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九霖
把控了股東會和董事會以及經理層的主要領導干部,就已經事實上、實質性地體現了黨對企業的領導。在此基礎上,放開對執行層面在企業管理、運營和發展等微觀事務的把控力度,健全授權與監督機制,以便提高國企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激發執行層面的積極性和責任心:打碎套在高管身上的“腳鐐手銬”,才會具有產生更多企業家的基礎與條件,進而形成新的一波改革紅利
國有企業是否存在企業家,長期是一個爭議的問題。比較極端的說法是:從國企的出資人和監管者的角度看,其派到國企任職的領導人與其說是企業家,毋寧說是官員。作為曾經在中央企業工作過26年的“老國企”,我的基本看法是,民企里不全是企業家,國企里不是全無企業家;無論國企還是民企都存在企業家精神。我所認識的褚時健、魏家福、寧高寧、宋志平等就是國企里比較典型的企業家。在那些競爭性的國企,不缺乏企業家精神。但是,受制于國企經營環境的影響和制度性約束,國企產生企業家相對民企而言會更加困難,國企的企業家也更加難當。
那么,國企怎樣才能產生更多的企業家呢?任何企業家的成長,都是由內因和外因決定的。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從內因的角度看,除了擔責這個企業家特性是后天可以養成的品質之外,冒險、創新、執著等企業家特性幾乎都是天性,與生俱來。因此,就如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音樂家、科學家一樣,肯定不是所有的企業人都能成為企業家。但是,沒有外因的成就,即使那些具備企業家天性的人,也難于成為企業家。
現在,全國乃至全球都十分重視改善營商環境,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經常對各國營商環境進行考察與評比。可是,只要提到改善營商環境,大家就會想到要給民營企業市場化、法制化、公平競爭、減稅降負等,很少有人會聯想到國企。因此,在我們將“央企是共和國長子”掛在嘴上時,國企領導人卻在私下里抱怨:“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們國企也有國企自己的難處,只是我們不方便說出口罷了!”確實,國企也需要改善營商環境,以利于培育企業家、培植企業家精神。今年3月的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國資國企改革。從外因(主要是國企的營商環境)的角度出發,國企要造就更多的企業家、弘揚企業家精神,至少必須滿足如下幾個條件。
確立國企的市場主體地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企應該是、也必須是市場經濟主體,否則就會缺乏競爭力,無法融合到國際市場,難于培養出企業家,企業家精神就會受到壓抑。國企也只有作為市場主體,才能參與競爭,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形成活力,才能形成企業家成長的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指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這是這一認識的源泉與指引。確立市場主體地位,就要確保絕大多數國企尤其是商業類國企,都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按照市場規律管理國企,給予其所需的市場條件和資格,尤其是在授權管理、人員聘用、薪酬待遇、激勵機制等方面要遵循市場規則,按照市場需求辦理。
認識到經濟功能是國企的主要功能。我國已將國企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其中商業類國企分為商業一類和商業二類。商業二類為半競爭性國企,商業一類為競爭性國企。但所有商業類國企都被賦予了非經濟功能,比如:體現國家意志的對內與對外投資、市場宏觀調控、穩定社會秩序和就業、搶險救災,以及體現國家意圖的外交援助等。有人統計出我國國企承載著18項非經濟功能與社會職責。我們須清醒地認識到,國企最主要的功能是經濟功能,最本質的特征是企業。如果不能高效運營、創造價值,而是低效率地占有乃至壟斷資源,將不利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在執行國家行政指令過程中,無疑產生不了企業家。
一定要減少商業二類國企數量,放棄行業和市場壟斷;也要徹底剝離商業一類國企的非經濟功能,將其歸至商業二類或公益類國企;對于無法歸類、無法由現有商業二類或公益類企業承擔的非經濟職責,新設特殊國企承載。舉例說,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達到70%的壓力下,為確保能源安全,我國可能需要花費巨大代價,乃至“不計成本”地開采石油資源。由于我國天然石油資源稟賦較差,這種開采可能成本很高,甚至根本打不出油來。對這種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性職責,不應該交由已是市場主體的“三桶油”來承擔,可以通過組建國家石油天然氣開采公司來實施。對于一些必須由國企或民企承擔的非經濟功能,也應按市場規則付費,而不是行政指定,免費執行。無論是壟斷或半壟斷,還是靠國家行政指令運營企業,都出不了企業家。
理順決策與執行。我們必須明確,“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指的是領導國企,而不是直接經營國企。黨對國企的領導,應該把重心放在董事會的決策層面而非經理層的執行層面。可以考慮以“黨委對董事會前置”為基礎,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國企管理制度。
黨和政府的意志完全可以通過股東會得以實現。對于國企,直接投票即可;對于非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可增持股份達到控股,或者與其他股東協商尋求相對控股或“金股”等有效控制措施。在董事會層面,實行“黨委前置”,將黨的領導重點放在把握企業方向、制定企業方針、選拔與管理領導干部、防范企業風險以及防止制度性腐敗上。目前,我國國企黨委實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集體討論做出決定。董事會決策除了這些內容,還包括預算、決算等內容。因此,把控了股東會和董事會以及經理層的主要領導干部,就已經事實上、實質性地體現了黨對企業的領導。在此基礎上,放開對執行層面在企業管理、運營和發展等微觀事務的把控力度,健全授權與監督機制,以便提高國企效率和市場反應能力,激發執行層面的積極性和責任心:打碎套在高管身上的“腳鐐手銬”,才會具有產生更多企業家的基礎與條件,進而形成新的一波改革紅利。
總而言之,只有真正改善了國企的營商環境,國企的企業家才能脫穎而出,企業家精神才會得到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