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劍
關鍵詞:共享經濟;大數據平臺;共享經濟模式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5日
共享經濟自十八大以來,在我國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之勢,其在拉動就業、創新運營模式、帶動企業生態擴張中發揮著巨大作用。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49,205億元,比上年增長47.2%,共享經濟平臺企業員工數占當年城鎮就業人數9.7%;帶有共享經濟屬性的中國獨角獸企業占全球獨角獸企業的13.8%。與此同時,國家政策對共享經濟密切關注,為共享經濟的發展帶來明顯的政策紅利。從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的支持共享經濟的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到同年8月發布的《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只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中提到的“發展‘互聯網+交通新業態,并逐步實現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些政策創新推動方式,包容審慎和放寬轉入成為政府監管的新要求。
隨著Web 2.0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能夠開發促進用戶生成內容,共享和協作的在線平臺。“共享經濟”也稱為2C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換句話說,共享經濟既為大眾提供了更好的服務,又通過共享的模式節省了地球上的資源,還為企業掙得了可觀的利潤,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統一。根據我國《報告》中對共享經濟的定義,共享經濟是指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以使用權分享為主要特征,整合各類分散資源、準確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實現資源的高效運用。其主要依靠社交媒體的發展以及用戶之間分享其所有物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獲得那些尚未被所有權人開發的商品價值。
現階段,共享經濟主要呈現出來四個主要特征:第一,共享經濟的技術特征。基于互聯網平臺尤其是智能終端(例如手機、平板電腦)的迅速普及,其實現了便捷化的共享,大大降低了共享的成本。基于位置的服務(LBS)和基于社交網絡平臺(SNS)兩者的共同作力,一方面其為多樣化的共享服務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為使用權的公平交易提供了信用保障;第二,共享經濟的權屬關系特征。分享經濟使得所有權與使用權發生了分離,其提倡“租”而非“買”,采用以租帶買、以租代售等方式讓渡產品或者服務的部分使用權。互聯網平臺為需求者和所有者構建了橋梁,使一方以遠低于購置的成本獲得資源的暫時性使用權,完成使用后再移轉給其另一方;第三,共享經濟的資源要素的快速流動與精準配置特征。有限的資源與資源閑置和浪費的矛盾是普遍存在。因此,分享經濟就是致力于將個體擁有的、作為一種沉沒成本的閑置資源通過重新的整合、配置和利用,解決有限資源和閑置浪費資源之間的矛盾,滿足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求;第四,共享經濟用戶體驗優化特征。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I)等一系列技術的支持下,共享經濟極幾乎將傳統的交易成本降為0,最大限度地促成了交易雙方之間快速、便捷、多樣的商業需求。同時,用戶的反饋能夠及時、公開、迅速地得到解決,有利于推動平臺和供給方服務質量的提升。
(一)協作生產方式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在非有形資產方面相互協作,內容涉及諸多行業。以知識技能領域為例,“知識變現”在2016年逐漸發展。人們在非有形資產的范圍內相互分享技藝,內容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隨著消費內容不斷豐富、用戶對于付費獲取知識的意愿增強,這種模式也推動了知識技能的共享。用戶可以收集和促進開放軟件項目,例如維基百科,在線用戶可以通過分享知識來制作內容。知識從以往的“免費”開始走向了“付費”時代,。而在勞務領域,隨著滴滴公司推出的“代駕”,豬八戒網提供的“跑腿”等服務的興起,勞務買賣、代價信息等服務,用戶均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平臺為其匹配合適的勞務者完成任務,并從中抽取相關傭金。
(二)產品服務系統模式。產品服務系統主要是針對于個人的閑置資產,尤其例如汽車、房間等有形資產,以類似租借的方式提供給其他人,使其獲得暫時的使用權。這種模式在大數據平臺的支撐下,發展的最為迅速。在房屋住宿領域,用戶可以利用Aribnb、螞蟻短租等服務平臺,通過智能終端APP,隨時查詢到相關租房信息,從而輕松享受到閑置的房屋資源。在交通出行領域,共享單車成為2016年共享經濟發展的又一亮點。用戶可以通過定位服務系統,找到平臺所提供的共享單車,使用完畢后通過手機繳費及時歸還,從而實現單車共享。另外,這種模式下相關的租賃市場同樣取得較快發展,例如C2C私家車租賃和B2C分時租賃等。
