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梅君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
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 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從維護社會大局穩定的高度對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提出要求, 強調要下大氣力解決好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 。市場監管總局黨 組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 要講話精神,進一步樹牢“四個意 識”,踐行“兩個維護”,切實把食品安全工作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抓緊抓好 ,作為市場監管的首要職責抓實抓牢 ,下更大力氣解決食品安全領域突出問題,著力防范化解風險隱患,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給老百姓一個滿意的交代,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食品安全工作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謀劃部署,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不斷好轉,人民群眾飲食安全基本得到保障。不過,與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仍有不小差距,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風險,具有極端重要性和現實緊迫性。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對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風險提出迫切要求。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對食品的需求已由“吃飽”轉變為“吃好”。消除食品安全風險,讓人民群眾吃得安心放心,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客觀要求,是市場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經濟穩增長和發展高質量對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風險提出迫切要求。我國有13億多人口,食品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只要食品質量信得過,食品安全有保障,消費內需就會持續擴大。如果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就會打擊消費信心,重創食品產業發展,給經濟增長帶來不穩定因素,更談不上高質量發展。

3月14日,江西省吉安市峽江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在“大手牽小手 安全消費伴我走”活動中為幼兒園小朋友講解食品安全常識。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對防范化解食品安全風險提出迫切要求。食品安全問題社會關注度高、容忍度低 ,稍有不慎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特別是在現代傳媒高度發達、真假信息魚龍混雜、利益訴求多種多樣的背景下,食品安全問題的疊加效應、聯動效應、放大效應更加明顯。如果防范化解不當,食品安全風險就會轉化為社會風險,民生問題就會轉變為政治問題。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集中解決了一些食品安全突出問題,但“治標”有待進一步鞏固,“治本”還沒有根本解決,食品安全風險隱患還比較多,挑戰還比較大。
風險點多面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食品產業規模和數量迅速擴大,但以“小、散、低”為主的格局并沒有根本改觀。在現有1400多萬戶獲得許可的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中,約80%是10人以下的小企業或小作坊,還有2億多農戶,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能力較弱。生產經營企業每天提供約200萬噸食物,品種不勝其數。這些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經歷種養、收獲、屠宰、運輸、貯存、加工、銷售、餐飲等多個環節,產業鏈條長,風險點源多,任何一個“點上”的問題都可能給“面上”的食品安全埋下隱患。
風險交織疊加。食品安全風險包括生物性風險、物理性風險、化學性風險。生物性風險主要是動植物的天然毒素、食物霉變腐化,物理性風險主要是食物中摻雜不應有的異物。這兩類風險自古有之、無處不在。伴隨著現代農業和食品科技進步,化學性風險日益凸顯,而且憑感官無法識別。比如,環境污染物遷移導致農作物重金屬超標,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導致食物中農藥獸藥殘留超標,運輸貯藏加工制作不規范導致食物中微生物污染超標,食品添加劑違禁超限使 用導致食品不合格,等等。
風險隱蔽性增強。互聯網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網絡交易、網上訂餐等新業態層出不窮,食品供應鏈國際化 ,跨境電商規模越來越大,在給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食品安全風險。一些違法違規行為逐漸網絡化、組織化,導致取證難、查處難。同時,我國正處于轉型期,經濟和社會交往中存在誠信缺失、道德失范等問題,一些不法分子逐利枉法,以次充好、非法添加、制假售假、欺詐營銷等問題時有發生,主觀惡意性強。近5 年,監管部門年均查處食品安全違法案件約24萬件,公安機關年均偵破食品安全犯罪案件約2萬起,搗毀“黑窩點”3500多個。
風險管控能力不適應。我們的食品安全工作起步晚、時間短,監管體系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違法成本低,執法不到位,法律震懾作用不強 。新技術、新工藝、新原料日新月異,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標準研究滯后,有的潛在風險尚未納入監管視野。還有一些地方對食品安全重視不夠,屬地責任落實不到位,監管力量不足,尤其是專業人員少,技術手段缺乏,監管能力難以適應監管形勢的需要。
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但監管必須“零容忍”。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增強憂患意識,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最嚴”的要求,努力將風險化解于無形,將隱患消解于未然,嚴把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線,守住食品安全底線,維護人民群眾健康。
完善標準,未雨綢繆。健全標準是防范風險的前提,標準缺失是食品安全的最大隱患。要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風險監測、評估和標準制定修訂工作。以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為根本,以與國際接軌為方向,完善標準分類、限量指標、檢測方法,整體提高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建設水平。鼓勵企業采用嚴于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企業標準、產品標準,引導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強化源頭管控,實施良好生產經營操作規范,著力解決微生物污染、農獸藥殘留超標、添加劑違禁超限使用、 假冒偽劣等突出問題,減少不合格產品、食源性疾病發生概率。強化現場檢查,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嚴格生產過程關鍵點控制, 嚴格質量安全管理自查自糾,切實把風險消滅在生產過程和上市之前。強化抽檢監測,對重點產品、重點問題加大抽檢頻次,及時召回和 處置不合格產品,最大限度地化解 食品安全風險。
創新機制,強化自律。堅持 “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落實 食品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主體責 任。要以“雙隨機、一公開”為基本 方式、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 監管為基礎,加強綜合監管、綜合 執法,始終保持利劍高懸,提高監 管效率。用好市場機制,充分運用責任保險、責任首負、自我承諾、信息公開、“黑名單”制度等手段,倒逼企業增強風險意識、自律意識,嚴把產品質量安全關。
嚴厲處罰,重典治亂。加大對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 ,把害群之 馬逐出市場。通過懲罰性賠償、巨額處罰、聯合懲戒、信用監管等制 度機制,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對 違法違規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相關責任人實施最嚴厲的處罰,實行從業禁入甚至終身禁業 。讓 違法分子付出沉重代價 ,讓失信者寸步難行 ,營造良幣驅逐劣幣的市場環境。
敢于擔當,守土有責 。今年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 廳印發《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 全責任制規定》,這是我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第一部黨內法規,明確了 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齊 抓共管、失職追責、盡職免責有關規定。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規定》要求,督促各地加強組織領導,加大食品安全投入保障力度,強化檢 驗檢測體系、風險預警體系、信息追溯平臺建設等技術支撐,提高風險立體防控能力。加強監管隊伍建設,提高專業能力,強化責任擔當,切實把食品安全工作做實做好,守護好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