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關鍵詞:新貿易保護主義;商標平行進口;權利窮竭原則;地域性原則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12日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后,特別是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和爭端,對全球貿易自由化造成極大消極影響。平行進口具有促進全球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特點,在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下,商標平行進口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商標平行進口內涵的學說爭論。目前,我國相關立法和司法實務中都未對平行進口做明確的定義和適用解釋,在學術界也未達成一致意見,主要有行為違法說、灰色市場說和中性定義說三種學說。行為違法說認定他人未經商標權人授權將他國市場上的商品進口到本國的行為本身是違法行為;灰色市場說較之行為違法說在學界更為普遍接受,王遷教授在其《知識產權法教程》中就將進口國的銷售市場定義為“灰色市場”,灰色市場說并未認定平行進口行為違法,而是給人一種介于合法和違法之間的不清的感覺;中性定義說是從客觀角度對平行進口進行定義,沒有合法和違法傾向,符合較前兩種學說更符合平行進口的本質。中性定義說從客觀角度對商標平行進口行為進行表述,認為平行進口行為不會違背商標法保護的法益,不是商標侵權行為。中性定義說雖不能完全概括平行進口的本質,但其對平行進口行為的中性定義更適合當前我國知識產權發展保護水平,在當前新貿易保護主義背景下,中性定義說也更符合當前國際貿易需要自由化的要求,更有利于破除貿易壁壘。
(二)商標平行進口的理論原則
1、權利窮竭原則。權利窮竭原則又稱首次銷售原則,是指商標權人將帶有商標的商品或許可他人將帶有商標的商品投入市場后,便無權再阻止他人使用商品,對帶有商標的商品進一步利用,其商標權在首次售出后便用盡、窮竭了。
權利窮竭原則根據權利窮竭的范圍分為國內窮竭、國際窮竭、區域窮竭三種類別。國內窮竭又稱保護主義原則,一經商標權人同意或授權銷售,只是在本國內不受控制,也就是說未經商標權人同意的私自進口銷售的平行進口行為是違法的,該原則下事實上也不發生國家間平行進口的問題。國際窮竭原則是指,一經權利人售出,商品在世界范圍內便不再受其控制。國際窮竭原則是最符合貿易自由化目標的,但對其不能完全適用,還應結合一國實時的貿易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綜合考量。區域窮竭原則的范圍是介于國內窮竭和國際窮竭原則之間的,商標權人的權力在固定區域內窮竭。
2、地域性原則。地域性原則指的商標權都是根據各自國家法律取得的,相互間應是獨立。因為每個國家的商標相關法律不盡相同,其商標授權的范圍、保護期限、授權內容等存在差異,商標權人所做出的努力也有所差異,因此各個國家的商標權效利也是獨立的。在不同的區域內,特別是在不同的國家,其商譽的積累是不同的,相同的商標在不同國家建立的商譽也有所差異,其取得的商譽也是互相獨立的,即所謂的“商標信譽獨立論”。在地域性原則的理論下,未經進口國商標權人的同意私自進口帶有商標的商品是違法的,也即商標平行進口是違法的。
(一)我國商標平行進口立法現狀。國際條約是我國法律淵源之一,并具有優先適用性,但是《巴黎公約》和TRIPS協議都未對平行進口問題做出明確規定,都采取了回避,將自主權放給各主權成員國。我國國內法律《商標法》雖然經過多次修訂,但是仍然未對商標平行進口問題進行規定,其他和商標商品有關的法律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等都未做出清楚表述,在立法方面尚屬空白。這給實務中司法機關適用法律帶來極大困難,另一方面也賦予其極大自由裁量權,不利于審判穩定性。
(二)我國商標平行進口司法實踐。正如前言,因為我國有關立法尚屬空白階段,我國又非判例法國家,在司法實踐領域,在處理各種紛繁的國際貿易爭端中的商標平行進口問題時,我國司法機關缺少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法律依據,在處理相關案件時的表現也差強人意。在1999年的“LUX力士”商標平行進口案中,廣州中院根據《民法通則》、《商標法》等法律做出平行進口商侵犯商標權的判決,實際上認定未經商標權人或被許可人同意的平行進口行為是違法的。但是,由于我國法律并未對平行進口問題作出規定,廣州中院在判決決定書中并未提及平行進口問題。
