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瑞慶
關鍵詞:新資管;居民理財行為;科學理財
基金項目:揚州大學科創基金項目(編號:x20180841);揚州大學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yzucx2017-2C);揚州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基金項目(2017年)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3月23日
央行等四部委于2018年4月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其明確規定: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此規定發布之前,傳統居民理財都是在剛性兌付的背景下由金融機構承諾提供保本收益進行的。而新規定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提供保本承諾,因此居民要有“投資有風險、理財須謹慎”的意識。
(一)調查問卷基本情況。為了掌握新資管規定下居民投資理財狀況及對風險的認識,隨機選擇揚州市、徐州市社區居民為調查對象。問卷主要以居民選擇理財產品時考慮的因素、產品類型、所能接受本金的虧損程度以及對風險的態度為主題。本次調查總共發放300份問卷,剔除76份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224份,有效率為74.67%。這224名被調查者中,男性為114人,女性為110人,男女比例相當。在年齡占比方面,18~35歲的為182人,約占72.8%,是當今理財主體。36~60歲的為68人,約占27.2%。在受教育程度方面,111個人受到大學本科的教育,占比49.5%;38個人受到大專教育,占比16.8%;33個人受到中專教育,占比14.7%;24個人受到高中教育,占比10.5%;11個人受到了初中教育,占比4.91%;6個人受到小學教育,占比2.68%。在被調查者月工資收入方面,3,000~6,000元的人員居多,占40.5%。高于1萬的居民占18.9%。
(二)居民理財狀況分析
1、愿意接受的理財產品類型。調查問卷中,有154個居民接受基本無風險或者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如銀行存款、國債或者投資于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中具有低風險、低收益率特征的各種貨幣市場基金和偏債型基金,占比68.60%;62個居民接受具有中等風險的理財產品,如信托類理財產品、外匯結構性存款以及結構性理財產品,占比27.8%;8個居民接受高風險的理財產品,如QDII等理財產品,占比3.60%。由此可見,大部分居民偏好于接受風險較低的保本類理財產品。
2、選擇理財產品的首要考慮因素。此次參與居民問卷調查的受訪者中,把理財產品收益率放在第一位的有108人,占比48.60%;依靠金融機構社會信譽的有62人,占比27.5%;考慮對金融產品了解程度的人數有36人,占比16.07%;主要受周圍朋友影響的人數有18人,占比8.04%。說明該地區居民購買理財產品時更看重產品的收益性和安全性。
3、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起購點。在居民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時是否關注投資理財產品的風險、收益、起購點的問題上,有109個人在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時會關注其風險、收益和起購點,占比48.67%;有70個人在購買投資理財產品時不會關注其風險、收益和起購點,而是單純聽從銀行理財大堂經理的建議,拿著僅有的存款,盲目購買理財產品,這類被調查者占總被調查者人數的31.34%。
4、居民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所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在居民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百分比方面,50個人能接受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所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20%以下,占比21.40%;112個人能接受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所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20%~40%,占比50%;35個人能接受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所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40%~60%,占比15.80%;19個人能接受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所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60%~80%,占比8.50%;10個人能接受購買投資理財產品的資金所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80%以上,占比4.46%。由于每個人對于交易動機、預防動機、投機動機的要求不同,收入水平差別不大的居民允許在理財產品上投入的資金千差萬別。
