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譯文
關鍵詞:新鄉賢;鄉村治理;鄉村發展;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5日
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中國,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發展齊頭并進,“三農”問題日益突出。人地矛盾首當其沖,當今中國農村人地關系的主要問題是人多地少的矛盾。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耕地面積占有比例嚴重不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加之中國農村自然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原因我國耕地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耕地拋荒的現象,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習近平提出的“將中國人的飯碗裝著中國糧”的糧食安全問題急于星火;其次,城鄉教育之間的差異導致了城市和農村人口素質的差距。大部分農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固執保守、經濟發展觀念落后,收入水平普遍低于城市人口。無形中,城市對農民形成了強有力的拉力,城鄉二元化結構造成了農村社會的空洞現象,留守家庭屢見不鮮;最后,農村的政權結構是從傳統的“士紳社會論”向現代村民自治過渡的一個漫長過程。村民自治是我國一項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著重強調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奠定了我國鄉村治理的組織基礎。
然而,在當代有著以血緣為紐帶的農村居民部落之間,總是存在著一些治理中的亂象。農業、農民、農村問題既是社會政治問題,也是經濟發展問題。農業是立國之本,也是人類生存之本,只有打好根基,國家未來的發展才能充滿動力。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和習近平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談及“創新鄉村治理體系”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時都強調了“新鄉賢”的重要作用。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及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可見,鄉賢文化的凝聚也能夠成為農業增產增收、農民富裕幸福,農村和諧穩定的一股中堅力量。
(一)新鄉賢鄉村德治。古有“為政以德”,今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鄉村德治能更好地配合鄉村法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使農民崇德向善、和睦鄰里。習近平在2019年的中央農村會議中再次強調要加強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農村工作隊伍建設。新鄉賢的出現能夠彌補農村基層組織的不足,秉承著“參政不干政、補臺不拆臺、幫忙不添亂、奉獻不索取”的原則,發揮好他們在人民群眾中領導帶頭的作用,為農村人際交往添“活力”。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農村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或九牛一毛,或多端寡要,僅靠基層組織干部難以全都解決,而新鄉賢這個團體能夠群策群力,以自身來傳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行為規范,成為鄉村治理的“智囊團”。農村基層中農民相互間的矛盾層出不窮,常常會因些許的利益之爭而爭鋒相對。新鄉賢的出現,一方面能夠成為農民學習的榜樣,給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引領農民的思想道德建設;另一方面新鄉賢組成的鄉賢會也是一個潤滑劑,在解決基層矛盾的時候與基層黨組織相輔相成,主推鄉風文明的形成。
(二)新鄉賢鄉風教化。“文化”一詞古希臘就存在,在人類文化的長河中,農村文化不可或缺。傳統意義上的農村文化具有鄉土性、封閉性、相對靜止性等特點。而新鄉賢的出現,讓鄉鄰如沐春風。在社會實踐中,鎮江揚中市三茅街道新勝社區的鄉賢模式獨樹一幟。鎮江市首屆新鄉賢——耄耋之年的張家春老人歷經十個春秋編寫了近70萬字的著作《論語新讀》。“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同于其他的論語解讀,對于這本書,張家春老人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展現出更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道德倫理的新時代精髓。重讀論語之風便從社區吹向四方,更有揚中市的社會性團體“綠島文學社”集合一批文學愛好者在業余時間學習,張家春老人的兒子張建中子承父業,為文學愛好者傳道授業解惑。鄉風文明,小至文化的傳播,大至新時代沖擊下文化的變革發展,新鄉賢都在其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鄉風教化,不同于農村治理的其他方面可以通過制度來約束,新鄉賢彌補這一不足,他們能夠在文化故土上去改變、廢除傳統農村文化中的劣根性和空洞性,引導、創新文明積極的農村文化。
(三)新鄉賢扶貧濟困。貧困問題在世界各國都普遍存在,尤其在農村地區。中國農村地區往往因為自然、社會、政策環境因素、多種制度因素和農民個人因素導致貧困。據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44.1%的貧困人口是因病致貧、因病反貧,基本醫療保障難以解決高昂的醫療費用,貧困人群生存問題迫在眉睫,貧困家庭也將面臨支離破碎的危險。新鄉賢成為了鄉村經濟扶貧的重要支撐——在新勝社區,鄉賢們不僅對因病致貧的鄉鄰給予經濟上的援助,還出謀劃策幫忙聯系醫院和專家,新鄉賢的出現更是成為了社區大家庭共同發展的一股強心劑。習近平在《擺脫貧困》一書中提及: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和各方面社會保障制度的前提下,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使。眾人拾柴火焰高,新鄉賢就是人民群眾中的一股力量,和衷共濟,為中國農村扶貧添磚加瓦,打好脫貧攻堅戰。
