支小支農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下調支小再貸款利率以及擴大貸款利息收入稅收優惠等貨幣和財政政策手段,來激勵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長期看,小微難,難在改變放貸偏好,打破傳統商業銀行的放貸偏好,也才是金融供給側改革破題的關鍵。
一方面,應建立和完善適合金融機構中小企業信貸業務的監管標準。提高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目前,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服務民營企業有關工作的通知》,提出建立“敢貸、愿貸和能貸”的長效機制,如建立鼓勵民營企業服務的考核激勵機制,“盡職免責”和“容錯糾錯”機制等;更注重“差別化”避免一刀切。如對于減少抵押擔保貸款,增加信用貸款內容中,劃分了對于“制造業企業”和“科創型輕資產企業”的不同要求,提出對于制造業以日常經營作為考慮因素,對于科創企業以知識產權等作為考慮因素。再如,針對民企紓困問題,強調“一企一策”,分類處置,對于“對符合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方向、有發展前景和一定競爭力但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困難較大的民營企業”和“符合破產清算條件的‘僵尸企業”區別對待。
另一方面,最為核心的抓手是借助金融科技創新進行破題。以金融科技為代表的新金融業態有望表現出更多的普惠性與創新性,推動傳統金融機構在信息處理技術、服務方式、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創新。運用大數據和云計算,這不僅可以大幅降低傳統商業銀行的線下運營成本,提高風控水平,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放貸的人為干涉。
作者系金融界資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