5、能接受的虧損程度。居民面對風險的承受能力分為冒險型、積極性、保守型和穩健型。通常,我們把居民接受風險的程度按能接受本金虧損的10%、30%和50%來劃分。在居民能接受虧損程度的調查方面,有144個人不能接受虧損,比例高達64.40%;58個人能接受本金10%的虧損,占比25.70%;13個人能接受本金30%的虧損,占比5.80%;9個人能接受本金50%的虧損,占比3.90%;0個人能接受本金的全部虧損,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投入本金時投入本金的多少以及對金錢的保守態度。傳統的“量入為出、節儉致富”的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居民的投融資活動,使人們在一定程度上重視消費計劃而忽視了投資計劃。
6、現有理財產品收益率。統計顯示,參與居民調查的受訪者中,認為其現有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和同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相近的占大多數,有140人,占比62.5%;相較之下選擇略高于選項的有42人,占比18.7%;選擇高于選項的有17人,占比7.59%;而認為自己理財方式的收益率低于同期銀行定期存款利率的人有4人,占比1.71%。說明絕大多數受訪居民的理財收益率與銀行定期存款收益率相當或者稍高,僅有少部分人的理財可以取得較好收益。
新資管規定出臺以后,規定不允許承諾保本收益,居民按傳統思維來購買理財產品,在新資管規定出臺以后居民購買理財產品就可以帶來風險,主要的問題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居民投資理財風險意識不強。大部分居民不接受本金發生虧損,這種保守狀態并不能使資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將本金放置在單一的金融產品中,從而不能促進金融市場投資多元化。居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理財產品和市場發展落后等原因都會導致居民投資理財風險意識淡薄,理財觀念落后。所以,提高居民投資風險意識是當務之急。
(二)居民掌握信息的能力有所欠缺。收入水平差別不大的居民允許在理財產品上投入的資金千差萬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居民理財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和掌握容易獲取的理財信息能力參差不齊,人們對財務管理的概念、貨幣的時間價值、保險功能以及不同金融產品回報率的理解是不同的。有一部分人知道的理財產品的購買渠道單一,至于如何查看基金、股票收益率,如何及時掌握變動信息更是一無所知。
(三)居民中缺乏理財專業知識。大部分選擇銀行保本類理財產品的居民,只關注到投資銀行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穩定并且風險狀況相當的小,卻沒有注意到一些收益并不理想,所以居民還要注意投資方向的問題。居民之所以缺乏對投資方向的了解以及看待理財問題不全面,是因為居民中缺少理財專業知識,不知道如何在各種金融產品中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
(四)居民在投資理財產品的選擇上比較盲目。根據筆者的調查,大部分居民不會完全聽從他人意見。但這些居民當中大部分僅僅依靠金融機構的信譽和周圍人的選擇,做出自己的選擇。可以看出,他們在投資理財產品的選擇上過于盲目,沒有自己的主見,使得自己的投資沒有達到效用最大化。
總體上來說,城鎮居民對理財投資有自己的想法,但由于自己的認知和所處的環境有限,理財方式也有限。隨著新資管規定的發布,明確強調不得提供保本收益。傳統的理財觀念已經不適用于當前政策要求、同時居民對理財的了解程度較淺、缺乏專業人士的幫助都限制了居民的投資理財方式。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轉變理財觀念,科學規劃資產。對于投資者來說,為了達到預期的財務效果,改變傳統的財務管理觀念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居民在投資理財時,應學會將本金投放到不同的理財產品中,并在不斷的投資實踐中建立和完善自己的理財觀念,從而達到科學規劃資產。
(二)學習理財知識,合理運用理財工具。我國居民理財意識不高,投資理念落后,沒有科學的財務規劃。在中國,金融市場擁有各種各樣的財務管理產品。居民要根據各種理財產品的風險流動性和收益性不同的特點開發一個有效的投資組合,使風險和回報之間的關系最大化。因此,居民自身應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投資理財方面的知識,改變自身的理財觀念和意識,培養和提高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和業務能力。
(三)銀行要加強關于投資理財的培訓。一方面銀行要加強對銀行從業人員自理財專業知識培訓,要從居民個人利益的角度出發,結合居民的實際情況,為居民提供合理有效的財務規劃,必須加強知識的專業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銀行也要加強對居民理財專業知識的培訓,不能一味地為了推銷投資理財產品而忽視對居民投資理財風險的教育。
(四)政府要引進培養專業化理財人才。居民投資之所以盲目,是因為沒有專業理財人士為他們提供引導,如果政府能夠培養一批金融專家,在居民購買理財產品時提供一對一的咨詢服務,這樣居民在提高自身理財知識的同時,對理財知識有了更加專業化的了解,從而可以更加科學地管理自己的財富。
主要參考文獻:
[1]廉保華,王婧婧.新資管下城商行理財業務轉型策略[J].銀行家,2018(3).
[2]李海榮,蔡明超.背景風險對居民風險資產投資的影響——基于長三角微觀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6(3).
[3]孫志強,王輝.資管新規下信托業轉型策略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12).
[4]廖婧琳,王聰.制度環境差異與居民金融市場參與——基于各國經濟制度環境差異的比較[J].經濟體制改革,2017(3).