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安南
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 專門就水安全戰略發表 重要講話,明確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從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和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 ,為治水興水指明了發展方向、賦予了全新內涵。我們要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治水重要論述的政治意義、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從根本上實現治水思路的轉變,按照“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 ”的水利改革 發展總基調,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全面做好水安全保障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當前的關鍵環節是節水,從觀念、意識 、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節水放在優先位置。節水優先,一是要體現全面減量。要通過大力推動制度、政策、技術、機制創新,有效抑制各行業、各領域用水需求,大幅減少水資源消耗, 著力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緩解水供求矛盾 ,保障國家水安 全 。二是要體現全面覆蓋。要對全社會用水管水行為立出規矩 ,并使之貫穿經濟社會用水全過程和各領域 ,推動形成節水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強高 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的內生動力 。三是要體現全面落 實。要把節水放在解決新老水問題 各項措施的首位,放在水利工作的 首位。在制定規劃、前期論證、水資 源調度管理等各項工作中,都要首 先考慮節水。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累計供水量超過210億立方米,2018年首次實施生態補水,綜合效益顯著。
確保節水優先,應在三方面重點發力。一是要推動形成全社會節水自覺。做好節水工作,單靠幾個部門、某個地區是不夠的,要通過國家制定剛性制度和引導措施,增強全社會節水觀念和節水意識,使愛護水、節約水成為全社會的良好風尚和自覺行動。二是要推動水效達到先進水平。什么樣的水效算先進,要有更嚴格的標準。既要考慮當地水 資源條件和產業結構,也要適度對 照國內外先進節水水平,還要考慮 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 要推動水耗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 應。要在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用 水總量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將區域用水指標落實到主要用水行業,更 加精準合理地確定經濟布局、結構 和規模,強化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 約束,推動水資源與經濟社會高質 量發展相均衡、相適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水安全的嚴峻形勢,要堅持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均衡的原則。經濟社會發展要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在空間布局上相協調、相匹配。一是布局要合理。要從生態 文明建設的高度審視和把握人口經濟與水資源的均衡性,新型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發展布 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 境支撐條件 。同時 ,要按照“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 ”的原則,實施重大水資源配置工程,完善水資源配置格局,為區域發展提供用水保障。二是規模要適度。區域人口規模、經濟總量、產業結構,不能無限度發展,要將各類開發活動控制在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范圍以內,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三是要可以持續。不僅要解決好一 個時期內人口經濟與水資源的空 間布局和供需平衡問題,還要考慮 未來自然條件變化趨勢以及發展 對生態環境的長期累積性影響,預防有可能破壞均衡狀態的各類風險隱患。
樹立空間均衡的發展理念,要 處理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從需求側看,要引導人口經濟與水資源條件相適應。應逐步調整區域主體功 能 ,抑制經濟社會發展對水的需求,控制水資源開發強度。在水資源嚴重超載區域,要控制人口增長和產業規模。要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確保發展與保護齊頭并進。要劃定并嚴守水資源利用上線,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實現人水和諧。從供給側看,要通過涵養、增水、修復等措施提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應加強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增強涵養水源能力,加大江河湖庫保護修復力度,做大“盛水的盆”。通過引調水、水庫、水系連通等工程措施,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提升區域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能力。開展地下水超采區治理與修復,逐步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提高地下水戰略儲備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治水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堅持系統治理,就是要突出水這個核心要素,統籌兼 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一是治水必 須統籌各要素。生態系統各要素是有機聯系的,要統籌考慮山水林田湖草,協調水域陸域、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態需要,把局部問題放在整個生態系統去考慮和解決,增強治理措施的關聯性、耦合性。二是治水必須統籌各方面。新老水問題是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需要我們樹立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根據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統籌協調水資源水生態 水環境水災害等各方面,在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領域協同發力、綜合施 策。三是治水必須統籌全過程。治水工作各環節的側重點不同但又相互 關聯。要用系統思維統籌水的全過程 治理,找出癥結所在。要抓住水資源短缺、用水方式粗放的突出矛盾,把 節水優先、生態保護貫穿于治水工 作各領域、各層面。四是治水必須統 籌全流域。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勻 性和利害雙重性,以及河湖水系以流 域為單元的自然屬性,要求我們必須 統籌兼顧各類關系,做好流域綜合治 理。同時,流域綜合治理涉及不同行 業、領域和部門,既要因河施策、分清 職責,又要通盤考慮、協同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水資源安全,無論是系統修復生態、擴大 生態空間,還是節約用水、治理水污 染等,都要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 作用。我們應從兩方面著力,運用好“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全 力保障國家水安全。
政府要履行好制度供給、資源 管理、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等方面 的職責。我們必須通過改革創新,建 立健全水安全戰略、水利規劃、政策 法規等一系列制度體系并組織實 施,為水治理活動提供遵循。強化水 資源、河湖岸線、水工程、水土流失 監管,防止人類活動對水生態系統 的損害。在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 的領域,政府要加大公共服務供給, 積極開展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 水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應急調度管 理等工作。要加強水權交易、水利建設市場監督管理,維護市場秩序,強 化公共安全和質量監督。
要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 的決定性作用,利用產權制度管理 好水、利用價格機制配置好水、利 用競爭機制服務好水。我們應處理 好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的關系, 積極探索水流產權登記 、市場交易、用途管制制度,推進水利工程 產權制度改革,通過促進產權有效 激勵,使水的管理實現效益最大化 和效率最優化。建立健全合理的水 價體系,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 提高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深化水利工程價格改革,提高水利工程建設運營利用金融資本 和吸引社會資本的能力。建立水利 工程建設、管理等領域的公共服務 制度體系,為市場服務提供基本遵循,更多實行政府購買服務,通過 競爭遴選優秀市場主體為水利工 作提供服務。
在水治理中,處理好政府與市 場的關系 ,要講辯證法 、兩點論, 只有用改革激發市場活力,用政策引導市場預期,用規劃明確投資方向,用法治規范市場行為,才能做 到“兩手”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