(四)新鄉賢鄉村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矛盾的必然要求。鄉村振興戰略中把農村經濟建設放在了首位,這就表明了其重要性。新鄉賢來自于社會的各行各業,由賢達鄉鄰、優秀企業家、返鄉人士組成。在新勝社區,企業家陸茂生先生不僅僅堅持十六年對考取大學的學生進行獎勵,而且在社區經濟出現問題的時候,不遺余力地進行經濟上的援助和支持,幫助社區渡過難關。新鄉賢的慷慨解囊,為農村經濟建設奠定了根基。新鄉賢也注重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建設,每年定期募集資金贊助社區的部分老年人外出旅游,豐富老年人的晚年文娛生活。這就是所謂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新鄉賢留在群眾身邊,更近民意,接地氣。
(一)形成完善合理的鄉賢組織結構。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把鄉賢聚集起來卻成為一盤散沙,不僅是做了無用功,而且可能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首先,各村或社區必須成立鄉賢理事會,明確鄉賢會的組織構架,確定鄉賢會的宗旨和原則,著重強調鄉賢會“謀發展、促和諧、濟貧困、正鄉風”的重要作用。通過召開鄉賢理事會大會選舉鄉賢會理事長及主要的鄉賢成員,制定鄉賢會章程。其次,新鄉賢分組分工訂責任狀,各盡其職。村干部因地制宜帶頭將鄉賢會分為鄉村德治、鄉風教化、扶貧濟困、綜合發展等幾個不同領域的小組,鄉賢們根據自己的現有能力和資源對號入座并推選出德高望重的組長負責本組工作的規劃。再次,以鄉賢理事會的名義成立一個鄉賢基金會。基金會由新鄉賢成員積極捐款,籌措資金。基金會的資金主要用于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困難群眾幫扶建設等。基金會的資金由鄉賢會統一管理,與村級財政分開,保證賬務公開透明,定期向基層黨組織、人民群眾公開資金流向。最后,鄉賢會要確定符合村情的組織文化,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鄉賢會的主要工作和重要意義,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返鄉加入鄉賢會組織,壯大新鄉賢群體。
(二)政府配套支持鄉賢返鄉的政策。與基層黨組織有很大的差異在于,鄉賢會是一個自發性的民間組織。新鄉賢投入家鄉的新農村建設完全出于義務,政府相關政策方面的支持較少。因此,各地政府應當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優秀人才返鄉,支持賢達鄉鄰參與鄉賢會的建設中來。讓鄉賢理事會在基層鄉村治理中更加彰顯出其重要性。政府應當成為各村或者社區鄉賢文化建設的助推器,給予鄉賢會這一組織更多的保障,讓熱情投入義務鄉村振興建設的新鄉賢吃下一顆“定心丸”。
(三)新鄉賢助力農村優先發展。其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鄉賢的職能不能僅僅局限于籌措資金,還應該站在對立面的角度看問題。上世紀我們國家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新鄉賢應當轉變思維,利用自己的知識技能或者人脈資源幫助村兩委改善農村現有勞動力的素質,培育新時代的新型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能有效緩解農村地區耕地拋荒的現象,也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留守家庭的問題。未來,新型職業農民將成為農村經營主體,這一改變也將是促進農業發展、保障農民富裕、穩定農村社會的里程碑式的轉折點。其二,新鄉賢招商引資,牽頭引線,為農村經濟建設注入新鮮的血液。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新鄉賢應該高瞻遠矚,為農村帶來新穎的投資項目,根據形勢提出對于村兩委優先發展農村第三產業,調整農村地區現有的產業結構的建議。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旅游建設,一方面為農村產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的契機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和加強基礎公共設施建設,擴大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新鄉賢同步推進農產品供產銷一體化,由農業生產技術人員的新鄉賢帶頭發展農村的第一產業,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增加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眾所周知,實施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任重而道遠,不僅僅需要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業工作者尋求農村發展的途徑,還需要更多的賢人志士秉持“造福桑梓”的情懷,為鄉村治理出謀劃策、為鄉村建設助推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1]陳拓新.鄉村振興的戰略實踐——福清市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探索與思考[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9.1.
[2]劉興豪.農村社會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雷奕超.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助力鄉村文明建設[J].農家參謀,20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