(三)再分配市場模式。這種模式主要通過利用大數據平臺整合相關的二手商品信息,使二手轉讓的產品得到再流通,實現同一物品在不同需求者之間所有權的轉移,由此來減少資源的浪費,實現其最大化利用。該模式在國外發展較為成熟,并且有多個交易平臺供用戶選擇。例如,1995年成立的Ebay網站,就是一個供個人或商業組織購買或銷售各種各樣商品的在線拍賣和購物網站。而在我國,生活服務領域的再分配尤其活躍。例如,用戶可以通過二手轉讓的閑魚、轉轉、孔夫子等網站或APP,隨時上傳想要轉賣的二手商品。在這一過程中,買方可以通過平臺聯系賣方,咨詢有關商品的具體情況,而平臺起到付款的中介作用,既促成了交易又保障了安全。
(四)社交平臺共享模式。這一模式是指通過社交網絡平臺例如微信、微博等衍生出來的“圈內”協作性消費。這種模式實質就是“開放平臺+朋友圈”,即通過用戶交流和互相關注,實現朋友之間點對點、點對面的協作生活方式或圈子營銷。可以說,這一模式是從個人在社交媒體里面的信息足跡和人際關系鏈出發,把線下產品或者服務推廣融入社交網絡中的6。現在,我國既有專門的網站實現這樣的功能,例如大眾點評網、美團網等,也有借助自帶基礎大量用戶群的社交網絡來實現協作消費,例如微信、QQ群、豆瓣小組等等。
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10月12日發布的第九批指導性案例通知,我們可以看到,其公布的六個指導性案例均涉及到與信息網絡安全的問題。例如較為熱門的“刪差評”案件,一方面被告人冒用購物網站買家身份通過內部評價系統刪改購物評價,另一方面通過對公民個人信息的購買得到修改差評的權限。又比如,在一起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案中,被告人提供自己所掌握的該大型網絡公司內部管理開發系統賬號、密碼、Token令牌(計算機身份認證令牌)。依據這些信息,違反規定,在異地多次登錄該大型網絡公司內部管理開發系統,查詢、下載該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儲存的電子數據。而后將這種電子數據出售牟利。從上述兩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身份信息認證以及信息安全在現今社會已經成為一個避不開的話題。即使我國已經出臺多部法律規制這種行為,甚至動用刑法力量懲罰這種行為,但是這些努力僅僅是一種事后監督。對于已經刪掉的差評和流失的個人信息,則會使大眾對于共享經濟中的信息安全產生懷疑,從而降低網絡世界交往的信任度。
筆者認為,要想在虛擬的經濟環境下建立信任,最根本的要求便是在交易之前確保用戶知悉真實的身份信息和資質。但現實情況是,雖然絕大多數公司都清晰知道在線確認身份有較大的需求,但是由于缺少資源與資本,他們無法系統建立一種可以讓所有人都參與的高效安全的檢測途徑。現如今,在信息安全領域,共享經濟的發展主要面臨如下挑戰:第一,在線身份認證過于繁瑣。在現實中,優秀的在線身份認證系統是不常見的。但隨著共享經濟分類的越來越精細化,用戶只會選擇那些提供精簡、確保安全的商戶。換言之,如果注冊所需要的信息太長或者過分涉及隱私的話,那么潛在客戶就有可能流失;第二,在線身份認證定義的缺失。傳統的身份認證相對來說是一個較為標準的過程,大多數人都感到合理,因而愿意在線下環境中提交自己的身份信息,例如在機場或者銀行。然而,在網絡世界,盡管有數以萬計的在線交往,但卻仍然沒有確切的關于身份認證方式的定義。這無疑會使用戶對于此種缺乏標準格式的身份認證產生極度不信任,從而產生對平臺的排斥,長此以往便會產生種種惡性循環;第三,在線身份認證規則的不穩定性。現如今,對于共享經濟,并沒有一套標準的身份認定措施,各個行業有自己行業的相關指導,各個公司有自己的私有規則。共享經濟需要考慮的是,什么程序應被納入身份認定之中,以及什么情況下這種認定是可以內部解決,什么情況下又必須求助外部支持;第四,大量不實信息的出現。通過社交平臺了解到的別人的姓名、生日或者社交賬號等,可能并不是真實的。例如,當你通過滴滴打車平臺打車,那么轎車的牌照信息以及司機的長相和姓名,就可能與你在平臺APP中所看到的不一致,這無疑增加了太多的現實風險;第五,個人信息需要不斷更新認證。個人資信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不斷更新,這對于用戶來說是一件極其花費時間和精力的問題,但若用戶選擇忽視,則有可能對其之后的使用便利產生嚴重影響。例如,如今大多數共享經濟平臺都有相應的評分機制,若評分低于某一個界定值,那么平臺將限制用戶對某項功能的使用。
共享經濟最近成為滿足各種消費者需求的可行替代方案,提供從準備好的飯菜,到汽車,到過夜住宿,從以往的必須由公司提供到如今通過協作的方式由共享經濟提供。隨著共享經濟規模的擴大,其經濟和社會影響的規模也在增加。如上所述,共享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阻力,這也促使著有關共享經濟的法律和監管機構的關注也在迅速增加。未來幾年,共享經濟發展將可能呈現如下三大趨勢:
