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軍

2016年8月19日,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工作人員從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向起航發往阿聯酋的自升式海工平臺上的同事揮手告別。
2019年3月,由中國國務院新 聞辦公室和法國外交部共同 主辦的中法全球治理論壇在法國巴黎舉行。這是中法雙方首次 舉辦全球治理論壇,開創了兩國共 同面向全球治理問題、攜手維護多 邊主義的新交流平臺。在論壇閉幕 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為建設 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貢獻智慧和力量》重要講話,直面當前人類面 臨的共同挑戰,并系統性地提出破 解全球治理困境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案。
經濟全球化以國際分工和市場經濟為基礎 ,促成了貿易大繁榮、投資大便利、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將經濟活力、生產效率和發展機會傳導到世界各國,大大促 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經濟的增長,尤其是為一部分有潛力的發 展中國家在經濟上趕超發達國家 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經濟全球 化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 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符合各國共同利益。”
同時,經濟全球化也帶來各 種全球性問題。比如,發展失衡、治理困境、數字鴻溝、公平赤字 等。這些深層次矛盾長期累積,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經濟全球化因 此出現波折。但困擾世界的問題 不能簡單歸咎于經濟全球化。之所以越來越多的全球性問題與經濟全球化相伴相生,根本原因在于人類社會面臨習近平總書記所 提出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 赤字、發展赤字。
上述四大挑戰中,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是經濟全球化進程中 最為基本的挑戰。但隨著世界多 極化 、經濟全球化 、文化多樣化、 社會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國際問題已不再局限于和平與發展 。國家治理能力不足和國際治理行動不力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突出問題。當今時代既是全球治理的時 代,也是國家治理轉型的時代。而治理能否行之有效取決于人與人、國與國以及各種機構和實體之間能否互尊互信。
總之,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并且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和發展赤字的凸顯已成為這一變局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新的歷史時代 ,治理、信任、和平、發展是一個互為基礎、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是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建設更加美好的地球家園的重要手段。
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堅持公正合理, 破解治理赤字。”早在2017年11月,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過去數十年,經濟全球化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同時,面對形勢的發展變化,經濟全球化在形式和內容上面臨新的調整,理念上應該更加注重開放包容,方向上應該更加注重普惠平衡,效應上應該更加注重公正共贏。”同時,他還指出:“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
當前,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不斷涌現,人類所處的經濟全球化進程面臨深刻轉變。面對國際形勢的發展演變,全球治理需要與時俱進、因時而變。在價值理念上,全球治理必須堅持公正合理。其關鍵在于能否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而這意味著全球事務由各國人民商量著辦,意味著全球治理規則的民主化和現代化。同時,要堅決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充分發揮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機制的建設性作用,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于如何構建公正合理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在G20杭州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平等、開放、合作、共享 ”理念 。他認為 ,新 的歷史階段,全球經濟治理應該以 平等為基礎,更好反映世界經濟格 局新現實,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 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 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 會平等、規則平等;以開放為導向, 堅持理念、政策、機制開放 ,適應形勢變化,廣納良言,充分聽取社會各界建議和訴求,鼓勵各方積極參與和融入,不搞排他性安排,防
止治理機制封閉化和規則碎片化;以合作為動力,全球性挑戰需要全球性應對,合作是必然選擇,各國要加強溝通和協調,照顧彼此利益關切,共商規則,共建機制,共迎挑戰;以共享為目標,提倡所有人參與,所有人受益,不搞一家獨大或者贏者通吃,而是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
為了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中國領導人提出要堅定不移引領經濟全球化進程,引領經濟全球化向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讓經濟全球化的成果惠及每個國家 、每個民 族。中國堅持創新驅動、協同聯動、與時俱進、公平包容,致力于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開放共贏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和平衡普惠的發展模式。這是從根源上為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當前,中國正在以實際行動推進經濟全球化持續前行,并成為引領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堅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應對全球化驅動力不足。讓自由貿易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動力,意味著中國既要成為現行多邊貿易體制的支持者、維護者,還要成為國際貿易規則和全球制度建設的貢獻者。面對經濟全球化驅動力 不足的困境,中國積極發揮負責任 大國作用,多次重申“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不斷推動“形成全 面開放新格局”。中國的行動和舉 措,對重塑全球化動力具有十分重 大的意義。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 ,推動構建全球治理新格 局。中國積極維護現有體系的基本穩定,并致力推進對現有國際制度和規則體系的改造和完善。但是,現有主要國際機制的改革進程非常緩慢 ,遠不能滿足新興市場與 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 。為此, 還要在借鑒現有國際制度框架的基礎上另行建立一些新的國際機制 。中國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參與,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要構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 、開放透明的全球貿易和 投資治理格局 、綠色低碳的全球 能源治理格局和包容聯動的全球發展治理格局。
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提出“一帶一路 ”倡議的目標在于促進互利共贏,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所有參與國家的共同繁榮。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一帶一路”建設對于經濟全球化的重大意義在于,它有利于推動經濟全球化向包容普惠方向發展。“一帶一路”的理念、內容和實現途徑所擁有的全球性意義,使之遠遠超出區域合作的范疇,并成為塑造經濟全球化新動力、破解全球治理赤字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抓手。
(本文部分內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研究中心項目“大國博弈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及其影響”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