但是,發生在十年之后的“米其林輪胎案”法院卻做出了相反的判決。原告法國米其林集團起訴被告未經其允許將在日本生產銷售的米其林輪胎私自進口到中國大陸銷售。該案審理法院長沙中院則駁回了原告法國米其林集團的訴訟請求,認為被告進口的輪胎是米其林集團已經許可生產銷售的,已經在首次銷售中獲利,只是對被告改變原本速度級別的行為認定侵權。事實上,該判決雖未直接支持商標平行進口,但默示了商標平行進口“國際窮竭原則”的合法性。
(一)推動世界貿易自由化。承認商標平行進口的合法性,能夠消除在國家間的貿易壁壘,能夠推動世界商品在全球市場的自由流動,加強國家間以及地域間的貿易聯系,促進全球貿易更加自由化和便利化。當前在美國主導的新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下,我國國際貿易遇到挑戰,全球貿易自由化受到挫傷,我國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適度承認商標平行進口的合法性,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與世界市場的進一步聯系,促進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貿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二)幫助消費者選擇多樣化和消費便利化。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經濟結構尚處于轉型時期,在國際貿易中我國出口產品仍然是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產品價值無法與西方發達國家出口的知識密集型產品相比較。發達國家憑借對國際知名商標的壟斷,往往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價格高于在本國發行的價格,從而從中攫取巨額利潤。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適度承認商標平行進口的合法化,有利于我國消費者獲得更多優惠,減少購買國際知名商標商品的成本,能夠多樣化選擇世界商品。
(一)有限制的承認國際窮竭原則。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推進,發達國家展現出逐漸由國內窮竭原則向國際窮竭原則的轉變。雖然當下新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但國際貿易自由化和全球化進程不可逆轉,只有國際窮竭原則才符合貿易自由化的要求。但當前我國應結合我國貿易現狀和我國商標發展水平,做出最有利于我國國家利益的選擇。我國雖然外貿產品商標不及發達國家水準,但卻也較之東南亞等其他發展中國家處于優勢地位,所以我國應確立國際窮竭原則的合法性,但也應當在某些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領域做出限制。
(二)利用《商標法》或《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規制。目前,我國對于商標平行進口處于法律空白階段,應當在《商標法》中原則性的規定出商標平行進口的國際窮竭原則的合法性,并借鑒美國經驗,做出保留原則,將不利于我國國際貿易的領域做出保留。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將那些“不真正平行進口”的問題加以規制,如惡意利用進口國知識產權人或被許可人商譽的行為、對進口商品做出實質改變的行為等。利用《商標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結合起來共同規制商標平行進口問題,為司法實踐領域提供確切的法律依據。推動世界國際貿易朝著自由化、便利化方向發展,使我國立法活動更符合國際貿易自由化的要求。
(三)建立案例指導制度。我國尚處于相關法律空白階段,法律修改周期往往較長,且法律修改程序較為麻煩,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做出改變。我國當下因為缺少統一的法律規范約束,對于相同或相似案件,不同時期的不同法院往往做出不同的判決,對我國司法權威和判決穩定性造成了威脅。因此,對于商標平行進口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應當發布可供參考的指導案例,給予下級人民法院穩定的參考示例,解決當下我國出現的商標平行進口案件判決相互矛盾的局面。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強.新貿易保護主義的特點及對中國對外貿易的影響[J].知識經濟,2015(3).
[2]高華.國際貿易中的商標產品平行進口問題法律研究[J].法學雜志,2007(1).
[3]吳偉光.商標平行進口問題法律分析[J].環球法律評論,2006(3).
[4]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