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四個方面探討了教學問題設計時應關注:一是應關注學生對問題的感受;二是應從學生的學習理解,為今后深入學習等角度設計相關教學問題;三是教學提問應是有時效性、知識深度、持續發展等的特點。
關鍵詞:提問;深度與廣度;開放式問題
作為一名小學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越來越看到課堂設問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只是也越來越發現,我們的問題慢慢地為問而問,學生也只是把我們設想好的答案復述一遍。甚至,老師一開始上課,學生就能知道會問的問題及條案。這樣不但學生對我們的提問不再有思考的沖動,連我們自己也沒有創新的動力。這樣的問題在新授課上,作為機械操練還勉強說得過去,只是更多的情況是,這就是孩子們能對顏色提到的幾個問題了。那我們來分析一下出現這樣的情況的原因。
一、問題的工具化
1.現在我們的問題設計只是為了我們課堂教學內容的而設定的,甚至有時把問題作為了教學環節的過渡手段。所以課堂上的問題都是可以預想到的。
2.那些能回答標準答案的孩子會更讓老師關注,因此孩子們在此引導下也更熱衷于回答這樣的問題。
3.這樣的問題在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熱衷下會讓課堂氣氛更加好,因此我們的課堂問題設計就會更偏向于這樣一些問題。
周而復始,在這樣的循環下我們的課堂提問成了師生共同作用下的一種提高課堂氣氛的工具,而忽略了提問促進教學的主體——學生進行思考,培養學習能力的初衷。
二、問題的無效化
當今的學生小小年紀早有了豐富的“經歷”:早教,外出旅行,家庭變故,電視節目,媒體傳播,同伴輿論,書本,道聽途說,不一而足。這些“經歷”給學生們的更多方面的信息的同時也改變了孩子的心理特征。由此老師在平常交流中的問題設定沒有完整的學生的背景信息,由此引起學生對老師問題提不起興趣甚至反感。問題的有效性便無從說起了。
三、問題的平面化
當我們去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問題時,我們想到的更多是讓孩子通過問題重復教學內容,操練發音,而沒有為學生進一步的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與理解作更多的準備。因此在很多問題設計成了平行的,不是為了發音就是為了記住字母組合。
四、封閉問題
老師最可能犯的錯誤就是會學生封閉式問題。什么是封閉式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與之相對的開放式問題有什么特點。首先,由于開放式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回答內容不盡相同,由于學生有發揮的空間,他們就會成為對話中的主導因素。同時開放式問題的答案不是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的,要求學生認真進行思考,給出具體的想法和思路。
那么怎樣能提高老師與學生交流中問題的作用。
(一)重新認識提問
有效的提問其根本是有效的溝通,更是后者實現的重要途徑。談到溝通,著名學府普林斯頓大學曾對一萬份人事檔案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智慧”、“專業技術”、“經驗”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決定于良好的人際溝通;哈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1995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在500名被解職的男女中,因人際溝通不良而導致工作不稱職者占82%。這些數據表明,溝通在學生的一生中的地位有多重要。而老師與學生的親身交流正是學生開始交流能力培養的最好的基礎。而有效的提問正是達到這一目標最好的途徑,因此老師在設計問題時應以從引導學生進行有效交流的角度來設計相關問題。
(二)問題的設定應有一定時效性
每一個時期都會有孩子很關注的話題,我們那個年代的小燕子,更近一點柯南,現來的就一定是王者榮耀了。讓孩子樂于接受引導必是他們最喜歡的,因此在問題設計時有一定相關的內容甚至加入一定的相關人物形象,會讓孩子對你的問題更有親切感,當然對你的正面引導也就不會這么抵觸了。當然你要保證自己要把持得住,不然你也成為游戲的粉絲,那就只能成為經驗交流大會了。
(三)教學提問設計應用深度與廣度
有幸聽過這么一個故事。一位老師在教孩子蘋果的時候,她不單引導孩子們的發音,她還提了以下的問題:①蘋果有什么顏色?。竣谟羞@樣顏色的水果還有很多,為什么你能認出區別;③你知道為什么“You are the apple in your mothers eyes.”是掌上明珠的意思嗎?這樣的問題設計還是平面化的嗎?孩子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時,不單要跟上老師思路,要回答還要觀察,思考。雖然只是一個例子,但給我們的提示是:針對要提問的內容,我們的思考應該多維度的,更應該是有文化積累的。這就是我們日常需要更多的學習,對英語的歷史,文化知識及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要將封閉式問題改為開放式問題,首先要明確這兩者的區別
倘若您意識到問出了封閉式問題,可以馬上停下來,改為開放式問題再問一遍。那么如何識別呢,很簡單,封閉式問題往往可以用“是”或“否”來回答。舉例來說:
“What colour is it?”
“What colour can you see?”
“Do you see six monkeys?”
“How many monkeys can you see?”
通過對比,相信你會看出當中的區別。雖然是很小的一點轉變,但只要你能堅持下來,不單你的問題會越來越有意思,學生對你的問題也會越來越有興趣的。你是給了學生打開一扇學習得更深更廣窗戶。
通過對小小細節的剖析,就能在教學過程中找出很多有趣的地方,更是能讓我們更上一層次的方式。其實天花板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突破的,祝你在教學的路上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美)斯托茨福斯著.提問的威力[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1).
作者簡介
周偉祺(1978.11—),男,漢族,廣東省佛山人,小學英語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中高年段英語學習能力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