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 彭艷
關鍵詞:服務行業;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旅游業
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消費心理學理論研究創新團隊(20720181104)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15日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歷史上也曾有“重農抑商”的一段時期。然而,隨著全球各個國家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農業的發展漸漸落后于其他產業。在各國GDP中,農業的占比逐漸下降。后來我國第二產業穩步發展,牽頭帶動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直到2002年,我國仍是“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十年后(2012年),服務業的增加值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超過工業,比值為45.5%,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轉變為服務業。2017年,該比值為51.6%,服務業已經連續五年在三大產業中處于領先地位。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服務業的發展水平被用于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1978年到2006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7個百分點,而同期的GDP年均增長率為9.7%。剔除價格因素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倍數(16倍)大于同期的GDP增長倍數(12倍)。
配第-克拉克定理稱,產業結構的最終變化是,從業人員將由第一產業到第二產業到第三產業轉移。許憲春(2008)認為,服務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三大重要作用:一是推動經濟增長;二是促進經濟結構改善;三是擴大就業渠道。服務業也在不斷鞏固其作為就業第一主體的地位。
我國經濟應努力從“工業經濟”發展至“服務經濟”。對此,服務業本身和國家及地方政策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傳統服務業不斷演變出新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以四川省為例,2016年實施服務業“三百工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到全省GDP的47.2%,雖不及全國數據中的國內第三產業增加值,但已超過第二產業;同時,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過一半。
寧吉喆指出,“2018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比第二產業快1.8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9.7%,比第二產業高23.6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2%,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新興服務業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總之,第三產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越發凸顯出重要的意義。
2012年,國家統計局制定了《三次產業劃分規定》。依照該規定,三次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是指農、林、牧、漁業(不含農、林、牧、漁服務業);第二產業是指采礦業(不含開采輔助活動),制造業(不含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即服務業,是指除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外的其他行業。
服務業內容豐富,有許多分支行業。Browning和Singelmann按照服務業功能將其分為分配型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個人服務業、社會性或非營利政府服務業四類。而按照Daniels和Mashall的觀點,依據服務在中間被使用還是滿足最終的需求,將其分為消費性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
“行業”,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的釋義,指的是“工商業中的類別,泛指職業”。而“服務行業”意為“為人服務,使人生活上得到方便的行業”。本文中所界定的服務行業,不對其進行細分,統指服務業中的各行各業。本文將通過對1952~2017年的國家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將三次產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與GDP的同比增長率進行回歸分析,來探究服務行業是否在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產業分析。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國內生產總值處于不溫不火沒有大起色的狀態。1978年后,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也多有起伏,但總的說來,都是第二產業貢獻率居高。從2015年起,第三產業的貢獻率超過了第二產業,二者均遠高于第一產業。除了第一產業對GDP的拉動相當穩定以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拉動均隨GDP增長百分點的起伏而有所變化。大體上看,從2015年第三產業對GDP的拉動力開始高于第二產業。
(二)模型建立。以1952~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率(%)為因變量,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為自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為:
Y=α+β1X1+β2X2+β3X3
其中,Y為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率(%),α為截距項,X1、X2、X3分別為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率(%),β1、β2、β3分別為三個自變量對應的系數。
(三)回歸結果。利用SPSS 25.0軟件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調整后的R方為0.974,說明回歸模型的擬合程度很好。回歸方程的F值為795.571,P<0.001,說明回歸結果顯著。三個自變量的P值都小于0.001,僅常數項P值不顯著。
擬合出的回歸方程如下:
Y=0.172+0.272X1+0.347X2+0.356X3
可以看到,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前系數為0.356,大于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的系數0.272和0.347。說明截至目前,我國從建國后的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增長對GDP增長的拉動影響更大。
(四)近十年第三產業增長對GDP的影響。為檢驗第三產業的增長在近年來是否對GDP有了更強有力的拉動效果,利用我國2008~2017年這十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率(%)和三次產業同比增長率(%)數據再一次進行上述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調整后的R方為0.999,說明回歸模型的擬合程度相較之前更好。回歸方程的F值為2614.852,P<0.001,說明回歸結果顯著。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的P值都小于0.001,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和常數項的P值不顯著。擬合出的回歸方程如下:
Y=0.478+0.114X1+0.444X2+0.417X3
可以看到,第一產業增加值的同比增長率對GDP增長的拉動有明顯的降低。與此同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拉動力有顯著的增長。說明近十年來,第三產業,也即服務行業在對GDP的增長中起到正向的影響,且作用力越來越大。
按照《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5),旅游業指的是“直接為游客提供出行、住宿、餐飲、游覽、購物、娛樂等服務活動的集合”;旅游相關產業指的是“為游客出行提供旅游輔助服務和政府旅游管理服務等活動的集合”。
(一)旅游業如何促進經濟增長。趙磊(2019)認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通過賺取外匯、吸引投資、增加就業和刺激消費等方式,旅游業成為了促進經濟增長的產業之一。2018年,國內旅游市場及入境、出境旅游市場各有發展。經初步統計,2018年全年,我國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94萬億元,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11.04%。并且,在拉動就業方面,旅游直接就業有2,826萬人,旅游直接和間接就業有7,991萬人,占了國內就業總人口的10.29%。我國近年來提倡,要使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也在逐漸從“規模擴張”進入“優質時代”。
(二)旅游業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在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同時,有關部門也制定并出臺了相關政策來促進旅游業的發展。2017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首次寫入“旅游+”概念。6月,國家旅游局發布《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導則》。8月,國家旅游局批準并公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等行業標準。9月,印發《關于規范旅行社經營行為維護游客合法權益的通知》。11月,國家旅游局發布《全國旅游廁所建設管理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12月,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環保部、住建部聯合發布《關于規范推進特色小鎮和特色小城鎮建設的若干意見》。2018年3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指導意見》。
上述一系列的政策意見,將旅游業的各個方面乃至發展方向進行了政策性的規劃與前瞻。在這些政策發布后,我國旅游市場得以規范化,旅游業也在國家的支持下欣欣向榮地發展著。一方面對于人民群眾而言,因為改革開放、因為國民經濟的增長,人民群眾滿足了最基本的溫飽需求,于是開始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要,同時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閑暇時間多了,旅游需要由此產生;另一方面在大眾旅游越來越普及的同時,旅游業的“食、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相關的產業也不斷發展著,第三產業在這些產業的基礎上在國民經濟中越來越重要。旅游經濟在快速增長,同時旅游業也在為國內生產總值貢獻著越來越多的力量。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旅游業的發展和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國民生活越發美好,第三產業越來越發達,同時反過來又對經濟增長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綜上所述,服務行業的確在國民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服務行業本身專注于提高整個社會有序質量的特性決定了它無論是在優化產業分配還是推動產業升級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國民經濟發展進入瓶頸期,服務行業極高的上限有助于國家繼續深挖國民經濟發展潛力,特別是金融服務、教育服務、健康與社會服務、旅游服務等方面的優化發展既能充當推動國民經濟繼續平穩發展的發動機,又能提高國民素質,實現整個社會階層的理念進步,使其更加符合當前發展的新形勢。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服務行業整體規章制度仍然不夠完善,體系也不夠健全,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尤其注意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另一方面也要立足國情,發展出有中國特色的服務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