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奇
前段,全國股轉公司發布新修訂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公司股份特定事項協議轉讓業務辦理指南(試行)》等三項存量改革措施,其中允許擬IPO企業所含“三類股東”通過特定事項協議轉讓完成股權轉讓。筆者認為,這項改革對解決新三板“三類股東”問題具有極為重要意義。
按照《指南》,有六種情形可以特定事項協議轉讓,包括與收購及股東權益變動相關轉讓;同一控制人下轉讓;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所涉及的股份轉讓;按照業績承諾及補償等特殊條款以事先約定的價格進行的股份轉讓;行政劃轉掛牌公司股份;其他情形,包括做市庫存股回售或轉售,及掛牌公司IPO申請獲證監會受理停牌期間、“三類股東”出讓其所持股份。2018年文件對最后一類情形表述為“其他情形”,2019年此次修改,等于對“其他情形”還具體明確了“三類股東”退出等情形,這也正是市場一直苦求所盼。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明確要求,“發行人的股權清晰,控股股東和受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支配的股東持有的發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權屬糾紛”,“三類股東”均是基于契約、信托關系下的委托理財,“三類股東”作為擬IPO企業的股東,股權不大明晰。尤其層層嵌套可能隱藏大股東代持現象,由此監管部門要求對存在“三類股東”的需做穿透式披露,要求中介機構對利益相關人在“三類股東”的持有權益進行核查。
此前,含有“三類股東”的文燦股份成功過會并在上交所上市,說明“三類股東”并非IPO的必然阻礙因素,然而,文燦股份的上市或許并不具有普遍意義,原因是有些“三類股東”很難穿透,或者穿透工作量極其巨大,怎么辦?讓這些難以穿透的“三類股東”通過轉讓退出,或許就是唯一選擇。
“三類股東”轉讓退出,可由大股東接盤,或由其他“非三類股東”接盤。如果“三類股東”持股數量較多,大股東實力又較為有限,那么由大股東接盤就勉為其難。去年,新三板掛牌公司“億童文教”就遇到這類問題,該公司“三類股東”持股占比超過5%,2018年5月5日,公司董事會決定通過摘牌清理部分“三類股東”,且此前實控人承諾“異議股東的回購價不低于成本價”,但由于預計回購所需資金近3億元,摘牌成本控股股東難以接受,在5月26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控股股東否決了摘牌議案。
由此,讓市場眾多投資者承接“三類股東”轉讓退出、而非由大股東單扛,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據介紹,之前含“三類股東”的擬IPO公司只有通過司法判決股份劃轉,或湊足公司總股本的5%申請非交易過戶進行清理,但這些辦法耗時太長且成本過高,成功案例不多;而此次特定事項協議轉讓業務制度改革,正是解決“三類股東”在市場退出的重要制度。轉讓雙方按照《指南》準備《特定事項協議轉讓確認申請表》、股份轉讓協議(其中應明確轉讓雙方、轉讓標的、轉讓數量、轉讓價格等基本要素)、轉讓雙方或轉讓雙方代理人身份證明、股份持有證明文件及其他申請文件,操作流程簡便,時間和金錢成本大幅減少。
當然,如何確定特定事項協議轉讓價格,這決定“三類股東”退出轉讓是否具有實操性的關鍵,好在《指南》對此也有考慮。由于只有掛牌公司IPO申請獲證監會受理停牌期間,“三類股東”才能享用特定事項協議轉讓通道,那么雙方簽署轉讓協議日、股票沒有收盤價,《指南》對此規定應以最近一次發行價格、資產評估報告中的評估價格或最近一期經審計的每股凈資產等為參考,合理確定轉讓價格。一般來說,股價要高于每股凈資產,因此,特定事項協議轉讓價格,建議或應更多以最近一次發行價格、或資產評估報告評估價格作為參考。
再進一步,由于掛牌公司最近一次發行可能發生在很早之前,那么到目前或無參考意義。不排除個別“三類股東”,以制約掛牌公司IPO為籌碼,在轉讓時過高要價、否則就是不轉讓退出,謀求不當利益。筆者認為,監管部門對“三類股東”以及其他股東的利益都要好好維護,要一碗水端平,或許《指南》可進一步對“三類股東”退出價格做出明確規定,就是以雙方都認可、具備資格的資產評估師的評估價格為準,以此減少市場分歧和不必要博弈,讓新三板掛牌公司的IPO之路更為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