(一)分享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精細化運營成焦點。共享經濟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正在向成長期轉型。共享經濟平臺的競爭日益加劇,并購現象層出不窮。另外,共享經濟往往呈現出獨占鰲頭的特點。以共享單車行業為例,目前共享單車品牌數目已經超過了25家,但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單車用戶品牌選擇偏好分布中,40.8%的用戶更偏好使用ofo共享單車,摩拜單車及小鳴單車分列二三位。在未來,共享單車行業極有可能走向類似優酷、土豆的方向。共享企業要想要在市場立足,必須依靠創新來獲取可持續發展能力,一方面通過敏銳的捕捉市場的痛點,例如農村、教育、醫療、養老,而非一味地涌入相對飽和的領域;另一方面通過企業自身的規范完善,創新企業體制,完善監督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國外,已經有公司開始自主構建在線交易的市場監督法規,這也給分享型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企業在面臨共享經濟發展的浪潮時,雖然自身受到了沖擊與挑戰,但是更多時候還是面臨了新的機遇。現階段,一些企業正通過與分享型企業合作創造價值。例如,喜達屋酒店集團便與desks near me公司開展了酒店行業分享合作。還有一些有傳統的企業也正在積極實行轉型發展戰略,比如汽車行業巨頭寶馬、奔馳等公司也積極引入共享經濟模式,大力推行以租代售、停車共享等領域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大多數企業都能或多或少的根據自身企業特點運用好共享經濟這個平臺,將成為共享經濟的參與者和受益者。
(二)社會協同治理,監管體系構建。共享經濟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既對用戶權益保障問題和網絡安全問題對政府敲響了警鐘,也為在共享經濟領域構建靈活的網絡空間、城市治理提供了經驗積累與數據支撐。例如,在2017年爆發出的用戶個人信息大規模泄露事件,直接推動了我國《網絡安全法》的落地實施。在管理機構的設置上,需要改變的是傳統的“不歸我管”和“我管不了”局面,明確對由共享經濟而生發的各類社會問題的監督管理機構。在管理模式上,政府部門應當從被動管理到主動出擊,在城市規劃時,提前設想到共享經濟所需要的配套基礎設施。例如,共享汽車需要的公共停車位、公共充電樁。快遞服務行業的小區開放式管理等。在管理的方法上,應從經驗主導向數據研判的方式轉變。在平臺企業責任理論、平臺壟斷行為、共享經濟的檢測和價值衡量等多領域加強理論研究,努力與實踐相匹配為政府政策制定和行業監管提供支撐。在協同治理的體系下,除在政府以外,社會組織也應該發揮其重要作用。比如,在推進信息共享和標準化建設加強產業間的聯系與協同等等方面產業聯盟、行業協會應當發揮其優勢。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例如,在網絡借貸領域,英國的ZOPA公司、Funding Circle公司和RateSetter公司便發起成立了P2P網貸協會,該協會利用該行業的了解制定了詳細的監管細則,這行業自律、促進行業與監管的良性互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內涵外延持續擴大,新生活方式的建立。隨著產業規模的持續擴大,共享經濟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以及行業的滲透率也不斷攀升。現今,在交通、住房、教育等與日常生活生產活動息息相關的領域共享經濟表現極為活躍,但在未來這種模式要滲透到基礎設施、能源、農業、制造業等更多生產性的領域。無論是從現實需求還是發展基礎的角度來看,我國農村地區、養老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另外,共享經濟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傳統的生活價值體系。在共享經濟的大環境中,房屋、汽車不單純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而且是一個可以和別人分享的物品。生產與生活不再是相對分離,而是僅僅的結合在一起。在傳統的工業經濟中,物品生產需在特定空間內,由專業管理者完成,社會財富是在生產中創造的。但在現代的共分享經濟中,一個家庭將自己閑置的物件出租給他人,利用閑置時間服務他人,這是一個沒有中斷自己生活也能創造財富的過程。可以說,共享經濟打破了生產對生活的控制與約束,使得兩者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這種新型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人類從根本上解決文明帶來的能源與環境危機提供了新思路。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經濟年度發展報告.2018.
[2]Rodrigues R,Druschel P.Peer-to-peer system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0.53.
[3]Kaplan A M,Haenlein M.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0.53(1).
[4]徐興旺.微信和微博的“微戰”[J].信息與電腦,2013(2).
[5]衛夢龍,龔旭,薛東東.非法獲取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六大指導案例.2017.10.16.
[6]新平.推動網絡借貸行業健康發展[J].金融博覽,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